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彭凯平:应激反应正常,抗疫情中变“抑郁”为机遇

2020-05-20 15:51:32文汇讲堂刘梦慈
少先队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汇报抑郁援助

文汇讲堂 刘梦慈

清华大学 彭凯平

如何科学看待和调适疫情中的应激心理状态?如何应对和预防疫后的心理创伤?2 月3 日与4 日,文汇报记者李念和文汇讲堂刘梦慈博士连线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彭凯平建议,面对疫情对于人类生命的威胁,以积极心理学调适人们的应激心理状态。

非常时期有应激心理非常正常,但长时间持续就要采取措施

文汇报: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期间,公众表现出多种类的心理应激反应,有对疫情的恐慌,也有隔离生活的无聊与苦闷等,您在微信公号的访谈中认为这些心理也非常正常,如何评估公众在此次疫情面前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彭凯平:我认为当下公众的应激心理状态都是正常和自然的反应,没有这样的反应才显得很奇怪。应激心理反应是人类进化中选择出来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应激机制,它让人们能够得到心理平衡和放松。应激心理反应分为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在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社会层面的反应比较受关注,比如在此次疫情暴发蔓延期间,出现很多集体表现出来的恐慌、愤怒、焦虑等。个体层面的反应也很多样,包括个体免疫能力低下、失眠、过度关心疫情以及其他方面的身心状态。这个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出现这样的反应很正常,但是,应激心理反应不应该也不可以长期持续,还是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此意义上,心理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这样的应激反应,从而调整心态和行为。

信息透明清晰会消除恐慌,是重要的个体和社会平衡机制

文汇报:您刚才提到过度关心疫情,比如中国有4000 万人在看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造的直播,被海外媒体称为有4000 万监工。手机时代也带来信息爆炸,很多假消息不断,因此产生了“辟谣新闻”,这和过度关心疫情是什么关系?

彭凯平:网民看两座医院建造直播,应该也是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表现之一,给建造者们鼓劲加油。这里应当关注到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对于疫情中人们应激心理的影响。一方面信息透明和充分是一个很重要的个体和社会的平衡机制,信息越透明越清晰,人们越不容易过度关注信息和恐慌。这次国内疫情中,我们看到公众慢慢适应了所谓的“信息爆炸”,开始以各种调侃的态度面对持续的疫情信息,这说明公众的应激心理正在调适平衡。另一方面,也应当纠正个别个体沉迷信息,过度反应的过激心理。

此次中国心理援助与疫情同步甚至超前展开,值得点赞

文汇报:此次疫情期间公众心理疏导方面,我国政府制定实施和社会自发组织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2 月3 日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心理学会专家建议医护人员和患者可以哭出来和用沙袋练习的方式来缓解心里压力,您如何评估这些举措,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彭凯平:这次疫情期间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心理援助工作都可圈可点。在疫情消息发布后,中央开始对疫区进行物质援助不到一个星期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就开始了。1 月26 日卫健委印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这是第一次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倡立即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援助工作。中国心理学会、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很多单位都建了心理援助热线。这和2003 年在疫情结束后展开心理援助相比完全不一样,这次心理援助很及时,甚至可以说是超前,因为一般应激心理援助通常在心理创伤出现后开展,而这次的心理援助基本上是伴随疫情发展同步进行的。应该为中国的心理学家们点个赞!

积极心理学激发人类心理潜能,逆行者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情感能力体现

文汇报:与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的矫正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不同,积极心理学倡导激发人类心理的积极潜能,追求健康幸福。您是世界研究领域知名的积极心理学专家,在这次防控疫情的战役中,积极心理学有哪些独特见解?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天生有一些积极的潜能,包括乐观精神、意义感、建立和依靠社会支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文字欣赏能力。乐观精神使人们永远相信未来更美好;意义感让人们有动力为改变个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建立社会联系能够获得亲友及社会群体的关怀、体贴和照顾;沟通和阅读使人能够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护机制。积极心理学倡导将人类这些积极特性挖掘出来,用来抵御人类所面对的危险和灾害。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逆行者”不遗余力救助病患,社会大众对“逆行者”支持、赞美和感动,形成相互支持的抵御灾害的人类共同体,这就是人类独特的道德情感能力的体现。

“性善论”文化让中国人最能理解和应用积极心理学

文汇报:我国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现在处于什么水平?

彭凯平: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我国和世界基本是同步的。尽管目前我国在该领域所发表的学术文章还不多,但研究的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做出的贡献是很不错的。并且中国传统文化“性善论”的哲学观点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相通的。例如,王阳明先生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这与我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进化选择是人的积极天性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作为中国人其实最能够理解积极心理学,也可能最会用积极心理学。当然,哲学的思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并不表示它是一种当下人们心理状态的科学证据或理论基础。在现实环境下,还要去做大量的实证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如何应用。

疫后心理创伤救治需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势而异

文汇报:对此次疫情过后社会大众的心理创伤应当如何应对?

彭凯平:我个人认为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公众不了解心理学,不知道心理援助的信息,甚至排斥心理援助。应该通过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向广大公众传递心理科普信息。第二,对专业人士进行专业训练。我国有经验和知识的心理专业人士还严重不足,有些在做心理援助工作的人并没有心理学知识储备,完全凭借个人热情,这样非专业的心理“援助”反而有可能对受助者造成伤害。第三,确定疫情后心理创伤救助的不同需求。不是所有的情绪波动都是需要得到专业关怀,有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有些需要专门照顾,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势而异。第四,要在疫后及时反思。我相信通过这样的一次灾难性的事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积极心理学在未来对中国的社会治理、风险管控和心理援助,会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方案。

理性认知、亲情关怀、平衡生活,抗疫期间变“抑郁”为“机遇”

文汇报:在这段特殊时期,您对公众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有什么样的建议?

彭凯平:我有三个建议,也是应激创伤综合征的应对方法和国际通用标准,就是“觉知”“联系”和“平衡”。“觉知”也就是认知,是要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出现有它自然的规律,疫情肯定会解决,同时我们自己的各种情绪反应都很正常,是几千万年来进化选择出来的人类本能。个人可以以冥想、阅读、音乐欣赏等方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思维更加理性清晰。政府、媒体以及专家群体这时候应该站出来说真话、说好话,帮助公众建立理性认知。“联系”也就是建立社会的联系和支持。这时候需要有亲人、有爱、有关怀、有沟通,亲人在一起重新去通过一些心理学的技巧更加珍惜亲人相伴,挖掘产生亲亲相爱的“福流”。“平衡”是指保持平衡的生活方式。疫情突发对人们原本的生活习惯、生活计划等带来很大的冲击,改变了人们预期的行为方式,这个时候需要内心创造平衡,尽量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例如,即便在家不能外出,也可尽量正常进行学习和工作,甚至借此机会为自己充电提升,以准备疫情过后更好地投入工作与生活。

猜你喜欢
文汇报抑郁援助
爱心援助
区域治理(2023年7期)2023-03-10 00:33:24
《文汇报》副刊中的爱情书写(1938―1958)
天中学刊(2022年3期)2022-11-08 08:35:01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1:48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