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芳
【摘 要】“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之一,而生活的建构是一个需要不断获得、丰富和扩大道德生活经验的过程,它和知识的学习不同,不是单向的传授和接受,而是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相互交融。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环境,可以使儿童在积极的状态下理解与学习道德,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平等对话;学习互动;道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在编写上也强调了以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让儿童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而生活事件发挥道德教育的机制主要是陪伴、对话与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相待、对话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平等、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敞开心扉,真正参与到道德的学习之中,从而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一、重构“教师角色”,营造平等和谐氛围
营造平等、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方法之一,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教学“讲故事、讲知识、讲道理”的僵化套路。要想真正从这僵化套路中解脱出来,执教者需要准确把握与定位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的编者意图,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邀请儿童进入其中,使儿童在平等、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敞开心扉,真正参与到道德的学习之中,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一)转“中心主导”为“场边助推”
《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教师不再是核心,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学与教是发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的互动共生关系。如果教师能较好地从“中心主导”的位置转移到“场边助推”,就能让学与教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互动共生。
【案例1: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和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诚实,以及撒谎和弄虚作假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危害。可为什么有的同学还会撒谎呢?我们来听听小微的烦恼。(课件播放录音《小微的烦恼》)
师: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你们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帮帮小微吗?
生:我想对小微说,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诚实是为人之本。
生:小微,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要。
师:我们来听听小微的回应。(播放录音)看来光靠讲道理说服不了小微,该怎么办呢?
生: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说不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在探究儿童撒谎的心理因素时,教师以儿童成长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开展活动。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商量的语气,请学生“给老师出出主意,帮帮小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尤其在学生对道德认识处于瓶颈——只会讲道理时,教师适时点拨,助推学生不断深入探寻撒谎的心理因素,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明白:克服胆怯、虚荣、好胜的心理是诚实的前提。学生的道德认知在教师的助推中得到成长。
(二)从“预先换位”到“实时在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只有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內心深处。
案例1中,教师通过《小微的烦恼》故事,引导学生聚焦因好面子、好胜心引起撒谎的共性心理。这是教师对儿童进行心理调研后确立的,体现了“教师视角”转向“儿童视角”。由于话题源于儿童,学生更容易引起共鸣,代入人物思考,围绕话题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学生在说服评价他人之时,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
【案例2: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
生:我们采用表演的方法说服小微,把小微从捡到诚实章到被同学老师发现的过程以及从开心、矛盾到担心、紧张的心理变化表演出来。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表演的形式来说服小微?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师:你们有没有做过曾经的小微呢?我们来玩一个“真心话大冒险”游戏。
要求:用8分钟时间完成“真心话大冒险”表格,不用署名,直接投进“诚实信箱”。
案例2中,教师用“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引导学生回望自己的生活,用“小微”给自己照镜子,寻找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走向道德认识深处,帮助学生实现从“他人”到“自我”的内省,达成自主“学德”的德育最终目标。这一过程中,教师实时在场,对学生进行辅助、点拨、引导。
二、创设“共学对话”,碰撞道德学习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平等的互动对话,在“共学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这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契机。
(一)捕捉“共学话题”,聚焦共性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一个聚焦共性问题的话题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前提,它能让组员积极参与探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案例3: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
师:走过街天桥是为了保证交通安全。为什么有些人仍然选择直接过马路?
生:这样可以少走些路,少花些时间,比较方便。
师: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呢?
生:不安全,可能会被车撞倒,甚至有生命危险。
生:直接从机动车川流不息的马路穿过是很危险的,因为司机没想到有人会突然横穿马路,根本来不及刹车。
师:设置斑马线和人行过街天桥就是为了保护行人的安全。所以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不能贪图一时方便而带来生命危险。
教材第62页的情景图是关于小梅要到马路对面坐公交车,她看到有些人在横穿马路,就此产生了疑问。教师在巡视各组学习情况时发现,有的小组觉得走过街天桥很麻烦,绕来绕去要走很多路,有的小组觉得太浪费时间,直接过去很省时。为此,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找准了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直言不讳,并学会参考、思考、借鉴。在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同伴之间的互动学习有时更优于教师的教。
(二)巧设“共学支架”,解决实际困难
“学习支架”是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线索或提示。但架设“支架”的主体并非只有教师,在教师的捕捉与引导下,学生也可以相互架设学习支架。
【案例4: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
师:为了劝阻横穿马路的行人,小小劝导员都设计了劝导语,请大家评价一下,也可以推荐优秀的劝导语。(展示学生的劝导语)
生:劝导语不能写得太简单,要改一改。
生:老师,我发现2组写的劝导语很有礼貌,首先向行人说:“叔叔,您好!”(板书:文明有礼)
生:老师,我发现,他们劝导有理有据,说出了这样做的危害。(板书:有理有据)
生:“叔叔,以后可别这样了,要注意安全。”这句话很真诚,表达出善意。(板书:真心实意)
师:同学们真厉害,都是火眼金睛。优秀的劝导语(指着板书),既要有理有据,又要文明有礼、真心实意。这样,行人更容易接受。大家试着修改自己的劝导语吧。
案例4中,“文明有礼”“有理有据”“真心实意”等撰写劝导语的支架是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提炼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和把握学情,抓住范例,适时引导,及时提取,搭设后续修改、练习劝说的学习支架。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评价劝导语的过程中,学生打破了个体单一思维的局限,多角度地思考和理解“劝导行人”所涉及的道德价值与法治意义,也形成了文明交际的意识。
创设“共学话题”,有助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伙伴的力量学会思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合作互助,从而实现智慧共享,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使课堂成为学生构建有道德的美好生活的阵地。
三、合理“教材对话”,有机融入学生生活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而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运用文本,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人、事、物,通过导语、插图、留白,架设起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桥梁。
(一)直面“导语”,跟随指引明确任务
“导语”是《道德与法治》的一大特色。教师要善于把握恰当的教学时机,巧用导语,创设互学共生的场景。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一课在“谁能学得好”板块有这样一段导语:“大家一起学,都可以学得好。差别在细节,一看就知道。认真看一下,谁能学得好?”这样的“导语”语言简洁、明确地指明了学习任务,有利于教師据此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借助“插图”,引导与原生活对话
《学习有方法》一课的“谁能学得快”板块出现了四幅插图,依次展现了“上课听讲、小组讨论、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四个场景。这四幅图都来自二年级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能瞬间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境之中,学生的参与感得到激发,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本班学生日常学习的照片,唤起学生内心最深层的体验,将原有的学习生活与当前课堂学习连接。学生在比照思考中,扩展了对话空间的张力,继而将思维引向“谁能学得好,谁的方法多”这一问题的深处。以插图为石,投向学生的生活文本,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获得切切实实的情感体验。
(三)使用“留白”,思维可视进阶留痕
“留白”是《道德与法治》编写的特点之一,旨在创设对话的潜在空间。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一课中有个话题:“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我也有一个好方法……你能说说吗?”其中的省略号就是话题的留白,旨在引导学生回忆、梳理、总结学习好方法。教师对其分为三步处理:第一步,现场采访,分享“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步,小组交流,分享“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自己都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第三步,歌曲吟唱,巧记“方法”,大家一起记一记有哪些好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生活,畅所欲言,彼此分享、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到用对方法的重要性的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本课“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基于儿童立场,巧借教材中“生活事件”,有意识地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使学生获得了轻松、安全、信任和被信任感,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他们在平等中相互交流,在对话中激活思维,在感悟中获得体验;他们理解道德,学习平等相处、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努力成为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美好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起来的。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