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中的热门词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完善、品格塑造、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阶段注应注重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双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27-2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老师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处于思想意识形成阶段的中学生通过学习具备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忽视了学生在课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当成了依靠机械记忆来应付考试的科目, 完全达不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教育效果,造成了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新课改下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2.尚未实现与时俱进
很多学校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认识程度不够,同时也没有专门教授法律知识的老师,导致很多学校都采用了选派老师进行授课的方法,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老师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秉承的教育理念严重落后,导致在教学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来积极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和丰富教材内容,使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学生认识不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和价值,不利于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更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效果。
3.培养途径过于单一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教学主要依靠老师的一张口一支粉笔来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单纯通过说教根本无法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具体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导致德育教学流于表面。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而言,要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就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更不能只照本宣科的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沉闷的课堂氛围、单一的培养途径很容易给学生留下道德与法治知识枯燥乏味的印象,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最终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德育教学形同虚设,变成了空中楼阁。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帮助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以及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对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找到具体的行为准则,从而成为一个从知识到思想能力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创建真实情景,感知课程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求知欲的指引下积极的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来,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完善自身的品格,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在面对事情时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拥有正确的立场,不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文明礼仪角度都能够具有明确的行为依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拉近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更紧密,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更加能够多方面的去思考问题,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比如,学习《法治在我们身边》这课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场景:没有法律的约束,人们过马路时无人在红灯时等待,就好像道路没有信号灯一样,车辆横冲直撞,人们随心的穿越马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交通陷入一片混乱。在老师创设的场景中,学生了解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视有了法律的存在,社会生活才有了秩序,才使交通井然有序,人们的户外才更加安全,认识到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行为规范中懂得谦让他人。
2.重视情感引导,提高思想品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开展的德育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来进行引导。道德与法治老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意识,运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来加强德育思想的渗透,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在开展情感引导时,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以积极的心态、和蔼的话语,大方的体态来面对学生、引领学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諧的课堂互动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的进行互动交流,在交流讨论中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渗透了德育教学思想,使学生成长为思想健全、品格优秀的合格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进行情感引导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气氛渲染,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在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源辅助下,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感知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感染性,带动学生快速的参与到教学案例中,强化了中学生的德育思想认知,充分发挥出德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个人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针对时下热门的社会问题“老人摔倒究竟该扶还是不该扶?”,老师利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完成德育思想教育。老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出新闻中老人摔倒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一方说该扶,因为助人为乐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一方说不该扶,因为有可能被老人的家人误会是自己把老人碰倒的,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的不可开交。接着老师让学生思考,如果现在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在路边摔倒了,你会希望怎么处理?是希望别人扶一把?还是任凭老人躺在那里?学生这时都一致希望能够有人帮忙扶起自己的爷爷奶奶。接着老师进行情感渲染,摔倒在地上的老人也是别人的爷爷奶奶,那么究竟应不应该扶呢?学生换位思考后认识到应该发扬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扶起老人。在老师的情感引导下,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美德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思想品质。
3.开展实践活动,提升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教学后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进而从根本上真正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体验和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设计一些社会活动,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八年级学习《服务社会》这课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做公共秩序宣传员”,带领学生搜集社会秩序法律法规资料,宣传交通法规,指挥交通秩序,普及法律知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道德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形成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了高尚的品格,实现了中学生知识、能力、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汪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活力,2019(2).
[2]胡晓旭.关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8(11):96-96.
[3]祁晓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贯彻德育教育[J].中华少年,2018(36).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藏族中学,甘肃 甘南 7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