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事业单位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浅析

2020-05-09 09:51周飞
财会学习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周飞

摘要: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公益性事业单位获得专项资金补贴也随之增加。然而,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实施,导致其预算管理水平不高,专项资金补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预算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

根据事业单位职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生产经营活动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中,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工作的单位,发挥着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上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当前,随着“三公经费”等政策的推进,国家重点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来越凸显,为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提升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就有必要提高其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内涵

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是保障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用有效发挥,进而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保障,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中,各个要素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特征,因此,以此为指导,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需要机制内各个要素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应,构建成为完整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其内部控制机制结构主要包括了单位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流程及控制环境等。其中,财务会计系统则是包括了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全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相关环节;控制流程則是指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单位实际情况为主,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于内部控制的程序、方法以及政策,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切实落实提供重要保障;控制环境主要是针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开展相关项目或者实施某项政策过程中,能够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公益性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作用,需要保证其完整性、严谨性和合理性,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预算管理水平不高

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其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而良好的环境要求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然而,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是当前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单位财务会计人员中,仍旧存在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受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思想的影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的提升。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单位内控效果不佳,公益性事业单位往往会出现预算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存在预算编制与单位发展实际情况相脱离的情况,导致预算管理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没有提出针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着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再加上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导致一些单位即使有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具体来说,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中没有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导致岗位职责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不能确定责任人;同时,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无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提供有力的监督保障,并且难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不能及时进行修正,极大的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造成单位内控、内审工作存在缺陷,工作效果不佳,最终导致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预算执行不规范,绩效目标考核不严格

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预算执行不规范的现象,单位财务预算超支的情况较为严重。同时,在单位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在资金审批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审批制度缺乏严谨性,存在着较多的专款不专用的现象。并且在一些单位中,单位的基本支出不能与项目支持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单位内部项目支出经费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情况发生。而针对上述情况,在项目绩效考核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对项目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并且在资金使用绩效考核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导致绩效考核目标不严格,最终造成了公益性事业单位重预算、轻审核,重拨款、轻管理的不良现象。

三、通过内部控制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有效策略

(一)强化全体职工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意识

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强化全体职工的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意识,从而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和预算管理水平。首先,强化全体职工内部控制意识,一方面应当加强单位领导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有效内部控制对于实现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单位内部控制,调动全体职工内控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从而使其更好的应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需求。其次,强化全体职工预算管理意识。提高单位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使其真正了解到预算管理的实施目的是保证单位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单位职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引导全部门、全体职工主动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执行力度

公益性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不断扩大内部控制覆盖范围,保证单位内部各项经济与业务活动都能够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中。具体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包括对预算业务、收支业务以及资产等内容的有效控制。同时,明确划分单位内部各岗位的权责,建立明确的责任人制度。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在单位内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内审工作,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提高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责任人,实施有效的监管。此外,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资金的使用,并且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从而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

(三)构建完善的预算制,强化预算绩效目标考核

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从性质上来说,就是财政性资金。因此,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需要经过规划并满足相应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预算制决定了单位资金支出的方向与规模。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是最有效的方法。构建完善的预算制,从预算的编制到最终的考核每一个环节都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部门预算制与项目预算制,对单位各部门以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同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资金的使用,并且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从而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加强预算绩效目标考核,针对单位预算收支科目进行严格的考核,将单位每一笔经费支出按照经济支出和功能支出进行有效的分类进行反映,加强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算绩效考核目标。

四、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其实现转型,提高发展水平,更好的发挥其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伟.新时期公益性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9 (06):108-110.

[2]华敏.浅议预算绩效管理下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山西农经,2019 (09):160-161.

[3]黄博.新时期下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精细化管理研究——以L单位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 (19):31-33.

猜你喜欢
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