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力发展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册》使用策略

2020-05-15 05:59徐美勤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4期
关键词:运用策略道德与法治

徐美勤

【摘   要】《学习活动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形成良好品德,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运用《学习活动册》时,要指向学力发展,根据不同实践活动类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行动力、表达力和创造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力发展;学习活动册;运用策略

道德与法治学科十分注重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求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形成良好品德和增强法治意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为此,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提供了配套的《学习活动册》,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真正的“知行统一”。

《学习活动册》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观察、调查、语言、操作四大类。教师在运用《学习活动册》时,要指向学力发展,根据不同实践活动类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行动力、表达力和创造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

一、观察类实践活动:开慧眼,培养观察力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观察类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册》中的主要类型,旨在通过实践指导帮助学生习得观察方法,完整而准确地感知事物,并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一)对比观察:在比较中发现

观察是智慧的“眼睛”。会观察的人往往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观察讲究方法,比较就是一个鉴别的过程,通过比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以三年级上册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为例,《学习活动册》第65页提供了一个实践活动:找一找我们身边“爱的象征物”,找到一件就把爱心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但《学习手动册》只建议学生找“父母爱我”的象征物。教师对这一观察活动进行了修改,不仅增加了寻找“我爱父母”的象征物,还通过表格进行对比观察,并填写活动感受。

在寻找“爱的象征物”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发现:寻找父母爱自己的象征物很容易,而自己为父母所做的就很少,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计回报的。对比观察轻而易举地让学生从“爱的象征物”中联系到生活细节,从细微处体察到父母深深的爱,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

(二)重复观察:在反复中深入

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粗糙。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复观察,以便在反复观察中更准确、深入地认识观察对象,引发思考。如四年级上册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学习活动册》第23页提供的实践活动是“调查爸爸或妈妈的一天,记录他(她)从起床后到睡觉前做了什么”。记录内容包括“工作”“做家务”“照顾家人”“学习”“休闲”等。教师认为,“一天”的观察所得具有偶然性,并不能全面反映父母关心孩子的情况,建议学生随机进行多天的重复观察。学生经过几日的观察,发现父母除了忙于工作和学习,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家务、照顾家人、指导自己学习,而休闲娱乐的时间被一再压缩。重复观察所获得的数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激起少让父母操心的情感。

(三)持续观察:在坚持中收获

持续观察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长期观察。这类持续观察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能磨炼意志力。以四年级下册第6课《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为例,《学习活动册》第40页提供了多个实践活动。教师对活动加以整合,倡议学生完成一份“家庭节水(节电)情况报告”。该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制订和实施家庭节水(节电)计划,持续观察记录一个月后,进行用水(用电)统计和措施改进。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学生发现自己的家庭对于资源保护存在认识差距,实施节水(节电)计划并不容易,只有从点滴小事中转变观念,才能将“反对浪费,提倡节俭”真正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二、调查类实践活动:找支点,助推行动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小调查,旨在通过这样的调查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课前介入:在调查中求证

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学会期待,明确课内任务,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師根据四年级下册《学习活动册》提供的调查类实践活动,整理了一份“介入式”课前调查清单(见下表)。

调查内容清晰,调查目的明确,并且在期初就提供给学生。学生就能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实践活动,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求证,使道德体验更加真切,也提高了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课中采访:在体验中感悟

课中采访是现场调查的常见方式,一般教师都是以采访者的身份出现。其实,教师可以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调查,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以四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班四岁了》为例,《学习活动册》第5页上提供的活动是采访同学、老师或他人,记录得到的改进建议。为了体验现场感,笔者组织同学组内当堂采访,也可现场采访老师。这样的现场采访,增加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学习,使调查真正发生,避免“闭门造车”填表格。学生在现场的采访体验中感受到了大家对班级的热爱。

(三)课后拓展:在延伸中巩固

《学习活动册》中也不乏课后调查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旨在通过课后拓展,巩固道德认知,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学习活动册》第40页以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后调查实践:“学校可能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变得更好。”教师将表格调整为一份“自助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自主选择调查活动的形式:爱摄影的你,不妨拿起相机,记录下需要改进的方面;爱美食的你,不妨就食堂午餐质量和服务做一次调查;爱阅读的你,不妨去图书馆采访一下同学,对设施设备“不如意”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爱思考的你,不妨进一步梳理“指导我们行动”的好建议……个性化的活动菜单,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学校的关切和热爱。

三、语言类实践活动:生妙语,激活表达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可见,道德与法治课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明理、移情、思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一)角色扮演:在共情中迁移

角色扮演是道德与法治课中常用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代入感,在感同身受的共情中实现道德情感的迁移。以三年级上册第9课《心中的“110”》为例,《学习活动册》第58页提供了一个情境图辨析活动:面对陌生人的来访,三个学生有不同做法,你觉得谁的做法最恰当?如果学生仅仅做出判断和选择,感受肯定不会深刻。因此教师将此活动调整为同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互动对话,感知丁丁以“请您把它放在门口吧。爸爸马上就要回家了,他会拿进来的”的理由,智慧地拒绝陌生人,强化了“独自在家,始终不开门”的正确处理方式。借助角色扮演,学生共情迁移,真正掌握了独自在家时应对陌生人的本领。

(二)现场辩论:在思辨中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常常会把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搬进课堂,通过现场辩论引发学生畅所欲言,深度反思。当课堂上出现“另类”声音,教师不要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可恰当利用这样的“思维交锋点”,开展一些思辨性活动。四年级下册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在《学习活动册》第26页中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双方以“便宜没好货”和“价廉也物美”这两种对立观点进行辩论。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正方或反方,提出辩论要求,组织学生展开现场辩论。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辩论中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语言表达得到锻炼。

(三)创编诗文:在表述中升华

续写、创编等书面表达方式也是语言类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以四年级下册第2课《说话要算数》为例,《学习活动册》提供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第10页写“悄悄话”的活动,请学生写一写自己遇到别人说话不算话的经历和感悟;二是第13页让学生回忆自己“说话不算话”的经历。但两个活动都没有提具体的写话要求,学生所写的经历和感悟往往浮于表面。为了让学生有效“内省”,教师将两项活动进行整合,用深情的导语引导学生直面自己:诚信是阳光,照亮着心房不再灰暗;诚信是暴雨,冲去心灵的尘埃不再卑微;诚信是一诺千金,是许诺后的无怨无悔勇往直前……你有勇气承认自己曾经的“不算数”吗?以后会如何做到“说话要算数”呢?请在“言必信卡”上用心写一写。学生在《诚信中国》的歌声中,从两个维度“内省”自己的行为,通过文字表达对“诚信”的认识和感悟,并在大声朗读中升华。

四、操作类实践活动:练巧手,发展创造力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动手中发展创造力,内化道德认知。

(一)设计制作:在创意中丰富

以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为例,《学习活动册》第75页提供了“与家人过节”的实践活动,但内容不够丰富,仅有清明节祭扫和元宵节观灯的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活动样态,为了拓展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回望生活,教师将实践活动调整为创意制作:设计家庭吉祥物、为家人“私人定制”一张奖状、为家人画一幅漫画、和家人来一次模仿秀、制作家庭影集等。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回忆起家庭的温馨和爱意,用多姿多彩且充满创意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家庭活动。对“家”的理解也在这样的创意制作中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二)集思广益:在合作中共赢

在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示集体的创造力。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学习活动册》第50、59页上安排的都是填空、辨析一类的活动。为了让道德认知更好内化,教师布置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设计制作一份“安全”主题手抄报。学生依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负责收集资料、版面设計、绘画美工、文字编辑等任务。这样的合作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安全”知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并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

(三)知行合一:在自主中润德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师积极赋权,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开发实践活动的权利,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活动册》第36页上提供的表格制订“我的家庭活动计划”,也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这样的自主活动,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又能在家庭活动中体会家人的贡献和责任,拉近与父母的关系,增进了解,加强沟通,把爱与责任真正装进心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足教学内容和年段学情,借助《学习活动册》,为学生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更是为了在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增进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的同时,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兰芝.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启动路线规划[J].名师在线,2019(4):56-57.

[3]冯继有.真好玩与真有用[J].中小学德育,2018(10):19-21.

[4]李艳丽. 浅谈“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83-84.

(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310051)

猜你喜欢
运用策略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合作学习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