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阅读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课堂上的阅读,回到家很少接触文字读本,甚至不读书。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孩子在书的天空里翱翔,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兴趣 语文素养 阅读能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教室无处不激情”,一个不凡不俗、清新雅致的教室书香环境,能浸润和昭示全体学生,让他们在优雅的环境中沐浴书香,享受文明,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催生读书的欲望。作为教师,在班级里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学生一进班级,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标语:“今天你读书了吗?会读书的孩子才会成功”等,以此激励学生读书。同时,我还在班级内张贴读书名言,发动学生自己创作或搜集有关读书的警句,并写成条幅挂在教室里,每月更换一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聪明;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悬挂名人名言,利用班级的图书角摆放各种书籍,在黑板上张贴读书口号:“飞翔在书香的天空,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利用阅读课积累成语、名人名言、古诗词等各种读书活动,让班级成为学生的读书乐园。这样,我们的教室到处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学生在这样的书香环境中,他们就会亲身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使他们身临其境,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能增强他们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实现对话,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要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单靠教师的“教”,不能单靠考试的“逼”,而应该凭借学生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多元化、立体式的积极对话来实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民主化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合作交流,老师要善于“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化的观点,在对话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乌鸦和狐狸》一课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很多孩子认为乌鸦不会再上当了,可有一名学生却说狐狸用激将法又让乌鴉上当了。正因为学生间有了这样积极的对话,从而使课本资源、学习伙伴、现实生活和书籍等相关因素都实现了多元对话,也提高了学生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等一系列语文基本素养,只要学生敢于大胆发现,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强化指导,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得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四、激励评价,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争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阅读课外书籍,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出心得,即可得到一枚“阅读星”。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一月内评出得星最多的小组,加以奖励。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钥匙,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