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林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一些抽象的知識小学生不易理解。情境教学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情境之中进行思考,并与教师、同学展开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大脑得以开发,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产生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本文旨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吸引力
小学生由于年幼,爱玩好动,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因此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吸引力有很大关系。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性格特点来创设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到课堂情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教学情境的设计准备,情境的设计既要吸引人,又要与小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相贴近。当他们深入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受,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用慧眼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同时,富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也有助于学生降低对平时感觉深奥难懂的抽象性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教师可创设“分苹果”的教学情境:“周末休息,小明一家回外婆家,妈妈让小明带上一篮苹果分给家中所有人,每人一个。篮子里共有9个苹果,把苹果分给外公、外婆、小姨、姨父、舅舅、舅妈、小明妈妈、小明爸爸和小明,最后篮子里还要留一个苹果,应该怎么分?小明有些为难地对妈妈说:‘这可怎么分啊?到底怎样分呢,同学们知道吗?其实不难。分苹果也要按长幼顺序和主次顺序来分,先分给外公外婆等长辈和亲人,小明年龄最小,最后一个分到苹果,只要在分最后一个苹果时连篮子一起给小明就行了,小明分到最后一个苹果并将篮子带回家。”通过以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极易感到枯燥无趣,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纳与知识的呈现方式有着一定关系。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将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让学生对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不再有畏难情绪,从而轻松驾驭这些重难点知识,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大益处[1]。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真正产生了兴趣,才会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同时,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而不是将数学学习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实现厌学向乐学的转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设置如下的趣味教学情境:先以多媒体动画演示“玩跷跷板”的游戏,帮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来解决问题,选择正确时大头儿子可以摘到桃子,选择错误时大头儿子会从跷跷板上摔下来。
(1)要把一段1米长的布平均分成4段,如果每次剪下四分之一,完成任务需要剪____次。(3次,4次)
(2)一个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吃,每个小朋友可吃到西瓜的_____分之_____。(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通过这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深刻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概念。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以至于小学生在学习抽象性知识时容易打退堂鼓,对教师的依赖较大。那么教师应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呢?恰当地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抽象问题情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创设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情境。这个过程较为烦琐,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抽象性知识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最终得出结论[2]。抽象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抽象问题情境也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特别定制的。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一定难度的抽象性知识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且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后会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一天,一名学生的往返车费40元、中餐50元、参观门票费50元,每名学生带200元够用吗?到达目的地后,由于还有一段较远的距离,需要租电瓶车到达,电瓶车的费用是5元/人,单程,共有200名学生参加,每辆车上坐几人,租多少辆车?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关心的事,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应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应用的数学知识包含了哪些计算方法,需要列出哪些算式,都可让学生深入探索[3]。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疑问,从而带着疑问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出数学规律。
三、创设教学实践情境,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
1.创设动手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这种体会,数十次的理论学习不如一次动手实践来得记忆深刻。数学学习同样如此,一些数学知识,教师讲三遍十遍不如学生一次动手操作留下牢固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和机会,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动手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实践能力,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定义时,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师可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将一张纸剪去一半,还剩一半,这剩下的一半代表多少呢?就是二分之一。再将剩下的二分之一剪去一半,最终剩下的纸张是没剪之前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呢?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学生理解分数,认识到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即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4]。这样的类似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比教师讲解更易快速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培养学生验证结论的习惯
我们日常学习一门技术的时候,甚至是简单的家务事,如煮饭,不仅要掌握水和米的最佳比例,米要淘洗几遍才能洗干净,用电饭煲和高压锅煮操作方法有哪些不同等理论知识,还要动手实验才能学会这看似简单的家务活。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需要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
例如,在学习升和毫升的关系时,要让学生理解1升等于1000毫升,掌握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提前准备100毫升和1000毫升量杯各1个,让学生准备600毫升飲料瓶和100毫升杯子各1个。教师先向学生示范,将100毫升量杯装满水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需要倒几次。学生通过观看实验得出需要倒10次的结论,教师再板书1升=1千毫升,1L=1000mL,让学生明白1000毫升=1升,得出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让学生实验将一瓶600毫升的水分给三位同学喝,杯子的容量是100毫升,三位同学各可以喝多少毫升,杯子只有三个,需要倒几次才能分完这瓶600毫升的水。
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情境中,而且能培养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验证自己的设想。教师再加以拓展,让学生完成以下课堂练习:
(1)8000毫升=( )升,(8 80);
(2)一个开水瓶能装水3(毫升、升);
(3)5升80毫升=( )毫升,(5800 5080);
(4)一瓶眼药水有5(毫升、升)。
通过对新学知识升和毫升关系的互相转换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对两者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对于吸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拓宽思维方式和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益处颇多。小学数学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断探索情境教学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数学课堂的教学充满无与伦比的魅力。
【参考文献】
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7(06):53.
王会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 2018(23):90.
杨庆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 2018, 056(08):86,88.
刘阿桃.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17(8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