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强调“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中考复习课时政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关注时政,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复习效果,有效应对中考。
关键词:时政与教材相结合;巧妙设问;复习课
一、 中考复习课时政与教材相结合,不仅是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将法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努力提高法治教育科学化、系统化,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中考道法复习课时政与教材相结合,通过对时政热点问题予以关注和解读,既能够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又能够引导和促进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丰富情感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务必明确责任和使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时政热点为依托,激发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勇于担当,立志成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合格公民。
“互联网+”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便利,道德与法治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样化授课方式,将时政视频资料、时政材料引进课堂,巧妙设问,这既有利于拓展和完善教学内容和途径,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又能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 中考复习课时政与教材相结合不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也是适应中考的需要
时政与教材相结合不仅使道德与法治课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而且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每个学生发挥特长和优势。通过评论、分析、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例如:在上八年级上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关心国家发展”这一框时,我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了不起我的国!”,直观、生动的视频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伟大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通过巧妙设问——(1)视频体现了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此外,我国还有哪些巨大成就?(2)祖國取得伟大成就是否意味着祖国的发展一帆风顺?如果不是,请你说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怎样的困难?(3)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我国采取了哪些举措?(精准扶贫)……可见,时政与教材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和复习的思路,构建探究性、合作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走进社会,让社会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深入社会生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辩证思维、探究思维……有效提升复习效果。
把握时代脉搏,关注重大热点,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命题的活力之一。本年度内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焦点,作为时政热点,历来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命题选材的重要依据。中考试题有的直接以时政热点素材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有的作为题枝在题目中介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将时政热点引入道法中考复习课教学,是增强复习针对性、提高中考复习效果的有效策略,通识把握时政热点是复习迎考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根据《福建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中的考试要求,教师要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用缜密的思维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以恰当的视角,科学地选择和把握时政材料,为教学服务。因此,中考复习课时政与教材相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选材,选材要符合导向性、全面性、针对性等特征。
选材是中考时政热点问题复习的首要环节。时政的选择必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感,这既能让中考复习课增添生活的元素和时代的色彩,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科素养。时政的选择是否全面、典型直接关系到中考复习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年度内的重要时政热点可谓包罗万象、层出不穷,选取哪些时政素材才能使中考复习事半功倍呢?我认为热点的选取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广泛性的原则
全面性、广泛性即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都要关注;重点搜集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的时政材料,做到既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问题,也关注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知。
(二)坚持正面为主,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原则
要对各个领域的时政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做到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真正挖掘出时政事件潜在的社会正能量及本身的内在价值,做到热点事件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时政为教材服务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材知识,有针对性的查找与相关知识点要求相吻合的时政材料,筛选整合,为教学服务。
其次,选择设问角度创设试题是复习时政热点的关键。
中考大多试题都是原创题,设问角度都比较新颖灵活,设问跨度也比较大。这要求我们在时政问题中考复习中,要努力做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要努力抓住时政事件的本质,仔细揣摩事件中潜藏的社会正能量,以及它与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用心创设试题角度,实现创新与常规、事件与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创设试题角度要多方面思考、全方位准备,让学生在解答分析中既收获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设问要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让学生懂得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哪个角度作答,此外,还要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找出可能涉及和考查的教材知识点,帮助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在中考复习八年级第三单元“人民当家做主”内容时,我把“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复习。我引用了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的视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要议程——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材料,并以此为背景,巧妙设计——(1)这两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项政治制度?(2)结合材料谈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3)材料还体现了哪些教材知识点?(至少回答两点)这样,借助时政热点,我把复习重点、考点巧妙地引出来,让学生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重要考点知识;同时通过强调,帮助学生区分了易混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问题设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样设问,既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第三,对时政热点进行必要的问题设计和专题训练。
对热点进行必要的问题设计,思考可能命题的角度。纵观中考命題,有纯粹时事选择题;引用时政材料为背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时事点评题等题型。我们可以采用时政播报、时政分析、时政点评等模式将时政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有效应对中考。
时事点评题是近年中考题型的重大突破,这种题型的特点是结合重大时政热点进行点评,要求学生阅读时事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所学教材知识对新闻材料进行分析,对相关事件进行客观、全面公正地价值判断和意义评估。为了有效应对中考,我们必须针对这种题型进行专题训练。
首先,老师要明确这种题型的评分标准。时事点评题要求学生能从总与分的角度分别正确说明意义;紧扣问题,观点正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其次,加强训练,在训练中掌握答题技巧。
例如:经济日报2020年1月11日电(记者 吴秉泽)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11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FAST将在未来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FAST工程建设实现多项自主创新,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请对上述新闻事件进行点评。
分析引导:
首先,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一次占据制高点”“利器”“实现多项自主创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其次,组织答案。点即材料内容体现了什么或表明了什么,从“总”的角度说明意义;评是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即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它意义何在?为什么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会提高?
根据这样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归纳出下列答案点:“中国天眼”正式运行,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评: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
总之,教师在中考复习课教学实践中,应坚持“时政热点——基础知识——培养和提升能力”三位一体的复习思路,让时政热点走入课堂,展现学科时代性和增强学科生命力,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夯实与整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实现知识“点—线—面”的整合;坚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培养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复习教学的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戴慧丽.政治认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追求[R].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1-10.
[2]李文桥.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以社会责任为例[R].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8-20.
作者简介:
彭翠英,福建省宁德市,霞浦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