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涛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反馈与快速应变效率和能力,为企业决策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财务管理作为集团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在集团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财务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因此,集团企业必须加快推进财务共享,及时分析财务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财务共享水平,使财务共享在财务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共享;财务管理;策略
一、财务共享概述
财务共享是集中管理理念在財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可以通过在不同组织管理部分设置共享服务功能,实现集成管理的共享本质。财务共享职能一般由共享服务中心行使,可以为下属公司与集团企业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涵盖融资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等,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实践,可以有效促进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向标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1]。当前,集团企业一般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共享,财务共享中心涵盖的业务范围比较广,基本将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都涵盖在内,这些内容主要有人力资源财务、集团对外账单、总体财务报告等。
二、集团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财务与业务分离
在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下,集团企业缺乏集中的管理思想,各管理活动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划分,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可以明显看出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互分离,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各部门只需要明确自身权限,完成自身工作内容。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集团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瞬息万变,这种分散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也会阻碍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2]。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不需要对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深入分析,财务部门无法获取全面、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工作可能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这对企业的风险管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管理会计应用不足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集团企业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方面,而对管理会计与财务分析重视不足,财务管理对决策水平的提升,风险的防范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非常不利。同时,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报告的编制非常重视,但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考虑不足,没有考虑到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导致报表使用者无法合理利用财务报告,这也阻碍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系统不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很多集团企业都在积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而会计信息系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当前很多集团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按照具体的业务管理活动建立,系统比较单一,无法实现会计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因此,财务分析所需要的基本数据也就无法获得。
三、财务共享的应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推动了业财融合
集团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两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就是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财务与业务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集团企业加快推进业财融合一体化建设,推进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以此实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财务共享是推进集团企业加快业财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想为各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就需要从业务开展过程中去获取最基本的信息,而企业的财务信息也可以通过共享中心实现共享,各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中心及时的查询、传输、分析、整合各方面的信息,为具体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这就可以有效提升决策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3]。具体来说,财务共享形成了规范化的信息收集、分析与财务管理规范,使财务核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财务人员的负担也在降低,财务人员可以从基本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参与到业务经营管理决策中去,为业务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帮助。另外,财务共享推进了财务与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集团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业财一体化建设,促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与效率,顺应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单纯的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财务管理的需求,这就需要集团企业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积极发挥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作用。而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大量的基础型财务会计工作由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等取代,这就促使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三)有助于财务信息统一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就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支持,因此,财务共享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在推动着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各个子系统,使信息数据在各系统之间高速传递与共享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式。集团企业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有效衔接起来,并制定统一的信息录入、传输与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实现财务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为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四、财务共享模式下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共享目标不明确
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财务共享需要首先明确财务共享的目标,为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财务共享的实现提供方向指导。同时,外部市场的快速变化也会影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目标,很容易导致集团企业忽略财务共享的目标,进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混乱。当前有部分集团企业在财务共享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很多工作人员都是由传统的财务管理人员转化而来,这些人员对财务共享了解不足,无法明确财务共享目标,财务共享工作也就无从开展[4]。另外,财务共享目标不明确也会影响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财务管理过程中遭遇的风险就可能不断扩大,甚至引发财务危机。
(二)财务共享程序不规范
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涉及到财务、业务、管理以及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信息,如果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与财务共享规范的支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将工会大大降低。当前,很多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共享模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导致财务共享设计框架比较简单,缺乏精细化的共享流程设计,影响了财务共享的效率。同时,部分集团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财务共享理念没有在集团内部工作人员中落实到位,各种具体的基层信息反馈不到位,阻碍了财务共享程序规范化的构建,这不仅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也为不法分子的贪腐行为留下了漏洞,使集团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集团企业财务共享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如果企业的信息化投入较少,整体信息化建设不到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就无法有效提升,财务共享也就无法实现。当前,部分集团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没有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只是在具体的基础层面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这就导致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无法为集团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发挥重要作用,而财务共享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也就得不到有效发挥[5]。在这种简单的思维观念的影响下,集团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也不完善,各管理部门或者下属子公司根据自己的管理需求,购买或者开发信息系统与软件,导致各系统之间无法有效衔接,信息数据也无法高速传输。而很多信息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录入与管理标准,导致信息数据无法形成标准,这就给信息运用造成了阻碍,信息共享也就无从谈起,财务共享也就不可能实现。此外,部分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重视不足,导致信息安全管理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共享意识有待加强
财务共享是信息化时代集团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集团企业对财务共享认识不足,无法从运用整体思维,考虑财务共享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导致全体工作人员的财务共享意识比较淡薄。集团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部门与下属子公司都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只考虑自身的管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各部门与下属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以及对其他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就导致集团企业缺乏整体的经营管理规划,各种基础信息无法高速传递与共享,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质量也会下降,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五、集团企业应用财务共享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财务共享目标
集团企业在应用财务共享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时,需要首先明确财务共享目标,提高财务共享的质量与效率,以此推动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财务共享目标的确立应以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依据,应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共享服务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集团企业需要优化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财务共享机构,调整内部经营管理结构,明确财务共享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同时,集团企业应聘请专业的财务共享人才指导财务共享工作的开展,财务共享机构中不仅应包含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包括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业务人员等,以此组成专业的财务共享团队,推动财务共享工作的开展。另外,集团企业还应该在财务共享目标的指导下,对内部的业务部门进行详细梳理,将重复性、规律性、同质性的工作统一起来,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进行统一的集中化管理,以此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财务共享目标的确立还可以促进集团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监督,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
(二)规范财务共享流程
在财务共享目标的指导下,集团企业还需要对财务共享的具体流程进行规范,使财务管理与财务共享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使财务共享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首先,集团企业应成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对财务共享工作的开展进行规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梳理财务共享的核心流程,为财务共享的实际实施提供具体方案。其次,财务共享组织人员应加强与企业领导、各子公司管理人员、业务管理人员等各层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不同层级工作人员对财务共享的需求,以此明确财务共享的具体内容,为财务共享流程的精细化提供信息支持。此外,集团企业需要具体人员负责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各项具体流程的监督,并由监督人员及时向财务共享中心反馈具体信息,以此确保财务管理过程中各种具体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三)提高财务共享信息化水平
集团企业要想加快财务共享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就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财务共享提供方基础保障。而集团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越高,财务共享的作用也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财务共享才能促进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首先,集团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自主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与操作平台。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其经营管理内容复杂多样,各经营管理环节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果购买管理系统与软件,不仅需要大量的购买与维护费用,还可能无法满足实际的经营管理需求,而且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等问题[6]。针对这种情况,集团企业的规模又相对较大,资金相对比较充足,因此,集团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管理的具体要求,开发符合经营管理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与操作平台,将集团企业的各项管理内容统一起来,并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管理系统,以此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为财务共享提供基本支持。其次,集团企业需要成立专业的信息建设团队,做好日常的系统维护与更新工作,并根據实际工作中反馈的信息不断完善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为财务共享做好准备。此外,集团企业还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访问权限防止信息泄露,并通过防火墙等避免黑客、病毒的攻击,以此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防止信息泄露。
(四)增强财务共享意识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其管理内容复杂多样,如果经营管理模式不完善,不仅会增加企业成本,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应急反应速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集团企业必须积极利用各种手段,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经营管理质量与效率。财务共享对于集团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具有重要优势,可以通过高效的财务共享,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经营管理决策效率都会得到较大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也会提升,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集团企业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手段与方式,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财务共享意识。首先,集团企业可以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使财务人员积极了解财务管理的发展演变,以及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重要趋势。只有如此,财务人员才能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加强自身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而财务共享是管理会计的基础,在此背景下,财务人员的财务共享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其次,财务人员需要在财务共享观念的指导下,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通过专业财务管理培训活动,掌握财务共享的基本流程,以及运用财务共享开展财务分析等专业工作的能力,以此提升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此外,财务人员还需要积极学习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积极了解企业的主营业务,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培养一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六、结束语
财务共享是信息化时代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是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集团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财务共享意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集团企业需要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明确财务共享目标、规范财务共享流程、提升财务共享的信息化水平,使财务共享在财务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为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洁.也议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7(20): 72-72.
[2]刘美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助力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财经界(学术版),2017(16):109.
[3]罗芬.财务共享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8,No.228 (10): 154-155.
[4]王福音.财务共享模式在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0):222.
[5]王尚伟.试论集团企业如何运用财务共享中心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财会学习,2019,212(03):60+62.
[6]羅咏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财务共享服务实践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8 (03):13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