饶明生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也是课堂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关注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研究。有效提问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教师应有梯度地设计问题,有广度地进行提问,耐心等待学生候答,错答有鼓励,有追问。
[关键词]提问;低效;有效;积极;思维
数学课堂离不开提问。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一堂数学课约有35%的时间用在提问或解决问题上。提问是课堂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关乎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或课堂生成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记忆,达到提升其学习能力的效果。
一、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习惯于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总能得到学生的及时回应,课堂热热闹闹,师生皆大欢喜。可是这些问题,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而且大多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或是过去知识的重复,学生的实际获得并不多。
如: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师不停地问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长,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等等,不厌其烦。而这些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早就弄懂了,再问也只不过是重复而已。还有些教师课堂上习惯性地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同意不同意”……学生了解了老师这样的提问习惯,还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张嘴就来“是”“对”……看到老师脸色不对,马上改口“不是”“不对”……
2.问题空泛、难度大
在一些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没有针对性,问题太大,让学生无所适从。比如,有的教师喜欢随意提出问题,既不让学生读题,也不去分析题意,就问学生怎么做,学生一头雾水,茫然无措,不知该怎么回答。
笔者曾听“角的度量”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为什么量角器有180個刻度?”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于是,教师让学生分组谈论。学生讨论来讨论去,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3.自问自答的情况多
笔者在长期的听课过程中,发现课堂上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自问自答,通常是以下情况所致:问题没有设置好,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急于求成,不愿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表达不清晰、不明确,导致学生糊涂。
在一节数学课上,有老师问:“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怎样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本来问题一抛出,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开始动手比划起来。可是教师或许担心学生动手操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又怕学生讨论导致课堂难以把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发问之后自己马上在黑板上演示出来了。
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就没机会去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长期下去,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4.打断或无视学生的回答
打断或无视学生的回答这种现象也很多,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打断学生回答的原因多半是教师怕学生答错了或答偏了,这样就会偏离他课前的预设,造成之后的教学流程不好走。无视学生回答多半是学生答偏了,教师难以处理或不愿意处理。
打断或无视学生的回答,伤害的是学生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很容易导致学生以后怕回答问题,或许之后他对教师提的任何问题都不感兴趣了。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提问不能仅仅关乎问题本身,还要考虑思考问题的时间、分析问题的操作材料、应答者话语中透露出的信息等。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有效提问的以下四个策略。
1.有梯度地设计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从认知领域把问题由低到高分为六大类: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对开发学生高阶思考能力与深度理解能力,提出高认知问题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高认知的问题被认为更有价值。要注意的是,高认知问题是建立在低认知问题基础上的,是从低到高递增的结果。
通常的模式有: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你能找出数量关系吗?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你们同意对方的观点吗?你有补充吗?你还有不同的观点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例如: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你能找出三角形与转化后图形的关系吗?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提问就像上台阶,一步就想登顶会让学生失去信心,老在下面徘徊会让学生看不到远处的风景而感到无趣。所以,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一阶一阶地上,让学生一步一步去领略各种美丽的风景。
2.有广度地进行提问
传统课堂习惯于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许多教师仍然沿用这一做法,但是这种做法有着明显的弊端。因为有的学生不爱举手,他知道答案也不举手,不知道答案就更不举手;也有的学生虽然举手,可是坐在老师总看不到的角落,也就得不到回答的机会,久而久之,他就不举手了。长此以往,那些经常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专注力都会受到影响。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办法还是有的。
办法一:接力式回答。学生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后,由该学生指名另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的问题或帮助其解决疑惑,补充答案,像玩接力游戏一样接力下去。
办法二:抽签式回答。将每个学生姓名写在竹签或小棒上,提问时随机抽取。
办法三:小组式回答。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好小组长,定好组规。提问时让某个小组回答,小组内再推荐成员回答。
3.耐心等待学生回答
问题层级不同,候答的时间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出判断。候答可以让学生思考、操作、演示、讨论、合作互助。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向同伴说出自己的思路,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表达观点力求简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4.错答有鼓励,有追问
很多老师往往怕学生答错,怕的原因是学生答错了打乱了他既定的教学计划。处理学生的错答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力,简单粗暴的否定不但打击了学生的信心,而且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态度,而积极的倾听和引导则会让学生对之后的学习更加自信、更有兴趣。
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或给出一个错误答案时,教师需要给予他鼓励和支持。鼓励性的应对,教师通常可以这样说:“没关系,你再想想,想好了你再来回答。”“你的想法很特别。”“你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为你的勇敢鼓掌。”……相比批判性话语,这些鼓励性的语言能让学生精神放松,从而以积极的心态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学生答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实时追问能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另一种思路。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老师问:“一团橡皮泥,淘气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那个大?为什么?”学生:“长方体大。”教师追问:“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因为第二次捏的时候可能会掉落少许橡皮泥,再说捏成球橡皮泥压得更实。”
这就是追问带给我们的欣喜。如果不追问,你永远体会不到孩子天马行空似的思维方式,更无法了解到孩子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