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讲座现状分析及发展改进思路

2020-05-11 05:54丁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现状发展

丁莉

摘 要 国内高校在为学生提供专业课学习基础之上,也提供了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既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讲座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过调查研究,高校学术讲座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试从高校学术讲座中存在着的问题出发,为高校学术讲座提供发展改进思路。

关键词 高校 学术讲座 现状 发展 改进思路

1研究背景

当前,高校学术讲座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时代”走出,“上座率低”、“强制性”、“刷学分”似乎已成为讲座的固有印象。作为大学中的一种隐性教育形式,讲座在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校园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学术多元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更是起着启发思维,培养学术科研能力的作用。经过调查研究,当前学术讲座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术讲座为例,具体分析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讲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应对措施,以促进学术讲座的良好发展。

2高校学术讲座现状

2.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有11所院系招收研究生,课题组对11所院系的1270名研究生发放问卷,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来自校内各个学院,涉及不同年级及专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学院研究生人数如下:英语学院227名、日语学院167名、高级翻译学院161名、经济学院136名、欧洲学院129名、旅游科学学院108名、商学院103名、汉语学院88名、文化与传播学院78名、亚洲学院43名、中东学院30名,根据人数比例共计发放500份问卷,其中电子版问卷100份,纸质版问卷400份,回收484份,有效问卷484份,回收率96.8%。

2.2问卷基本情况描述

所回收样本中,研一学生占比52%,研二学生占比37%,研三学生占比11%,一二年级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三年级;人文类专业研究生占比88.4%,经管类专业占比11.6%,样本学生主要为人类专业在读研究生;其中27.6%的学生对学校现行的讲座及其制度非常满意,41.8%的学生满意,30.6%的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这意味着我们在讲座方面仍需进行改善。

3调研结果及分析

首先,讲座规划方面。讲座规划主要涉及主讲人、讲座时间、地点以及讲座宣传等方面内容,讲座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这四方面。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较多的学生(42.4%)未能参加讲座是因为与专业课时间相冲突,其次是因为未得知讲座信息(23.6%),尤其是其他学院以及学校的讲座;得知讲座信息的主要渠道为微信群(58.4%)以及微信公众号(26.2%),从学校官网获知讲座信息少之又少(2.2%);大部分学生(67.6%)希望研究生成为主讲人,在学院以及学校范围内开设面向学生群体的讲座,使研究生成为讲座主体。

其次,讲座主体方面。高校讲座中,主讲人(一般为学者、高校教师)与听讲座的学生皆为讲座主体。在调研中,一部分同学(56.9%)是因为主讲嘉宾的知名度来参加学术讲座,大多数学生(76%)希望邀請水平较高的学者来进行学术讲座,67.6%的学生建议针对同一学术课题邀请多位专家进行讲座;同时一部分学生(18.4%)参加讲座的原因为学分要求及院校强制要求,并有学生(65.8%)对学校强制要求参加讲座的制度持反对态度,并对加分政策持反对态度。

最后,反馈机制方面。92.8%的学生认为学院未建立讲座反馈机制,及时进行讲座意见的收集,同时有34.2%的学生在建议建立讲座反馈机制。

4高校学术讲座中存在着的问题

4.1规划不充分

首先体现在学校及学院对学术讲座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及学院虽都设有专项资金以支持学术讲座,但在学业设置中并未将学术讲座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学术讲座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都有待加强。

其次是内容上的无序化。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及学院对讲座内容的安排存在无序化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再讲座内容设置上并未提前规划,只是“临时起意”,不是针对特定学术问题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专家随机开讲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对某一学术问题不能连贯系统地研究分析,降低讲座的影响力以及培育力。

最后是安排上的无序化。有些讲座总是匆忙开演,闪电结束,讲座宣传形式单一,导致宣传不到位,许多同学未能及时收到通知;有些讲座时间安排与课程相冲突,学生两难取舍;再者是未对参与讲座人数进行预估,导致讲座地点安排不合理,出现“座”不供求或者是“座”过于求的情况。

4.2未充分调动校内资源

学校未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为高校,汇集了大批优秀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对所任教专业学生学术水平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举办相关的讲座,但学校及学院并未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校内学者搭建讲座平台,从而未能充分调动校内优秀学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本校资源;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培育专业人才的高地,也招收了大批优秀学子,不乏怀有真才实学之生,学校并未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未增加“施教”环节,让优秀研究生走上讲座平台可谓双赢。

4.3未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延伸发展业务

高校讲座学生热情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即是讲座质量高低不一,部分讲座对学生学术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毫无用处,久而久之,便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调研情况得知,大部分学术讲座结束后未建立效果评估机制,这样很难对讲座质量进行检测把控,进而导致对学术讲座规范化管理难度的增大,也不利于学生对讲座的理解支持;高校讲座多为一次性业务,讲座人多进行“过路”式讲座,存在准备粗糙、质量价低的情况。

4.4主体能动性差,存在行政干预现象

讲座是高校培育学生的隐性方式,不像专业课程一样对学生作要求,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提倡学生结合专业及自身兴趣爱好听讲座,开眼界。但因为种种原因,如态度懒散,对学习重视程度不足、沉溺于手机网络、功利性过强,对讲座带来的教育影响不能有正确的的意识等,导致学生主体能动性不足,讲座参与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学校及学院为了保证讲座入座率,实行一定的行政干预手段,例如强制要求参与相关讲座或者是实行奖励制度,这些措施在短期内保证了参与程度,但从长期来看,打击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产生消极应对心理。

5发展及改进思路

5.1校内众筹,充分调动校内资源

组织者要以师生为导向,将师生的需求作为讲座的出发点,将校内资源作为举办讲座的立足点。充分调动校内优秀资源,鼓励校内师生自主生产讲座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以及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广开讲座源流,还可以为校内师生搭建学术成果展示舞台以及自我展示的舞台,尤其是在培育研究生自主学术研究能力上,不失为一种创新方式。

5.2合理规划

首先在讲座安排上。为了规范学术讲座,美国霍布金斯大学设立了语言与语音处理中心,专门处理学术讲座问题。该中心将学校举办的讲座按季度划分,分为春季讲座与秋季讲座,每个季度的讲座按月份规划,明确讲座主题、内容、讲座者的个人情况、讲座举办地点以及时间,提前发布到校內,供学生参考选取对自己有用的讲座。国内高校可参考此种做法,在学期末,便结合具体学院规划下学期讲座安排,提前发布到学院官网并提醒本学院学生查看,可提前预报名,以便根据人数合理安排讲座地点,防止“座不应求”以及“座过于求”的情况出现。

其次在讲座的宣传上。在知识大爆炸时代下,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宣传讲座,虽学校在官网会提前发布讲座通知,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官网新闻通知等重视程度不足,经常会遗漏重要信息,所以可充分利用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在学校电子屏幕滚动播放,也可在学校开辟专门针对讲座的宣传栏等。

最后是在讲座评估机制上。讲座组织者应建立讲座效果评估机制,由讲座现场教师及学生共同对讲座进行反馈,可采取匿名形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同时讲座组织者可发展延伸业务,如与讲座者开展长期合作,针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长期探讨交流,促进师生互动,切实保证参与讲座的学生能够在思维方面得到启发。

5.3提高主体能动性

提高主体能动性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主讲人方面,作为学术讲座中讲的主体,主讲人要注重讲座质量,要充分调动讲座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参与者形成良好的互动。这就需要主讲人在启发学生思维与转变自身思维上下功夫,根据调查研究,在讲座的前十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极致,因此主讲人一定要合理安排讲座时间,不宜过长,应准确提炼讲座中心观点、保证讲座内容逻辑合理且严谨,运用多种手段,保证讲座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听的主体—学生,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身讲座素养,所谓讲座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讲座信息的查询搜集能力,要主动关注校园通知,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讲座信息;二是知识提炼能力,要在短时间内提取有效信息;三是讲座选择能力;四是对讲座的反馈能力。只有从主讲人与听讲人两方面着手,才能最大限度的解决讲座中的问题。真正发挥讲座培育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费孝通学术论坛讲谈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晓红.试论高水平学术讲座对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教育界,2010.

[3] 董文明.大学开设学术讲座作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

[4] 夏守信,张加俊.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讲座[J].决策与信息,2016.

猜你喜欢
高校现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