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与“不变”探寻小说的曲径通幽

2020-05-19 15:04赵丽俭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莫泊桑于勒菲利普

赵丽俭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揭露现实的经典之作,自20世纪50年代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便作为语文教材选篇中的外国文学代表篇目,一直保留至今(文革期间除外),这一经典作品入选人教版语文的历史长达 60余年,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精读课文,可见这篇小说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性和重要影响力。

一、《我的叔叔于勒》的写作背景(略)

二、《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研究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一篇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也是一篇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站在不同角度,小说的主旨完全不一样:如果站在小说的社会背景下来读,作者刻画菲利普夫妇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果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小说揭露的是小人物的心酸……,现总结出小说主题的几种主流见解。

1.资本主义金钱说

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变”,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全是因为“钱”字作怪。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浸透了铜臭!大多数人认为这篇小说是通过刻画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的菲利普夫妇,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一切,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亲兄弟之间也是冷酷无情的现实。小说从多方面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小人物心酸史

有很多研究者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一家因为没有钱,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菲利普夫妇是可鄙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然而已经被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腐蚀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不是两个个别的人,而是那全套的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的人与人的关系。

3.悲悯情怀说

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很多世界级的作家,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等,他们在用一只眼睛批判现实的同时,也在用另一只眼睛关注着现实的苦难与人性的弱点,他们总是用博大悲悯的胸怀为人类担当苦难,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仿佛是苦难人世照进的阳光。作者在提醒我们要从现实的物质、金钱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同情、理解与爱。

4.虚荣讽刺说

对中下阶层人物虚荣心的讽刺。菲利普夫妇虚荣,虚伪,发财心很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会,一举一动总爱摆出上流社会的“一副架势”。他们的一举一动,总爱效颦上流社会。他们极端自私、贪婪。作者还揭露了菲利普夫妇性格中冷酷的一面,当他们发现盼望了多年的“福星”可能是个穷光蛋时,顿时大惊失色,脸色苍白,眼神异样,甚至“哆嗦”起来。接着,由恐惧到激怒,又由激怒到切齿痛恨,兄弟、“福星”“希望”又变成了寇仇,多么冷酷无情!

三、《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解读

1.菲利普夫妇、于勒的人性恶

菲利普夫妇是一对普通的法国人,他们生活拮据……可是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向往着美好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希望有钱,甚至能买得起别墅。这个愿望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他们这种愿望的实现没有建立在正确的方式上,而是寄托在遥远的、虚幻的“海的那边”,一个不可靠的于勒身上,企图不劳而获,这才是致命的,也是作者力求批判的。至于于勒,作品表现了他少年、中年时的懒惰、挥霍、对自己和亲人的不负责,是导致他晚年穷愁潦倒的直接原因。

作者在小说中从菲利普夫妇的耽于幻想、缺乏实干精神,到他们的自私、虚荣,虽然环境在变化,情节在发展,但是他们随着于钱财的多寡而变化的本性却没变,金钱决定亲情疏远、金钱决定人物性格的本质没有变。同时作者对于勒的懒惰、挥霍、对自己和亲人不负责等人性中的弱点也做出了有力的揭示与批判。

2.于勒的人性美

从小说的情节中我们可以揣摩出,于勒被逐时菲利普夫妇对其该是何等态度,会采取何等举措,但发财后的于勒却如此不计前嫌,写出了两封很有“亲情”的信,于勒的前前后后与菲利普夫妇的前前后后形成反正、正反的对应式格局。尤其是于勒潦倒后宁愿在船上过艰难凄苦、漂泊无依的水手生活,也不愿回到亲人之间。既看出于勒对现实的清醒而自觉,又印证了于勒闪光的人性……

3.对菲利普夫妇的人文同情

作者对菲利普夫妇批判的笔锋之下的温婉和同情的基调,给予他们以应有的同情,他们不是万恶之源,他们也是受害者。他们人性的扭曲、亲情的丧失是在巨大的“金钱”压力之下的“被动”,是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我们不能因为菲利普夫妇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就给他们戴上贪婪、势利、虚荣等帽子。他们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他们也是受害者,理应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4.其他解读:异彩纷呈的心灵之音

四、《我的叔叔于勒》的艺术特色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思想深刻、藝术高超的作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三个方面:

1.关于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小说的主角是菲利普夫妇,女主人公是个过于看重钱的人,她之所以形成这种性格,是由社会性质及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挣钱,五口人消费,这样的家庭经济,就决定了女主人公必然看重钱的性格,这种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

二、典型案例设计的反思

现代文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王荣生教授曾提出两个非常简明实用的标准:一是学生需求,二是文本体式。当明确了学表需求与文本特征的交集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时,还需讨论:究竟应该确定哪些最需要教的符合小说及外国小说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和分析进行梳理和综述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许多课例都是名家经典课例,但在反复分析中仍有一些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

1.外国文学的教学思路固化

很多老师对这篇外国文学的教授思路有些固化,处理方式有些狭隘了,忽视了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和身份,不是优秀小说,而是优秀外国小说,不是讽刺现实的代表作,而是法国文学的代表作,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明确外国文学入选教材的意义,没有将这篇课文纳入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中思考它影响深远的原因,而是以普通小说的教授思路教完了,是为遗憾。

2.解读的依据尚存疑惑

很多设计在课堂上设置了还原于勒人物形象的环节,于勒是作者故意要隐藏在舞台之外的,人物着墨太少,使得解读的依据太少,对学生的说服力引人质疑。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联系写作背景,但是大部分老师的解读目光仅仅落在作品字里行间,这种解读方式也令人质疑,这样的阅读体验带去课堂教学,教授的是否仅仅是求新的意识呢?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确定“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体会小说的构思艺术”为核心教学目标。确定“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等,体会小说的构思艺术”为核心教学内容。

2.教学思路:从“一句不变的话”切入文章的教学,通过研讨于勒“多变的称呼”从而探究出资本主义社会“不变的人性”,再从人性到社会的渗透,通过补充材料的方法来增厚文本,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挖掘。

3.教学聚焦点:对“变”与“不变”的深度聚焦,即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探究。在教学中务必关注小说主题的多样化,留给学生一定的是思考空间,切忌小说主题单一化、固定化。

第四部分  参考教例

一、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通过文本细读感悟人物形象;

2.通过拓展阅读,结合时代背景深度挖掘小说的多重主题;

3.培养学生运用“问题聚焦法”对小说进行文本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

以掌握挖掘小说主题的方法为重点,以感悟人物形象为难点。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好的作家都是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一个优秀的作家能够在很有限的篇幅内,讲述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要给我们讲故事的这个作家叫莫泊桑,说它遥远,因为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 ;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这个故事叫《我的叔叔于勒》 。

2.研读文本

(1)从“一句不变的话”入手—— 把握整体内容: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速读课文后把这句话找出来 :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①联系课文内容,概述菲利普总要说这句话的原因。

②用恰当语气读读这句话。

(2)分析“多种变化的称呼”—— 梳理故事情节细读课文后 :

①找出课文中菲利普夫妇是怎么称呼于勒的?用恰当的语气读读这些称呼,并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②按时间顺序说说他们对于勒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

③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3)品味“不变的秉性”——分析人物的形象,请同学们思考 。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抓取菲利普夫妇的个性特征,要及时旁批,十分钟后相互交流。

①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断变化的称呼中,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性格特征?

②当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发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时,课文细致地刻畫了他们不同的表现,联系相关语句进行简析,用恰当语气读读,并说说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思考散步、吃牡蛎、 船上重逢这三个片段。

(4)走近“一个遥远的时代”---- 探究文章的主题

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是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的,在充分分析了人物形象后,再探究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为了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题,需要从写作缘起进行引导分析。

①请找出能够反映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再来看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

时代背景:“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了从哈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补充写作背景:

19世纪后半期,欧洲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引发了现实主义的赤裸裸的“生存竞争”论,认为社会中只有最健康、强壮的社会成员才有机会成熟长大、繁衍后代,而那些弱小成员, 贫穷、染病和无业者将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任何国家向穷人提供住房、教育、失业救济只能损害社会。

②阅读被删节片段,深化主题

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在破产的于勒面前落荒而逃,似乎作者只是在批判、在揭示某种社会现象,但通过背景材料的补充,可以发现作者莫泊桑是个优秀的作家,一个优秀的作家他不会仅仅揭示某种问题就让这篇文章戛然而止的,出示这篇文章被删减的部分。

出示删减段: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求施舍。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舍竟给了他 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觉得有点惊奇。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想起一段往事,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能忘怀。下面我就 来讲给您听……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

阅读完删减部分之后,再来分析莫泊桑是在批判什么?是要呼吁什么?

在你的脑海中你又觉得莫泊桑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补充作家简介: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曾应征入伍,参与普法战争,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袓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拜福楼拜为师, 长篇代表作品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代表作品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等。

通过背景材料的补充,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莫泊桑是个很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人,他不仅仅关注社会的发展,他更关注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地位如何。

③写出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通过细读文本, 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角度,字里行间还原人性,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写作背景,来挖掘出小说的主题,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眼中的菲利普夫妇都不一样,虽然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不同,但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這就是阅读的乐趣。

请学生在文章结尾处写下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五分钟之后一起分享。(本环节可以采用先小组内部交流、推选,最后全班分享交流的方式)

3.课文总结及作业布置

通过分享交流,全班学生对文章主题都有了深入的理解。下面出示文坛上对小说主题的几种主流理解。

(1)资本主义金钱说: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小人物心酸史: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血泪史;

(3)悲悯情怀说: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4)虚荣讽刺说:对中下阶层人物虚荣心的讽刺。

请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自己所赞同的主题,写一篇读书小论文,或者也可以对自己的主题理解进行论证,期待同学们精彩的论证,最后祝同学们在阅读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四、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变                                          不变

于勒叔叔

父亲的弟弟                            金钱

坏蛋、流氓、无赖                      人性

好心的于勒                            社会

这个小子、这个贼、讨饭的                 ……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莫泊桑于勒菲利普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活跳板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