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活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研究

2020-05-12 01:08于虹
关键词:体验活动道德情感

于虹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教师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生活认知、相互帮助的成长方式和乐群的态度,形成有生活根基的道德情感、意义领悟以及价值认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实现儿童社会化成长。

关键词:道德情感;体验活动;课前调查;情境思辨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47-2

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它总是伴随着道德认识的出现而产生。道德情感是产生意志和行为的内驱力,儿童要想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就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介入。道德情感是构成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就以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伸出爱的手》为例,谈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

一、深度体验活动,强化道德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要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伸出爱的手》这一课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各种难处,学会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残疾热,并且愿意主动帮助他们,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难处”。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体验活动: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反应力。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准备开始啰!

(1)举起那你的左手,把手放下。你们的反应真快!

(2)举起你的右手将道德与法治书翻到第82页。太了不起了,几秒钟就翻到了!

(3)将书合上。现在加大难度了,准备好了吗?

把你的双手像老师这样搭在肩膀上,注意双手是不可以离开肩膀的,现在假装我们没有手了,再将你的书翻到第82页。不允许犯规哦。听明白规则了吗?

(学生体验)

师:你翻到了吗?

生:(委屈的样子)还没有呢!(继续埋头翻书)

师:你翻到了吗?

生:翻到了,可是花了好长时间。

师小结:,孩子们,假如我们没有手了,翻书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变得非常非常困难。有的时候甚者给你30秒、40秒的时间也我们也做不成,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些人,他们真的失去了双手,他们除了翻书困难之外,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你能想象出来吗?

……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翻书的体验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动起来,而是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有层次性的活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先是要求学生单手将书翻到82页,接着加大难度,在不准使用双手的情况下翻到82页。活动由“简”到“难”,让学生在这样有深度的体验中感受到:如果一个人没有手,就连翻书这么简单的事也会变得非常困难,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难处,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二、深度课前调查,强化道德情感

要想让学生将认知转化成道德行动,课前调查必不可少。有效的课前调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时,为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张课前调查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身边的残疾人,并记录他们平时是怎么生活、学习、工作的。可以记录自己感受最深的或者令自己感动的事情。

教學中教师就课前调查,进行了交流反馈,深化提升:

师:是呀,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残疾人的身体有残疾,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的生活肯定十分不易,但他们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艰难呢!课前老师就布置同学们走进这些残疾人生活,做了一个生活小调查,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生:(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调查的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生1:我在义乌小商品城看到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在路边卖艺。

师:你们觉得他可怜吗?(是的,我觉得他很可怜)他虽然失去了双腿,可是他能够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我觉得他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师2:每天卖早饭时,卖早饭的伯伯就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每天卖包子时不仅动作非常快,还非常热情。

……

师:你们看,这位残疾人和我们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不仅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还可以赚钱养活一家人。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课堂上交流“生活调查”,在孩子讲述自己的观察、了解的残疾人生活时,教师绝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还是一个引领者、指导者。在引导孩子们感受残疾人的难处的同时,通过教师的深化提升,让学生明白残疾人在人格上和我们正常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甚至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这就在道德情感上,起到深化作用。

三、深化情境思辨,强化道德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有时往往会发生冲突,教师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领学生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冲突中进行理性思考,对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情境,让孩子进行判断、辨析:

情景一:上楼时,看到有个残疾人崂山慢慢地走在前面,后面的小伙伴赶忙上去扶他上楼。

情境二:电影就要开始了上楼时前面有个腿有残疾的人走在前面,走的很慢。这时……

情景三:随班就读,班级里来了一个有点智力障碍的同学,老师安排他和你同桌,你会……

情境四:路上,几个孩子看到前面有位盲人,期中有个孩子便大叫到:“快看,快看,那人是个瞎子!”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如果你认为这些小伙伴做的是对的,你就给他“点赞”(竖起大拇指),如果你认为他做的不对,你就给他打“×”(教师示范双手交叉,做打“×”的样子)。

教师依次出示情境图片。生判断

师:这几幅图上胡同学的做法,你们都打了差,那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小组同学任选一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后大组汇报

生:当我们看到有残疾人走在我们前面,走的很慢,而此时电影又要开始了,那我可以扶着他,这样就可以快一点了,我们看电影就都不会耽误了。

师:是呀,在他们有困难时,我们同学们应该照顾他们。我们的照顾能给他们带来安慰。(板书:照顾)

生:如果老师把这个有点智力障碍的同学安排和我同座位,我和会和她好好相处,下课还可以在一起做游戏呢!

师:是的,和他们友好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快乐,(板书:友好)

……

此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判断情境中孩子的对与错,是与非,而是让学生在小组沟通、师生对话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多维度、多样性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明白:我们对残疾人友好态度的目的,是能让他们感受到快乐,我们对他们帮助的目的,旨在让他们获得安慰……通过这样拓宽思辨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不仅要对情感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进行设计,还要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体验,通过丰富而有内涵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实现儿童社会化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景山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道德情感
生活化让品德课堂充满魅力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