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周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音乐已经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任务,民歌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是增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良好载体。基于此,本文将简要阐述民歌的概念与审美特征,就如何在民歌教学中提炼审美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为广大初中音乐老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提升初中生的审美体验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民歌教学;审美体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民歌是一种来源于民间且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浓厚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各个民族民间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着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夙愿,初中音乐老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乐谱、音符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其具备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1 民歌的概念与审美特征概述
所谓民歌,即是起源于或者流传于一个区域且成为广大群众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是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是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情感、意志品质和要求愿望的歌曲,有着强烈的现实性特征。民歌产生于民间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一些民歌的内容直接指向劳动方式和劳动内容,如打夯歌、号子等,也有些民歌直接指向实用功能,如常见的摇篮曲、婚礼歌等等,这些民歌都承载着人民群众的自然情感,凝结着人们的伟大智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源与基础。笔者认为民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民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优秀的民歌总是让人品味,历经长期的发展不断得以传承,具有给予人美感享受的艺术品格,在劳动人民挥汗劳作之余聆听美妙的歌声,歌声不断地在山野间回荡;在传统节日,歌王歌后在村民间纵情歌唱;孩子们欢快地唱民歌的场面,这正是民歌的审美价值所在。其二,民歌的内容美。内容美是民歌的第一要素,如常见的陕北民歌,从高处下滑的声调宛如长歌当哭,高亢直通云天的歌声就像是黄土地汉子向苍天发出的长问,尤其是苍凉的音调促使听者潸然泪下,听者都可以直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美的意味。其三,民歌的形式美。民歌的形式结构总是寓深刻于简单,有着以小见大的特点,同时不同的结构因素展现出不同的功能与特性,并构成完成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需要听者的仔细品味。其四,民歌的自然属性强烈。通常情况下,民歌有着质朴的情感色彩,反映着现实的生活特征,同时也涵盖着对大自然的描绘,一般平原区域的音乐优美流畅,蒙古族的长调就像茫茫的草原开阔而舒展,山区的民歌则有着高亢激昂的显著特点。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初中音乐教师,要准确把握民歌这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2 初中民歌教学中提炼审美体验的实践策略
2.1 学会聆听,培养学生民歌鉴赏能力
实质上,审美体验的提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民歌聆听与欣赏能力,促使其懂得如何欣赏好的民歌,在学习民歌的初期,学生通常乐于听浅显易懂的歌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体驗民歌的外在美与形式美,却不能体会到实质的韵味,此时音乐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聆听民歌,进一步感受民歌带来的思想情感,适当地放慢民歌欣赏的节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民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思想,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民歌、欣赏民歌,提升自身的民歌鉴赏能力。如在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牧歌》这一乐曲时,这首长调民歌由上句和下句构成,具有曲调悠长、连绵起伏和节奏舒展的显著特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利用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欣赏《牧歌》这首乐曲,并鼓励学生跟着乐曲的节奏来哼唱旋律,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意境美,在乐曲刚刚响起来时宛如从远景拉到了近景,但是在乐曲的尾声却慢慢地弱了下来,且有一种尚未结束的感受,给予人们一种意犹未尽的遐想,这样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欣赏,促使其切身地感受到民歌的旋律和情感,也可以与音乐老师一起聆听音乐,在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教学兴趣的同时,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能力。
2.2 注重想象,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
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是提炼审美体验的关键要素之一,一般而言,民歌都有着美妙的旋律,而且旋律与歌词意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在突破时间与空间制约的同时,促使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联想力,他们还能够理解民歌中蕴含着的意蕴和地域风土人情,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民歌歌词中蕴含的情感与意蕴。如在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打支山歌过横排》这一乐曲时,这首乐曲是江西民歌的代表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切实感受山歌的显著特点,待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这一歌曲的基本内容后,音乐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听完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这首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有的学生回答:虽然路途艰险,但是人民群众走路走的很高兴,足以证明江西人民群众有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有的学生回答:人们一边唱着山歌、一边走着山路,可以看出大家的心情还是很愉悦的。音乐老师根据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最终的总结,这首民歌凸显了江西人民不怕困难和努力坚持的心态,同时也展现了江西独好的风景,这样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很容易把握民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2.3 引导体验,全面提升审美教育效果
在实际的民歌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提炼审美体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去体验民歌,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音乐审美教育效果。旋律是培养学会音乐审美体验能力的基础,让学生体验民歌优美的旋律,感知不同民歌的特别之处,那么将加深学生对于民歌这一音乐艺术的理解,若是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那么音调则是音乐的根基,所以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验民歌的音调,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茉莉花》这一乐曲时,茉莉花的曲调流传极广,其中河北民歌和讲述民歌最具有代表性,音乐老师可以播放江苏版《茉莉花》和河北版《茉莉花》,让学生体验赏花人对于茉莉花的赞美之情,有的学生总结出了江苏版《茉莉花》的曲调更加柔美、细腻;有的学生总结出了河北版《茉莉花》更具有刚直、爽朗的音乐风格,这样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曲调,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
3 结论
总而言之,民歌从创作、传承和演唱都融合了人的灵性与大自然的性格,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其形式美、内容美和优美的旋律深受人们的喜爱,初中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的工作中,需要准确民歌的概念与审美特征,并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提炼民歌中的审美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艺术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晓敏.浅析民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模式[J].北方音乐,2018,38(13):130.
[2] 王娟.关于西北民歌“花儿”的审美文化阐释[J].北方音乐,2018,38(09):195.
[3] 徐欣,杨洋.谈中国民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唱特点的审美价值[J].北方音乐,2018,38(07):61.
[4] 刘曙艳.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06):193.
[5] 赵晓花.初中音乐课中民歌教学方式的创新[J].北方音乐,2017,37(21):98+100.
[6] 顾萍.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优化策略[J].北方音乐,2017,37(1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