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干
摘 要:预习是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握好学生预习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可控性与延展性等,通过有效的预习任务设置,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感悟,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分析思考、实践反思等素养的提升,进而铸就精彩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预习;小学;数学;有效;学习
预习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更是有效数学学习的灵魂所在。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准地解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学习现实,从而研制出一系列的、有目的、针对性强的课前预习活动,以帮助他们唤醒认知,激活数学活动经验,刺激他们的思维等,使得孩子们对新知的探究有一个美好的心理预期,进而让孩子们自觉地融入新知的探索之中,使得精彩的数学教学随之应运而生。
一、抓实预习的可操作性
预习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着预习的可操作性程度影响的。如果预习的要求是那种学生绞尽脑汁都难以实现的,那么这样的预习就不会起到促进学习深入的作用,而会在开始之初就让孩子们感受到新知学习是那么的艰难,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使得后续的学习缺乏信心、丢失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实预习的可操作性,贴近孩子们的学习现实,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精准预习,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催化剂,成为有效学习的拐杖。
例如,在五年级“圆的认识”教学之初,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些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中更好地感知圆的存在,感受圆的美丽。并在预习中产生学习圆在这一知识的愿望,从而在新知学习中兴趣满满。
一是设计阅读文本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画面,从钟楼的钟面、自行车的车轮、橘子的切面、五环标志等实实在在的物中感受圆的存在,领悟到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生成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感触。同时,也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圆的美,感受到那种圆满无缺的真。
二是設计寻找身边圆的活动,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的圆,自己熟悉的圆,并记录下来。这样的预习难度不大,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找出很多与圆相关的实例。比如,手表的面,家中吃饭的碗,自己的呼啦圈,田野中的向日葵花盘,菜地围栏上的喇叭花,等等;还比如,在电脑中、书本上找到的圆形物体,月球图片,天坛图片,美丽的湖泊,等等。
三是设计仿照教材创造圆的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教材中给予的几种尝试画圆的方法。比如,拉绳法画圆,学生可以利用图钉、棉线等工具,仿照书中的操作画出一个个圆。孩子们会在玩中完成预习任务,也会在极为兴奋的学习中感知圆的特征,建立圆的表象。
四是设计查找圆的知识的预习活动。指导学生从网络上、从专业的数学书籍中寻找有关圆的介绍,从而对圆的学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结合案例分析,它告诉我们教师,在预习作业设计方面要脚踏实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让孩子们在观看、收集、动手、实验等相关活动中完成任务,获得感悟,积累经验,从而为新的数学学习提供助力,有助于新的知识学习顺利推进。
二、思忖准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怎样才能得到保证呢?笔者认为,要确保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就得精于文本解读,善于解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任务,使其有可操作性,且也符合孩子们的思维、认知、经验等规律,让他们乐于去思考和研究预习问题,进而为新知的学习积蓄力量。同时,教师还得重视“预习任务单”的拟写,让孩子们有的放矢进行探究活动,进而使得他们的预习习惯得到训练,预习方法得到培养,也使得预习效果得到增强。
例如,在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谋划中,教师就得重视课前预习的酝酿与思考,以其孩子们在预习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知,进而学会在具体的百分数面前学习思考、学习分析百分数,从而为新知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设计简单的预习题。如(1)看数学书或询问家长,了解什么样的数就是百分数?(2)找一找身边的百分数,与家长探讨一下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百分数?(3)百分数与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是一样吗?是不是就是多了一个“百”字啊?(4)预习中你还遇到了哪些关于百分数的问题?等等。
通过明确性的预习任务,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去查找资料,阅读教材,询问家长,从而在真切的活动中拓宽视野,丰富感性认知,为新知的学习探究积淀知识力量,激活对应的数学思维,为新知的课堂学习保驾护航。
二是重视预习方法的引领,通过适度的预习任务安排,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预习的方法,为更好地资助学习积累经验。
例如,设计以下的四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预习,使得整个预习活动更科学。
第一层,指导学生初读教材,较为全面地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通过例题1的文本阅读,使学生明白例题表格中的数学信息:它是记录学校篮球队参加的比赛情况统计表,并写读出问题——怎样比较学校篮球队这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其次,引导分析这个问题。三场篮球比赛的投篮情况到底是比较什么?是投篮的次数,还是投中的次数等,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
第二层,细读文本。经过教材阅读与思考,学生能够发现比较投篮情况,就应该是比较学校篮球队这三场比赛中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有效的预习阅读与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中的数学信息,更科学地解读文本,让后续的学习活动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位。
第三层,精读教材中的难点部分。例题1的教材阅读难点就是,更科学地解读“怎样比较这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一定的符号标注预习的困惑点、自己难以克服的难点等,并努力用自己的学习知识等去尝试分析与思考,以其能够打开预习的困局,让预习有所进境,从而为新知的研究与探索打开智慧之门。
第四层,引导学生学会应用预习成果。因为预习的目的是理解知识、领悟知识,为新知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预习任务设计中就得有“学以致用”环节,以帮助学生在应用中更好地检验预习的效果,深化预习的成果。
比如,在家长的帮助或监督下,找出酒瓶上的标签,读一读酒瓶上的百分数,简单地指明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对这个百分数的理解等。可能这期间有许多的不足,但这才是真正预习所需要的状态,才会达到真正的预期效果。
三、谋定好预习的延展性
我们深知,预习仅是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它的优劣对深入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不确定性。为此,教师在预习任务构思中要谋定好预习的可控性,能够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预习。同时,还得关注预习的延展性,通过延展任务的设置等,引领孩子们积极地参与预习活动,使得整个预习活动具有更好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例如,在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预习思考中,教师就得重视预习的可控性与延展性酝酿,从而让学生在预习中不会半途而废,而是更加自觉地解读文本、查找资料,让整个预习活动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主动。
一是设计针对性的预习任务。比如,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加自觉地进行预习。(1)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个看似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相似之处,它们真的是一样的吗?(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的用途是什么?(3)你能自主设计一些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问题吗?等等。
其中问题(1),不只是要学生预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更要学生更好地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复习等习惯。
二是采取任务式预习,使得预习实效性稳步提升。比如,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任务,以克服学生在学习完比例基本性质后又无法灵活地运用性质的尴尬局面。因为有部分孩子在学会比例基本性质后,仍然对“把24×50=30×40改写成不同的比例”这类问题,表现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样子。
为此,在预习思考中就得布置这样的一些思考题:预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根据它改写比例吗?你知道其中隐藏着的数学秘密吗?等等。通过课前预习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逆向思考的习惯,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学习品质等素养得到稳步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预习的谋划,并通过针对性的、发展性的预习任务引领,让孩子们学习科学的预习,完成有效的预习。同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使得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强化,分析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在預习中获得长足的发展,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