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幼妹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对于高中数学教材当中收录的知识比较陌生,不能在数学课堂一开始就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并认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较差。鉴于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了数学教学课堂当中,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本文以自身教学经验为例,对高中数学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进行了一番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探究兴趣 导入质量 课外作业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觉得高中数学教材当中收录的知识比较晦涩难懂,在理解之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之时,授课的速度较快,他们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速度,一节课下来,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较浅,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鉴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了数学教学课堂当中,从而实现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因为对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对有关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不高,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也一直难以完成。鉴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通常会走进学生的生活,并联系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还可以降低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恐惧感。
例如,以“三角函数的应用”为例,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我先结合学生平常逛商场走楼梯的实际,为学生出了一道与三角函数应用有关的问题:某商场为了提高原有楼梯的安全性,决定将原有楼梯的倾角由原来的40°改为35°,已知,原楼梯长4米,那么,调整之后,楼梯会加长多少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我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学会了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教材当中的例题进行了解答,以此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有关知识的理解。这样,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还降低了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恐惧感。
二、联系生活,提高导入质量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教材当中的新知识时,通常会先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设计质量较高的导入,以此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对数学新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与学习当中。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引入教材当中的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质量,还可以提高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例如,以“随机事件与概率”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遇到过以下情况吗?如天气预报说今天是晴天,结果今天下雨了等等,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了一些类似的例子。在学生举例结束之后,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吗?这些事件的产生有什么规律呢?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随机事件与概率”,共同学习一下吧。这样,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引入了教材当中的新知识,不仅提高了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质量,还提高了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设计课外作业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对数学作业教学比较厌烦,他们不喜欢完成教师设计的大量的数学练习作业,对于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高中数学作业教学的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鉴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通常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课外作业,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设计质量较高的数学作业,还可以提高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
例如,以“立体图形的直观图”为例,在为学生讲述了本节课的有关知识之后,为了巩固学生掌握的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先对自己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立体图形(例如,奖杯等)进行观察,并将这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以及直观图画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画的三视图以及直观图展示出来,并让其余学生猜测你画的立体图形是什么。这样,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了课外作业,不仅为学生设计了质量较高的数学作业,还提高了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在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发挥的作用,并在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学当中,积极对生活化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此不斷促进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巍.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7(82):121-121.
[2] 姜春江.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5(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