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真谛在于“悟”

2020-05-13 14:21贲友林
关键词:讲授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贲友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听过很多次,也上过近10次。有一个问题是每一次课堂教学都绕不开的:

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如图1),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学生能答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让学生说出这三句话呢?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剪、拼的过程,然后直接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2.教师逐个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回答。也有教师将这三个问题合并起来提问。还有教师出示如下填空题:平行四边形的()相当于长方形的()。让学生看图口答。

3.教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与剪、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让学生同桌讨论,或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与之合作,在黑板上共同描图。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图1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学生相应地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描长方形的长;教师接着描平行四边形的高,学生相应地描长方形的宽;教师用手示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用手示意长方形的面积。整个演示过程,教师和学生皆不言语,让其他学生观察、思考,再交流:发现了什么?

看完上述四种处理方式,或许大家都觉得方式1教师直接讲授不是太好,有灌输之嫌。不过,教师讲授是一种教学方式,只是要用得恰当、适宜。倘若学生对问题一点感觉都没有,教师的讲授就是必需的;倘若已然激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教师的讲授就是“及时雨”;倘若借班上课,那个班的学生一直不开口发言,教师还不讲授吗?对于教师讲授,不要一棍子打死。

方式2和方式3是最常见的。回看方式2,我们发现,其实就是把方式1的陈述句变成疑问句或者填空题。其带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不大:学生几乎不需要太多思考,顺着教师的问题就能回答。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如同对口令般顺畅,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有多少呢?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方式3是同桌或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可是,我们是否想过,独立思考未能做出回答,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就能有新的进展吗?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种情况,可能很多教师还蒙在鼓里。那就是,学生讨论,执教教师巡視,然后在某一两个小组,以指导的名义悄悄地指着图“明示”学生:底和长怎样?高和宽呢?它们的面积呢?话虽不多,但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已经明白该如何汇报了。稍后,教师就会邀请这些被指导过的学生发言。而这些学生也不负教师所望,做出了正确的汇报。这样,貌似采用了方式3,其实还是方式2。

接下来该说方式4了。可能大家都感觉这种方式很好。可为什么好呢?因为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看、想的情境,平行四边形和剪、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东西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好的教学,就是追求学生能自己“悟”出来。那么,什么是“悟”呢?

“百度百科”中“悟”的详细字义是:“‘吾义为‘正中的,引申为‘一箭正中靶心的。‘心与‘吾联合起来表示一种‘一箭正中靶心的心理状态。本义:正确理解,正好明白。”

厦门大学连淑能教授认为:“悟性,通过感觉、体验、意会、领悟、凝思、冥想、内省、自求,以‘尽心‘体道‘体物,但难于言表,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求简洁而缺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

再在头脑中搜索一下我对“悟”的认知。我想到的是“自己想出来的”,是“自己突然想出来的那种状态与表现”。从主体来说,是自己身上发生的,而且自己意识到发生了,是自己发现新的意识、想法、观念等;从状态来说,是豁然开朗、灵光一闪,有突然性;从时间来说,往往需要有一个思考与酝酿的准备阶段。而且,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人很快“悟”出来,有人慢慢“悟”出来。

总之,“悟”强调的是自己主动获取,长时间在求索状态中的所感、所思、所得——“心求通之所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包办、代替不了。所以,学的真谛在于“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悟”呢?

要让学生做起来、想起来,保持长时间的关注与探索,不放松、不泄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关注自己的一点点想法开始,对自己的学习保持自我警觉、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状态——这又是学会学习(元认知)的重要方面,也是“悟”的价值。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若没有读时的思考,会“悟”出来什么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百遍与千遍,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想法生成。

要把学生带入学习任务、学习场景、问题情境中,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要把握“缓说破,重感悟”的原则,适时地忍住,不直白地告诉学生那些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已知的结论,而耐心地等待某种想法、秩序从混沌无序中苏醒、呈现。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让学生经历比较缓慢的“悟”的过程。那些核心问题、关键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持续思考的问题,是需要“悟”的。除此之外,有些问题,直接讲授,一言告知,也是必要的。

要在学生做与想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就像上面的方式4,教师给学生创设的“悟”的物理场景与心理氛围。如果教师一点作为都没有,那学生会怎样呢?学生“说出”的前提是“想到”,“发现”的前提是“感到”。上述演示过程中,和教师合作的那位学生是与教师心有灵犀甚至心心相印的,他先“悟”出了该怎样和教师保持一致。如果这位学生在教师最初描平行四边形的底时手足无措,那么教师也要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教师可以再描一遍,并且同步口述:我描平行四边形的底。接下来再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你描长方形的——长”的引导。这样的引导,是聚焦、定向,是降低难度。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清晰,不是凭空而来的。

其实,对于怎样让学生“悟”,教师也是需要“悟”的。再想想上面的四种教学处理方式,其实它们各有千秋。这些,也是需要教师自己“悟”出来的。

猜你喜欢
讲授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小长方形找朋友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巧替换,妙解答
找图形
寻找图形中的比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