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调查研究

2020-05-21 11:13秦秀丽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

【摘要】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分享行为又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探究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发展的特点,本研究从角色游戏本身出发,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天津市河西区几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展开具体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与幼儿对该角色游戏环境的熟悉程度呈正相关;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主要以物品分享为主,物——物交换成为其主要分享模式;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与幼儿所扮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关系,但与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3-0039-06

【作者简介】秦秀丽(1994-),女,河南安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或积极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团队、社会群体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人们生活中常表现为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行为[1]。角色游戏,又称为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2]。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的、最具特色的一种游戏类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克斯特尔尼克(Mariorie J. Kostelnik)在他的《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从理论到实践》一书提到:幼儿期是培养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3]。而相关研究表明,角色游戏是培养儿童分享行为的最佳途径[4]。此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更是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5]作为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之一。

中班幼儿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相较于小班幼儿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大班幼儿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分享行为的发展上更多地表现为分享意识的萌动和分享行为的初步发展。而目前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大多是以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实验研究,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围绕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分享行为或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分享行为,对于限定在某一具体活动区域中(如角色游戏区)幼儿的分享行为,其相关研究则很少,而且研究的内容也不够深入和系统。通过对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地丰富在角色游戏这一限定的区域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以及培养策略等相关的理论[6]。

基于研究不足与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次研究尝试从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出发,根据角色游戏的现实性特征,探究什么样的角色游戏环境设置更易于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根据角色游戏角色扮演的特征,探究角色游戏中不同类型的角色对于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根据角色游戏的想象性特征,探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其他人为因素如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熏陶以及幼儿自身的自主性对于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对天津市河西区3所幼儿园的实地走访调查和其他地方一些幼儿园的相关了解发现:角色游戏主要发生在幼儿园部分区角游戏活动中,在一些语言类教学活动中也会适当地让幼儿进行故事角色扮演,但相对较少。每个幼儿园一般会根据幼儿需要和场地规划,具体设置5~6个“活动区角”作为幼儿的室内游戏活动区,在区角游戏中比较常见的有建构区(积木区)、小医院、娃娃家、小商店、图书角、美工区等,其中小医院、娃娃家、小商店这样的取源于现实生活场景的游戏区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重要区域。因此笔者把研究的视角定位在发生角色游戏较多的相关区角游戏活动中,集中调查在这类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优化路径。

在具体调查了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基本情况和区角游戏区设置的基本情况后,选取了天津市某幼儿园中班A、中班B两个班共48名幼儿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实地的观察研究;并将观察过程中出现分享行为较多和较少的几名幼儿以及幼儿家长作为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调查。同时,对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1. 自然觀察法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该幼儿园中A班的区角游戏区分别为美工区、美容DIY、益智区、开心超市、温馨小屋;中B班的区角游戏区分别为美味主题餐厅、建构区、娃娃家、图书角、儿童医院。笔者综合了两个班的区角游戏设置情况,选取了以角色扮演为主的五个区角游戏区,分别是美容DIY、美味主题餐厅、儿童医院、开心超市、温馨小屋(娃娃家),作为主要观察区域,进行为期三周的观察。

根据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分享行为的组成要素,笔者从中班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主体或区域、所扮演的角色、分享内容、分享过程以及在分享过程中有无教师指导五个方面制定了《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观察记录表》,来具体分析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与角色游戏的关系。

2. 问卷调查法

针对观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对幼儿家长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中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相应区域的熟悉程度,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背后原因。通过对天津市河西区某幼儿园中班A、中班B两个班的43名幼儿家长以及网上部分中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86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71份。

3. 访谈法

访谈法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对幼儿的访谈、对幼儿家长的访谈和对教师的访谈。

首先,针对在角色游戏中发生分享行为次数较多的中班幼儿进行访谈,主要包括询问该幼儿平时一般比较喜欢玩哪个角色游戏,是否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以及分享之后的一些感受;其次,根据幼儿提供的内容对其家长进行访谈,主要包括该家庭的基本情况(家里有几个孩子、平时在家里幼儿一般由谁来带)、家长平时在家里有无对幼儿进行过分享意识或分享行为方面的相关教育或者一起玩过角色游戏以及幼儿在家里分享行为的具体表现情况;再次,通过对其班主任教师的访谈,主要包括该幼儿的性格特征、平时在班级里的表现以及教师对该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方面进行访谈,以便于对该幼儿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

三、研究结果

(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发生的环境特征

从表1(见下页)可以看出,发生在这五种角色游戏类型的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次数由多至少依次为:开心超市(27.94%)、美味主题餐厅(20.59%)和温馨小屋(20.59%)、儿童医院(17.65%)、美容DIY(13.24%),发生在开心超市的分享行为最多,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多。对不同角色游戏类型中的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次数进行了卡方检验,χ2=60.70、df=4、p<0.05,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对家长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发现中班幼儿在生活中对于这几个角色游戏相关区域的熟悉程度,具体调查结果如表2(见下页)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五个角色游戏中,除温馨小家是每个幼儿每天都待的地方,所以不作统计。在其他四个角色游戏所对应的现实场所中,超市和餐厅是大多数父母经常带幼儿去的地方,其中超市最频繁(“经常”和“偶尔”去的占到总数的88%),餐厅紧随其后(“经常”和“偶尔”去的占到总数的74%);然后是美容店(理发店)和医院,医院去的次数最少且不确定性大一点,而美容店(理发店)大部分家长带幼儿则只是偶尔才去的,占到总数的48%。所以,幼儿对超市和餐厅的熟悉度也相应最大,对于医院和美容店(理发店)的熟悉度相应地要小一点。卡方检验表明,χ2=5.51、df=3、p<0.05,因此,中班幼儿家长带幼儿去相关场所的次数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导致中班幼儿对于不同角色游戏的环境熟悉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以物品为分享内容的分享行为最多(52.94%),其次是以语言为分享内容的分享行为(29.41%),最后是以物品和语言兼有的分享行为(17.65%)。卡方检验表明,χ2=30.63、df=2、p<0.01,差异极其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主要以物品分享为主,进一步说明,物品种类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发生的角色特征

在进行此研究之前,笔者首先将不同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分为主动型角色和被动型角色两大类,具体见表4。

把不同角色游戏中的角色进行分类整理后,再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进行具体的实地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具体如表5(见下页)。

从表5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在所有角色游戏中,扮演主动型角色的要比扮演被动型角色的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略多一些,扮演主动型角色的占总数的52.94%,扮演被动型角色的占47.06%,差别不大。对不同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发生分享行为角色类型进行卡方检验,χ2=5.51、df=4、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的类型对其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不同角色的体验可能会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发生的其他因素

1. 教师的指导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中班A、中班B幼儿进行为期三周的观察,统计了每个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后,笔者选取了分享行为发生次数比较多和几乎没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各三名,作为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也照顾到幼儿及家长的隐私,在此,笔者将发生分享行为次数较多的三名幼儿称为幼儿1、幼儿2、幼儿3,将发生分享行为较少的三名幼儿称为幼儿4、幼儿5、幼儿6,以便于接下来的分析研究。

根据对这6名幼儿及幼儿教师的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了记录并整理,具体访谈结果如表6、表7、表8。

从表6、表7、表8可以看出,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发展和幼儿自身的性格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性格活泼开朗,爱说话,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主观上也比较愿意分享的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也相对较多;而那些性格比较安静,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比较喜欢独自活动,在主观上也不愿意分享的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也相对较少。此外,教师的指导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是发生分享行为多的幼儿,还是发生分享行为少的幼儿,基本上都喜欢在分享之后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而教师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一定的教育和指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幼兒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

2. 父母的教养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对这6名幼儿的家长进行访谈,调查幼儿家庭教育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影响。具体访谈结果如表9。

由表9(见下页)可以看出,父母平时的教育也会对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平时在家里注重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比较关注的家长,幼儿的分享行为也会普遍多一点;而平时不关注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也不经常和幼儿一起游戏互动的家长,幼儿的分享行为发生的也相对较少。

四、讨论与分析

(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与中班幼儿对角色游戏环境的熟悉程度呈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与中班幼儿对于该角色游戏环境的熟悉程度呈正相关,说明总体而言,中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环境越熟悉,其在该角色游戏中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越多,分享行为发展越好。从对家长的调查问卷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除家以外,家长经常带中班幼儿外出去的几个活动区域分别是理发店、餐厅、超市和医院,而在这几个区域中超市去的次数最多,餐厅其次,理发店再次,医院最后,且医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根据这个区域设置的相关角色游戏区,发生分享行为的频率“开心超市”最多,“美味主题餐厅”和“温馨小屋”其次,“儿童医院”和“美容DIY”最后,也就是说不同角色游戏的主题与环境的设置会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以中班幼儿经常去的、比较熟悉的超市、餐厅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的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在此发生分享行为的频率也较高;而以中班幼儿不经常去、比较不熟悉的美容店(理发店)、医院为题材进行环境创设的角色游戏,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频率相对较低。进一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带中班幼儿去某个活动区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该环境越熟悉,其在以该活动区域为依托设置的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发展也越好,反之,则分享行为发展较差。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主要以物品分享为主,物——物交换成为幼儿的主要分享模式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行为中,分享内容以物品分享为主,占总数的52.94%,以语言为主的占29.41%,两者兼有的占17.65%。数据表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其分享行为的发生大部分都还是以物品分享为主,物——物交换成为中班幼儿之间主要的分享模式。而在研究中也发现角色游戏环境中的物品虽然会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物品的数量要注意适度,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种类可以尽量多样。数量太多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班幼儿之间分享行为的发生,但种类之间的多样组合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之间分享行为的发生,如在美味主题餐厅,不同食物之间的搭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以及在开心超市,不同面值的“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

(三)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与幼儿所扮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关系

从表5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与其所扮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关系,不论是以服务员、售货员还是店主的主动型角色类型为扮演角色的,还是以顾客、病人以及买主的被动型角色类型为扮演角色的,其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不相上下。因此,不同类型的角色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没有太大影响。但角色游戏的精华就在于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游戏,虽然不同类型的角色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没有太大影响,但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过程,已经在无形中刺激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分享意识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例如,幼儿通过参加“小医院”的角色游戏活动,不但能够体验和理解“病人”的痛苦,而且也能够对“病人”产生“关心”“照顾”的感觉,萌生分享意識,进而促发分享行为;同时,幼儿通过与同伴共同参与亲社会行为的游戏活动,会对同伴关系的质量和幼儿后继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7]。

(四)教师的指导会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首先,无论是发生分享行为较多的中班幼儿(如幼儿1、幼儿2、幼儿3)还是发生分享行为较少的幼儿(如幼儿4、幼儿5、幼儿6),在分享之后,都喜欢受到教师的表扬,说明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指导得越多(幼儿1、幼儿2、幼儿3),中班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频率也越多,反之,则越少。说明教师对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分享行为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表现为: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指导得越多,其在角色游戏中发生分享行为的次数越多,越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教师在对中班幼儿引导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适时、适度,并采取正确的指导方式,不能过多地干预,以避免造成中班幼儿自由发挥的困扰。

(五)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发生与幼儿的性格和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关系。那些性格活泼、开朗、爱说话,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幼儿(如幼儿1、幼儿2、幼儿3),其发生分享行为的频率也相对较多,而那些比较安静,不爱说话,也不怎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幼儿(如幼儿4、幼儿5、幼儿6),其发生分享行为的频率也相对较低。此外,研究还发现,在那些幼儿平时由爸爸妈妈一起带,并且注重培养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会经常和幼儿一起玩游戏的家庭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也相对较多;而在那些幼儿平时由爷爷奶奶带或者只有父母一方带的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注重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以及不注重和幼儿一起游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下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频率也相对较少。以上两点,充分说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发生与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关系。家庭教育永远是幼儿的第一教育,父母双方一起抚养并教育的幼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经常和幼儿一起游戏,对其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综上,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发展,不仅与中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环境的熟悉程度和角色游戏环境中物品投放的种类有关,还与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教育影响有关。在此,需要幼儿教师从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游戏主题选择、游戏物品搭配入手,选择中班幼儿熟悉的场景作为角色游戏区的环境设置主题,以多样组合的物品为游戏区主要的投放材料,从而能够使幼儿对于角色游戏更感兴趣。还要从教师自身的指导方式、幼儿自身的自主性方面入手,通过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有效指导,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分享意识和积极的分享行为,进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健康发展。此外,家长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中班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多和幼儿一起玩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罗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92-93.

[2][4] 朱晓红.角色游戏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36-38.

[3] [美]克斯特尔尼克(Mariorie J. Kostelnik)等著.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从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09.

[5] 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郑媛元.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7.

[7] 富成,马雪琴.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04):112-115.

通讯作者:秦秀丽,807668666@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猜你喜欢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幼儿园角色游戏组织优化的实践研究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自主性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灵动指尖的艺术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