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0-05-14 13:33曾梅娟
教育界·上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渗透小学语文

曾梅娟

【摘要】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不仅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石,而且还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持续渗透,促进学生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民族优越感、自豪感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家认同感教育;渗透;实践研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国家认同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国家主权、国家制度、政治主张、经济政策、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理想信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不仅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而且直接关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认同包括政治制度认同、经济政策认同、文化传统认同,以及历史认同和语言认同等多方面。培养国家认同感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石。小学语文学科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母语教育的双重任务,而小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和感知身边事物的关键期。因此,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恰当时机,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多个渠道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渗透,确保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本文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感教育

人类的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的发音也是具有民族性的。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学生学习汉字、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和入门,是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在教授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恰当地渗透国家认同感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时认同国家的官方语言发音,让学生在做到准确发音、正确书写的同时,产生对国家语言的认同感。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5分钟的微课视频,讲述关于汉语拼音的制定过程,让学生了解汉语拼音的历史、特点和用途等,如此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拼音的重要性,而且提高学生对母语发音的认知,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如图1)。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各地方、各民族的方言发音差别很大,汉语拼音的制定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找到了语言发音的归属感。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不仅了解了漢语拼音的制定历史,而且得到了国家认同感教育。

二、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感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正确掌握语言文字,是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掌握的最起码的基本功,而这一基本功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学。”[2]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瑰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随后,秦始皇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统一、简化文字。秦始皇统一和简化汉字,结束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字杂乱无章的局面,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不断打开,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让国民对母语的认同感有所淡化,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不能把握汉字的精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汉字书写教学中要给学生渗透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教育,要让这种归属感、认同感丰盈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受到崇洋媚外思想的侵蚀,永远保持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心。

一年级是汉字书写教学的启蒙时期,教师在进行一年级的汉字教学时,不要单纯地教会学生写字,还要给学生讲解汉字书写的精髓: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蕴含天地之势,也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在教写“天”“大”“山”“上” “下”“土”“口”“田”等笔画简单的字时,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汉字书写的“方正”之美,强调“横平竖直”的书写理念,渗透“刚正不阿、堂堂正正”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又如,在教“林”“松”“短”“奶”等左右结构的汉字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汉字的结构布局,让他们发现左边偏旁都会写得窄一点,左边偏旁的末笔也故意写得短一点,从而体会中华民族谦让、团结的美德,强化民族认同感。

在汉字书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点滴机会,在教授学生汉字书写精髓的同时,不断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

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国家认同感教育

“文以载道”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论观,它认为文学作品是思想、道德、文化、历史等的传承载体,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小学语文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母语教育的双重重任,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编排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多次审核的,其中有大量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渗透。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开篇《我上学了》和 《我是中国人》,就用了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和身穿各少数民族艳丽服饰的小朋友的图片等给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教育,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强烈震撼,让学生感知祖国的神圣,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如图2)。

又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课本的第七十四页编排了儿歌《升国旗》。教材选用了少先队员升国旗敬礼的画面和“中国”“国旗”“五星红旗”三个词语引出儿歌《升国旗》,让学生明白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让学生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和敬礼,教会学生热爱国旗,尊敬国旗,强化了国家认同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家认同感教育的素材是很多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建立“国家”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念。

四、看图说话训练中渗透国家认同感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儿童时期不经过说话训练,真是遗失了一个非常宝贵的钥匙。适时地设计,怎样给予暗示,怎样加以指导达到目的。”[3]这说明了说话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年級的说话训练以看图说话为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国家认同感教育内容的图片、文字,在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适时渗透国家认同感教育,在学生得到说话训练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国家认同感教育得到有力的强化。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表达了新疆的小朋友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而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看看天山和雪莲的强烈愿望。透过诗歌真挚的感情,读者感受到小朋友们对首都北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仿照课文进行说话训练:说说你最想去的地方。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从而使国家认同感得到强化。

在说话训练中渗透国家认同感的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勇敢表达爱国情怀的热情,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注重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为将来成为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栋梁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3[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渗透小学语文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