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云
摘 要 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学会求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创新性学习,而且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兴趣 自主 探究 想象 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利用投影和音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我先用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运用投影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通過投影展现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记忆清晰,在复述课文内容时有条理,形象具体。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美景,使幼小心灵迸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激情。
2自学存疑,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或通过各种形式自我感知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课前先放一段动画录像,通过这种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大脑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主动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反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笔圈画下来,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待学生基本完成后,教师提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供全班同学共同研究解决。同学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各抒己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充分读书、讨论、交流的同时,也是在自主探究、合作。
3激疑拓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当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或是对某种观点有了不同的看法时,就说明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产生了创新冲动。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鼓励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应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质疑,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释疑。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提出了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呢?借到了吗?小壁虎的尾巴哪里去了?等等,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4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中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的想象,不人云亦云。
如《狼和小羊》一课,知道了最后的结局是小羊被狼吃掉了,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呢?小羊有没有绝处逢生呢?孩子们的想象如天上的星星,个个都不得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有的说,小羊在和老狼博斗时来了一条猎狗,救下了小羊;有的说,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躲身,狼掉到河里淹死了;有的说,小羊拼死反抗,用羊角把狼顶到了河里……实践证明,学生不是不主动思考,主动求知,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启发和引导。
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的拓展思维,它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是一种极为强大的创造力量。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一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索,把新旧知识结合,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想象力得以提升,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学会求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创新性学习,而且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