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凤 洪扬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强化,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已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体制不健全、治理制度不完善、实验人员主体作用不突出、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专业机构参与度不高等现实困境,探究了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机制、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等深层原因,提出了强化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完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打造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强化,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近年来,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每年承担国家、地方的科技项目与研究课题任务也大幅上升[1],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活动愈加频繁,高校科研项目及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数量大幅上升,实验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实验室内日常存放、使用的实验资源种类不断增多,实验用量显著提升,所产生的废弃物也大大增加。与企业的废弃物及居民生活垃圾相比,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尽管在量上相对较少,但从性质上看成分复杂、种类繁多、污染性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一旦治理不当,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会发生危及生命健康的安全事故。因此,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治理,对于加快绿色实验室及生态校园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现实困境
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各高校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治理采取多种措施,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还存在着困境。
2.1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验室一般由院系与学校职能部门 (例如资产处、设备处、保卫处、后勤处等部门) 共同管理[2]。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等工作多是由保卫处、资产设备管理处或后勤管理部门兼管,而实验室的人员安排、实验操作、废弃物排放等工作主要是由院系分管、实验室负责教师直接管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校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等工作只是履行兼管职责,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成分、种类等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因而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工作规划的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不够。与此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成分、种类等具体情况比较清楚,但院系、实验室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等工作多为被动听从职能部门的安排,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重要性的认知有待提高,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执行力有待加强。这就很容易带来高校内部权责不明、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问题。
2.2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高校对危险化学品的采购、使用进行了记录管理,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建立了台账管理,但是缺乏对实验室废弃物从产生到处理的全过程监控制度。首先,在源头上,高校未建立对科研实验室科研项目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的审查、批准、评估等制度,如部分从事高污染、高能耗的科研实验室的科研实验工作,会造成多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往往没有预测、申报。其次,在实验操作环节,往往注重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记录,而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成分、去向缺乏有效的监控,以至于造成了有些实验室废弃物未经收集或处理就作为一般废弃物直接进入生活垃圾的乱象。
2.3实验人员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主体作用不突出
高校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成分、种类等具体情况最清楚,他们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关系到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成效。但就目前而言,虽然大多数高校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废弃物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主體意识不够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好。表现在:一是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文化建设主动性不够,如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教育培训制度等建设和落实力度有待提升;二是实验人员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观念的培养、实验过程收集处理废弃物的教育等不够深入;三是实验室人员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相互监督机制,因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中的许多不当行为无法及时得到上报、制止,实验室人员的知情权、反映权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4政府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监管不到位
长久以来,政府及环保部门一直将污染物监测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化工企业和工厂等传统的重污染排放源,对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理和防治工作的重视和监督远远不够。环保部门主要通过要求高校有关部门报送工作年报对废弃物治理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记录备案,缺乏有力的监督,因此高校的治理方式仍处于制度框架下的被动防治。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完善,对违反规章制度处置实验室废弃物的行为和个人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往往只有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况下才会对高校相关人员和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和法律责任追究,因此造成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来自政府的驱动力不足。
2.5社会专业机构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
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大多属于有毒有害的危险废弃物, 处理和处置应特别谨慎, 一般高校都不具备独立处理能力[3]。在现有条件下,高校实验室成分复杂、污染性强、数量巨大的废弃物必须交给社会上专门从事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科研机构或专业企业进行处理。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品类繁多,需要具有综合资质的企业承担处置工作。随着国家对危险废弃物处置的重视,尽管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处置资质的企业, 但是与日益增加的处置需求相比, 处置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而且资质相对单一, 处置范围有限[4]。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协作渠道,因而社会专业机构或企业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
2.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困境的深层原因
2.1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单靠高校职能部门单方面的重视难以系统性解决,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政府、社会相关专业机构或企业、实验室等各个治理主体的作用。高校作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主导,政府作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支撑和保障,都比较重视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工作。但社会相关专业机构或企业受经济效益引导,实验室人员追求科研成本最小化,他们参与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2.2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机制
尽管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固体废弃物防治中各类主体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中的各个治理主体之间仍缺乏协调沟通机制,難以形成治理合力。在政府和高校层面都未能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相关规定往往都是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刚性的制度法规和可操作性的工作办法。同时,由于规定办法执行过程中的落实监督不严、教育引导不到位、参与渠道和信息反映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实验人员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中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参与效果不理想。
2.3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多元主体已经基本构建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如环保部门的监测系统、高校的管理台账等,但是由于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各治理主体的信息系统难以有效建立起联系,信息和数据无法进行交换和沟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成为了制约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重要瓶颈。由于当前各单位、部门的信息无法有效沟通,分散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统一、整合和管理,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种类、成分、去向、废弃物污染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无法互通有无,从而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形成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合力。
3.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3.1强化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
强化政府监管责任理念。“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环办 ( 2004) 15 号‘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中, 已明确将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的污染纳入环境监管范围,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对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仍然是是环境部门监控的盲点”[5]。政府必须把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对废弃物的处理的监控作为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来抓,推进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强化高校主体责任理念。长久以来,高校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治理方式一直都是被动式的防治,即在现有的制度架构和法律条文内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有限的治理,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从过去被动的防治转变为主动治理,加强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主动谋划和方法创新,如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实验工艺,大力推行微型实验, 微量、半微量实验, 以及虚拟化学实验[6],有效降低能耗耗,减少实验室废弃物产生。
强化专业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利用税收等政策,鼓励社会专业机构或企业参与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协同治理,让他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治理水平、治理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共同打好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攻坚战。
强化实验人员生态责任理念。通过落实实验室准入制度,加强实验室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引导实验人员牢固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自觉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积极参与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工作。
3.2完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相关工作的经费支持,建立和完善监督监测、应急处理、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法律法规是生态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的法制保障,政府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使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有法可依。经费是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重要物质保障,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拨款力度,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对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硬件设施、文化建设和人员编制等方面加大投入。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的前提,必须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情况的监测,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工作的成效进行考核,并对失责主体进行责任追究。
高校应设立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专门机构,负责进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工作监督与管理。美国高校较早建立起了环境健康安全体系(environment,health and safety,EHS)[7]。“我国高校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制度管理体系”[8],效仿美国EHS管理体系,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的后勤、设备管理、安全保卫部门和实验室所属院系的分管领导作为成员,下设一个由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实验科研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全校废弃物治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处理和监督检查。在院系层面,明确主要分管领导,并设立专职专岗,结合院系实验室实验内容,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把好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第一道关。
社会专业机构及企业要积极担负参与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工作,延长高校废弃物治理和回收利用的相关产业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补偿政策,如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策倾斜等,有效发挥自身在废弃物治理的专业能力,主动承担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社会责任,并通过延长高校废弃物治理回收的相关产业链,打造一批废弃物回收利用再循环生产的绿色节能产业(如格林美资源循环项目),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实验人员要发挥主人公的责任意识,利用多种渠道参与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要通过建言献策、参与实验室废弃物治理规章制度修订等方式,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智慧。利用熟悉实际的实验操作优势,将国家的相关立法等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使相关的法律能够更加适应实验室要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导向性。此外,还要通过工作信箱、热线电话等反应渠道,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不规范操作向职能部门举报。
3.3打造高校實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
打造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全面、精细、智能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环境监管、科学预警、智能响应、监督评价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废弃物监管体系,从提交实验计划开始到实验废弃物处置形成全过程管理。“要想从源头上防治废弃物污染,必须在制订实验教学计划或者实施科研项目前对其实验项目的目的、内容、步骤等进行论证、优化”[9],实验室要将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属性、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的类型、数量和污染程度进行实验风险评估,将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备案。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材料的分配和使用、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严密的记录,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种类、成分、数量等基本数据进行详细录入。而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部门和从事废弃物处理的企业及社会机构,按照性质、成分进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进行上报,通过平台的信息数据比对,每月或者每季度核定实验室的废弃物产生量, 明确实验室废弃物的流向和处理情况[10],进行严格监控。政府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结果上传,作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成效的重要评价依据,一旦出现事故或失责,可以通过数据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求,同时也可以将数据作为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通过建立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能够有效规范实验行为,强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进行全程监督,通过信息数据对相关失责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进行界定和追究,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开放共享,推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 邓吉平,李羽让,李勤华,何中其.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1):283-286.
[2]熊顺子,秦敏君,徐毅,许杰,彭华松.高校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处理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2):171-174.
[3]高红梅,高增安,刘义全.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研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293-296.
[4]顾明文.高校实验室化学性污染的防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03):52-54.
[5]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处理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2):158-160.
[6]郑传明,支俊格,龙海涛.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废弃物回收处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7):102-103.
[7]樊梓鸾,张华,孟琳,王振宇,杨鑫,王路.美国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究——以康奈尔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4):130-131.
[8]周龙,廖肖依,王美军,庞立.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22-23.
[9]闫旭宇,李玲.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危害及管理措施[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Z1):144-146.
[10]常生华,古丽君,张程,吴淑娟,侯扶江.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