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凌雁
【摘 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由“战疫情”情境衍生而出众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项目。教师应从纷繁的疫情现象中,厘清学习项目选题的价值导向和实施路径,引导学生读懂真实的世界,真正实现项目学习的意义构建。
【关键词】疫情;项目学习;价值选题;实践路径
“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楠教授曾提出 “回到先于知识的那个世界”的学习要求。在现象学看来,作为现象的学习总是发生于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并且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为前提,必须回到其发生的具体的和当下的情境之中进行。2020年初,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使得“战疫情”这一情境尤为鲜活具体。国内外疫情、居家抗疫、在线学习等现象背后,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索,对人类灾难应对时所体现的责任担当。疫情情境衍生而出的各类项目选题,被认为是居家期间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途径,因而备受青睐。然而,项目学习可能被执行得好,也可能仅仅流于形式。其关键在于学习项目选题的价值导向及组织实施的真实有效性。
一、学什么:寻找价值导向的项目选题
翻阅疫情期间的真实世界这本教科书,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际理解等教育主题跃然纸上。有价值的项目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尊重世界。疫情中,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科学探索、责任担当、价值判断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素材。国内外的抗疫“战场”构成了学生项目学习选题的情景来源。
(一)如何居家抗疫——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疫情期间,学生面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以往截然不同。居家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便是抗疫。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参与家务劳动吗?如何做好心理调试?如何抵挡住线上学习时的网络诱惑?这些呈现学生真实生活的问题,正是居家抗疫背景下,学生自我管理的项目选题。
聚焦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做好家庭防疫行动等系列项目选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如“抗疫时期”家庭表情包的项目设计活动,要求学生以家人的心情和心理观察为目标,用创意表情包完成观察笔记,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居家期间关注家人,关爱家人,促进家人和谐相处。又如居家指南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编撰一份“疫情期间居家指南”,制订每日的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宅家”生活。此外,针对居家期间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现象,可以设计“居家期间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项目,了解现状并给出自己合理的建议。这些选题源自学生的生活,以项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学习自律和自我管理。
(二) 發生了什么——科学探索中的社会理解
疫情期间,各种言论和信息扑面而来,必然促使学生产生各类问题:新冠病毒从何而来?为什么戴口罩可以防病毒?为什么说双黄连可以抗病毒是谣言?喝白酒真的可以防病毒吗?试图选择合理的解释是选题的源头活水。如“寻找零号病人”项目,是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基因序列的思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项目,思考病毒的来源,从环保视角分析本次疫情;“火眼金睛看‘疫情信息”项目,体现理性分析新闻,判断新闻真伪的科学态度。在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中,学生从许多为抗击疫情而勇于担责、敢于逆行、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人和事中产生问题:他们的勇气来自哪里?他们都做了什么?此类问题便是关于职业和人物研究项目的选题来源。如“关于战斗在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职业和职业精神研究”“寻找最美逆行者”“身边最亮的星”等项目,聚焦人物研究,开展职业探索。这些选题为学生打开读懂世界,理解社会的通道。
(三)还能做什么——项目研究中责任担当
有价值的项目选题,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更要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做了什么。如何自制口罩?为什么穿了防护衣的医务人员不能上洗手间,如何帮他们解决困难?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学习项目体现了学生疫情期间的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例如,在“我为班级设计体温测量装置”项目中,学生设计了一个班级使用的体温测量装置,能快速、便捷、有效地监测和记录每个学生的每日体温,为疫情防控做好开学准备;在“口罩设计制作”项目中,学生基于普通口罩舒适度差及仅为一次性产品的弊端,试图设计可重复使用的导管式防雾新型口罩。这些设计制作项目,旨在唤起学生基于疫情问题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怎么学”:以知识重构为导向的项目实践
项目学习有着引领学习回归真实生活的优势,然而真实情境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形式化、浅表化常常是项目学习面临的现实困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将图式元素从低水平整合到高水平中,实现知识构建,学习才会真正发生。疫情项目学习要走出收集简单信息的低层次阶段,在项目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情境分析,助推问题凝练
能感知生活情境并不意味学生已经真正开展了项目学习。项目学习需要经历一个从现象到问题再到项目主题的思考、提炼的过程。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选题。
对情境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学生选题的质量。因此,在选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分析,问题分解。例如,对于“最美逆行者”人物研究,不仅需要关注逆行者中有哪些人,可以看到哪些职业,还要对项目进行分析:你最关注哪一类人?其中,最想研究的是谁?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到哪里去收集相关信息?如何进行人物分析?用何种呈现方式表达人物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析,很快找到了项目任务“创作并完成一个反映医护人员抗疫工作的音乐微视频”,并将其分解为“抗疫歌曲的创作”“收集奋斗在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素材”“配乐和剪辑”等子任务。通过问题的分解,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变得深刻,项目选择才不会盲目,确立的项目任务更具可行性。
(二)实践探究,推动问题解决
真实世界是一个知识和信息混杂的空间,学习资源通常以碎片化的状态呈现。学生在项目学习中,需要经历“问题分析—信息收集和筛选—理性分析—得出客观结论”的过程。学生甄别、批判、分析、综合、运用、创造等高阶能力的培育和发展,都隐含在有效的项目学习过程中。
学生经历项目学习的有效过程,是评判其学习质量的主要标志。如在“防护服的设计研究”项目中,学生首先调查目前防护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分类,以了解不同类别的防护服在材质和功能上的区别;接着,统计一周的新增病例数、医护人员数量以及目前日产防护服数量,对下一周防护服的供应进行预测;最后,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着手设计未来防护服。又如,在“我看疫情信息真伪”项目中,学生对“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进行“证伪推论”:如果双黄连真的可以抑制病菌,那么医护人员肯定会普遍使用,但是“是药三分毒”,就算真的能治,也不能轻易尝试,我们觉得可能性不大。接下来,我们要多方法、多渠道,寻找判断的依据。如了解专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是怎么说的;了解它的药理知识、治疗作用。学生的分析推论过程,也是运用科学思维判断科学和非科学问题的过程。
(三)学科对接,触发高阶思维
高质量的项目学习,取决于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不同学科都能从疫情认识中找到学科视角。如语文视角下的疫情说文解字和理性表达,数学视角下的疫情数據统计及分析中的数学素养,科学视角下的疫情科普知识,化学视角下的防疫期间消毒产品的合理使用,生物视角下的病毒分析和传染病预防,政治视角下的防疫战场和社会制度,历史视角下的传染病史和人类抗疫史,地理视角下的疫情地图分析,艺术视角下的抗疫作品创作等。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项目,通常是以超学科、综合化的形态呈现的。学生要将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项目的分析研究中去。“为什么中国防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问题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解答。因为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必然是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道德等多领域的综合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时不该限于一个学科的视角,而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探究和综合解答,才能让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的夙愿得以实现。
(四)价值体认,明晰德育立场
“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具有社会依从性。当环境产生巨大变迁时,往往会引发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质的变化或主导价值观的转移。”项目学习强调“做中学”“行中悟”,其学习过程类似大型机械的组装过程,而零件的选择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疫情期间,信息良莠不齐,若没有清晰的价值引领,容易在泛滥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必然会对学生态度价值观带来影响。
如果说,在疫情暴发初期,对于公共卫生意识、科学素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反思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那么疫情后期,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案,则体现了中国式责任担当。诸如“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中坚力量”“通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等口号,只有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感悟,才能真正读懂其中的深意。这种民族自豪和国家认同感,随着项目学习的推进得以升华。
(五)成长反思,做实自我评价
项目学习虽然以作品为导向,但并非将作品质量作为学习评价的唯一指标。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现和分析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得失等同样值得关注。
例如,很多学生如同研究者那样,经历了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研究过程;第一次作为项目策划人组织家人开展合作,进行项目探索;完成了人生中的首份项目报告;等等。这些亲历实践的感悟都是学习评价的指标。项目学习和传统学习的评价区别,表现为不排斥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经验。反而将其作为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和喜忧,都可能成为促使其成长反思的关键要素。
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本质与路径的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疫情期间的项目学习,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纷繁的疫情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研究,从而通过学习读懂真实的世界。虽然疫情终将会结束,但是真实世界提供的学习项目只会变换而不会结束。疫情项目学习的实践经验必然会对我国未来项目学习的推进带来启示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彭杰.现象学视角下的学习:一种新的面向和可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2]卫晋丽,等.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3).
[3]余国志.疫情是否会倒逼一场新的学习模式“革命”?[J].人民教育,2020(2).
[4]陈乐乐.具身教育课程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