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机制研究

2020-05-09 08:56:56杨志林焦虎四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锻炼者动机个体

孙 威,杨志林,焦虎四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为了身心的健康,人们越来越青睐运动健身。参与门槛较低、锻炼效果明显的跑步和大球类运动深受欢迎。人们大量参与体育运动,会形成类似物品成瘾的运动依赖。个体从事运动变成一种强迫性行为,对有规律锻炼的生活方式产生一种生理和心理依赖[1]。国内对锻炼坚持的研究较少,公开的研究成果数量很少。本文分析锻炼行为坚持机制,为有效引导大学生开展科学的运动坚持提供理论借鉴。

一、体育锻炼坚持行为的形成机制

(一) 体育锻炼行为益处

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规律、适量的运动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免疫力,增强肌肉质量和力量,维持健康的生理状态。

运动作为大学生避免或减少负性情绪的方法,有效降低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排遣寂寞感、孤独感和厌世感,以运动来宣泄负性情绪,获得一种集体归属感、愉悦感和满足感,体会和谐人际关系和愉快集体体验,降低心理压力。

(二) 锻炼坚持形成理论

运动坚持形成理论中,交感神经唤醒假说、内啡肽假说、情绪调节模式和细胞因子假说等是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内啡肽假说:运动刺激大脑垂体分泌更多的β-内啡肽(一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激素,促使愉快,减少疼痛),产生兴奋或对痛觉有更高的忍耐力,需要不断增加运动来满足身体的需要[2]。

交感神经唤醒假说:规律运动的初期,中枢神经会获得一种享乐感,当运动量被适应后,交感神经唤醒水平下降,享乐感消失,个体需要进行更大量的运动来提高唤醒水平,让中枢神经产生先前的愉悦感[3]。

情绪调节模式:为避免或减少心理负面情绪,不断运动作逃避心理问题。但适应后,原先要借运动宣泄情绪,反变成害怕不运动将产生负面心理的后果,强烈的运动需求有可能会转变为运动坚持[4]。

细胞因子假设:长期运动可使生理物质(儿茶酚胺、内啡呔等)、心理状态(自信心、自尊心、社会支持等)等发生改变,使身体一些负面不适感减少,但会触发白介素-6的过多表达并引起细胞因子介导的不适感增加[5]。

与药物成瘾相似,部分狂热运动者苛求高强度、高频率、大运动量的运动,不知不觉地成为消极性运动成瘾患者,导致身体过度疲劳,机体免疫抑制,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的影响因素

积极性运动成瘾是对个体的身心有益,自我能够对运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锻炼坚持应该有理论支持和引导,以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国内对坚持锻炼主要是从运动坚持的影响效果和运行为坚持的管理干预等两个方面对锻炼坚持影响因素开展研究[6]。运动坚持管理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以锻炼动机研究最多,运动承诺研究最为系统和影响最大,此外还有自我效能、效果评价认知等心理过程。个体坚持锻炼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能由某个因素的单独作用所致。借鉴上述理论,本文归纳认为影响积极性坚持运动锻炼的因素有6大类22项(见表1)。

表1 积极性运动锻炼的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个体差异和锻炼者的心理状态决定着锻炼者是否能够坚持身体锻炼,但锻炼者对锻炼行为的心理依恋——渴望和决心继续的心理状态是最直接和作用最大的影响。锻炼者的心理依恋程度是由锻炼动机强度、锻炼效果评价、坚持锻炼自信程度(自我效能)决定的。个体差异(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对锻炼者坚持锻炼的行为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并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性别与运动依赖关系的研究中,男性更容易坚持锻炼。因为现代社会是西方文化强势,运动以西方对抗性运动居多且为主。男性竞争意识和成就需求更强,喜欢竞争性、攻击性,对抗刺激性运动。尤其是青年人好动,在运动对抗中感受愉悦、兴奋和成就感等高峰情绪体验,容易运动坚持。女性锻炼者的主要坚持动机是控制体型、减少体重和增加人际交往。

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与运动坚持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运动项目与参与群体紧密相关。锻炼条件、社会支持、参与机会和锻炼氛围对运动坚持有促进和加强的作用,社会约束和制度约束表现为减弱作用。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机制

(一) 运动动机

个体是否坚持运动直接取决于他的运动动机定向、运动效果评价和坚持运动可能性等认知决策结果。在影响运动坚持行为的路径中,心理机制形成态度和行为意向是这一过程的核心[7]。

运动坚持的心理决策过程是在个体潜意识中,通过动机、评价和预测等心理判断对运动需要、运动过程和结果、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认知评估,决定是否坚持锻炼的过程[8]。锻炼投入、锻炼承诺是大学生建立锻炼习惯的理性心理因素[9]。

个体锻炼动机是运动坚持的根本动力,动机越强,坚持程度越好。锻炼动机是个体希望通过运动活动来满足自己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外貌动机、健康动机和社交动机中一种或几种的需要或需求,是个体从事运动的根源。激活个体的锻炼动机需要,使之处于唤醒状态,才能有效地驱使个体坚持运动。

在运动行为坚持阶段,激发运动动机已居其次,锻炼效果评价的决定作用最大。选择科学锻炼方法、提高锻炼效果、合理评价锻炼能够使锻炼行为持续。个体体会锻炼效果好会提高运动坚持程度,认知锻炼效果越好,运动坚持程度越高。

(二) 社会因素

个体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心理决策的前提,通过心理决策调节坚持锻炼的程度。对运动坚持具有促进和加强作用的是运动能力、个人投入、参与机会、锻炼条件、锻炼氛围和社会支持,而运动风险、制度约束、社会约束和参与选择对运动坚持表现为较大的减弱作用。为促锻炼个体长期坚持运动,应减少硬性规定和强制要求,减少个体外在压力,避免消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锻炼氛围、提供便利锻炼条件、给予帮助和支持,促进个体坚持运动。

社会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创造良好的群体锻炼氛围,社会支持在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之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10]。首先,运动功能多样化,满足锻炼者的多种需要,有效激发运动者参与动机;其次,效果体验明确化,让运动个体能够真实体验到运动效果和作用,把个体对运动效果的认知,通过外部信息得到转变为亲身经历的真实体验,激活个体的运动需要,使其运动坚持动机有效持久;再次,群体锻炼氛围好,良好的锻炼氛围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扩大锻炼个体与群体其他个体互动交往的人际关联过程;改善自然环境促进锻炼活动的自然关联;给锻炼个体提供更多的科学指导和有效反馈信息的信息获取机会;减少其他参与者对个体锻炼活动负面评价影响的人际阻碍;降低自然环境对个体坚持锻炼限制的条件阻碍。最后,参与集体运动,个体在集体项目运动中孤独感明显低于个体运动项目,团体交往互动能有效降低孤独感,并得到更多社会支持。

四、消极性运动成瘾的预防与矫正

当下国内体育群体庞大,运动锻炼蓬勃发展,过度运动导致的巨大的潜在伤害还未引起社会重视。在此背景下,过度运动的预防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 认知行为干预,修正运动动机

正确的运动动机是避免和预防成瘾的前提。身体和心理健康是锻炼目的和终极动机。为运动而疯狂运动,是运动坚持形成的潜在表现。对成瘾者进行心理干预,调整其重寻和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对预防和纠正运动成瘾具有较好的作用。

认知行为干预是针对运动依赖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运动依赖者改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近年国外研究者运用动机访谈法对酗酒、戒烟、糖尿病、老年心衰、精神障碍等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都取得较好的效果[11],国内有学者开展动机访谈法干预运动坚持者研究。

近年来,在促进行为的改变中,个体内部动机越来越受到重视。动机访谈法帮助成瘾个体找到自身的矛盾心理所在,深刻理解和认识问题(找到并认清问题,相当于大部分解决问题),进而引导采取正确策略和行为,改变运动成瘾状况的一种引导性心理沟通方法。行为的改变不是易事,以提供简单建议为主的传统健康教育,使行为改变效果甚微。

(二) 评估身体机能,指导科学运动

科学测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各项指标,客观认识和准确掌握自身的体能、技能及心理的真实情况,科学判断锻炼个体的成瘾与否和所处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运动计划,预防和治疗运动坚持。

(三) 防治结合,预防为主

一旦运动坚持形成,对身心健康影响巨大。因而运动过程中,个体必须做好运动坚持的危害认识、自我判断和状态评估,对健身计划和运动效果客观认识,自我预防。被诊断为运动坚持的个体,必须立即调整运动习惯,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行为控制、心理疏导等积极干预康复治疗。政府群体活动管理部门和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有对潜在的运动坚持群体进行监控和指导。最根本的原则应该是个体学会合理运动,把握好运动程度,让运动起到真正应该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锻炼者动机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当代体育(2021年2期)2021-09-10 13:43:26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健身健美训练的效果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动机不纯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