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悦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1]。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是精神健康的核心要素。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人就是一个心理上健康成长的人[2]。
对于刚刚结束高中生活、踏入人生新的阶段的大一新生来说,其在学业、生活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改变[3],而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所导致的迷茫、压力和适应性问题很可能会造成大学新生群体的幸福感缺失,同时伴随着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4]。如果这种情况在入学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消解,不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身心的健康成长[5]。因此,了解当代大学新生的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并最终为提高我国高水平人才素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可行的策略。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采用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国内学者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信效度良好[6]。量表共18个题目,共6个维度: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面向某大学2018级新生发放问卷1 817份,涉及全校12个院系,共收回有效问卷1 730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95.21%,具有统计意义。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1.总体幸福感等级分布情况
总体幸福感是反映个体主观认知生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指标,指个体依据自身标准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评价,是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根据对本次1 730名学生的统计结果分析,得到了大一学生总体幸福感等级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42.8%的同学总体幸福感水平处于很高或较高水平,精力充沛,感到放松,并对生活感到满足;50.2%的同学总体幸福感处于一般状态;但有7%的同学总体幸福感较低或很低,可能经常精疲力竭、无精打采,有焦虑的现象,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对生活感到不满足。
表2 幸福感总分等级分布表
2.幸福感各维度等级分布情况
通过对1 730名大一新生在幸福感各维度下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如图1所示):
(1)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是个体对生活状况所认识和体验到的一种愉快情绪,可以使个体学习工作效率提高、获得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在此维度中,结果显示,73.4%的同学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满足程度较高,生活中充满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13.8%的同学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处在一般水平,另有12.8%的同学得分较低,认为自己的生活不是幸福、满足和愉快的。
(2)对健康的担心
“对健康的担心”是指个体对自身健康或某一部分功能的关注,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在此维度中,结果显示,66.7%的同学对于健康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几乎很少为健康问题担心,26.1%的同学对健康问题会偶尔担心,但有7.2%的同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健康,总是因为疾病、疼痛或恐惧患病而烦恼。
(3)精力
“精力”是意志品质之一,是在实现一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充沛的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紧张程度。在此维度中,结果显示,73.6%的同学大部分时间是精力充沛、有活力的,18.7%的同学偶尔有精力不充沛的现象,但仍有7.7%的同学精力较差或很差,大部分时间是无精打采的,并感到疲劳、过累、无力。
(4)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在此维度中,结果显示,85%的同学非常快乐,精神很好,13.2%的同学精神状态不错,1.8%的同学情绪不稳定,有时会感到悲哀、失去信心甚至绝望。
(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是指对情感和行为中可能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的情感和行为冲动加以调控的过程。在此维度中,68.5%的同学的情绪比较稳定,20.3%的同学偶尔不能很好控制情感和行为,11.2%的同学不太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
(6)松弛与紧张(焦虑)
焦虑是一种以感到害怕、恐惧、焦急不安为主的精神状态。在此维度中,结果显示,70.6%的同学比较放松,很少焦虑或不安,22%的同学有一定的焦虑情绪,7.4%的同学比较紧张,受到或曾经受到的约束、刺激或压力较大,有比较严重的焦虑、不安或担心。
图1 幸福感各维度等级分布
对大一新生幸福感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在性别(男/女)、生源地(农村/城市)、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1~10评分)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幸福感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生源地在幸福感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独生和非独生在幸福感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也均不显著(p>0.05)。
但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方面,结果发现,在贫困的、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的学生,其幸福感是显著低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F=5.408,p<0.001),其“对健康的担心”和“松弛与紧张”“生活的满足和兴趣”三个维度中也有同样的显著差异(F=7.612,p<0.001;F=12.336,p<0.001;F=5.288,p<0.001)。四个方面随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所呈现出的具体变化趋势如图2-图5所示。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图2 “幸福感(总)”变化曲线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图3 “对健康的担心”变化曲线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图4 “松弛与紧张”变化曲线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图5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变化曲线
1.学习方式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会面临着较大的学习方法的改变,从以前的被动式、有规定的完成学习任务转变为自主学习,这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很快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对于自主性较差的一些学生来说,这种模式会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这些由于压力而引起的身体、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2.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创造优质的生活和提高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会面临对全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期。室友、同学来自不同省份,生活习惯和个性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导致学生在社交过程中产生矛盾。另外,升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开始憧憬美好的爱情,但在追求和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思想还不够成熟或是性格差异而导致学生在感情中不能得到满足,或是受挫、分手,导致情绪变得脆弱、敏感,有些还会出现自卑和抑郁倾向。这些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很容易导致学生幸福感的下降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3.社会支持缺乏
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前者包括物质援助、群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后者是与个体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情感支持。而家庭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7]。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是单亲、无亲家庭的学生在家庭支持方面很缺乏,这意味着学生离开家上大学就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甚至需要挣钱给家里,这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相比,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影响其幸福感[8]。
1.做好入学适应教育
目前的新生多为“00”后,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发生变化后,如何与新同学相处、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协调学习和实践的关系等。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中,根据学科要求,开展班会活动、主题团日活动、班级团体辅导等,并加入一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方法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2.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9],提高学生幸福感不仅要改善客观环境,重点是需要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自我调适的能力,使其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主动创造者。幸福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10]。学校老师需要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渗透人格培养,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积极悦纳自己,并学会正确地进行归因,保持自尊和自信心。另外,要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的能力,即使实际与自己的期望不符,也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和挑战,积极思考,以高度自信迎接新生活。
3.积极关注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大一学生的幸福感低、适应不良或是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成长的环境、家庭关系等都有关系[11]。家庭背景、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或无亲家庭、有家族精神病史及其他社会支持缺乏的学生,学校需要给予特别关心和关注。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帮助其适应新生活,提高幸福感。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少部分学生幸福感较低,存在因入学适应、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问题而对目前生活不满意、产生消极情绪的现象。学校应积极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进行未来四年的规划,使学生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