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改善教学方式,结合专业平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课程建设,采用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选择钻孔灌注桩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这一知识点,按照任务推送、操练、总结、提升、评价等几步进行教学设计。实践证明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设计任务驱动,深入剖析,实时互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了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平台;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也需要不断的改革,面对不记笔记的大学生,面对互动缺乏的大学课堂,如何让他们动起来,如何让教与学碰撞更多的火花,基于学习通软件建立课程平台,不断思考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改革的新思路。利用学习通平台给学生呈现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交流平台,精彩纷呈的教学环境,学生能随时随地多途径、多资源学习,基于此展开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下面详细的介绍下。
一、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常规教学中发现,教学的资源更新不及时,教学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的途径也比较简单,教学手段的采用也不够丰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有待提升,如何解决高职课堂的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借助于学习通APP构建教学平台,建立一个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平台、课程的学习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与课程平台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一教学改革思路符合信息时代教学发展的大趋势。
教学改革选择本人所授专业平台课《工程岩土与地基基础》展开。课程收集企业施工、设计案例资料和相关素材,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专业视频软件录制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到课程平台,通过平台及时的推送相关资料,解决学生学习途径单一、教学手段的采用也不够丰富的问题。在课程平台中结合课程框架,创建具体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多个单元,首先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评价标准,然后结合具体素材进行单元任务设计,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基于学习通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巧妙采用教学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整个教学中利用平台收集全过程教学数据进行有效评价,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二、基于《工程岩土与地基基础》课程某单元的教学实践
借助于学习通平台,创建的《工程岩土与地基基础》课程平台,选择某项目桩基础中的某单元——灌注桩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课时为两个课时,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钻孔灌注桩是桥梁下部结构中常见的基础类型,其工艺较复杂,包括施工准备--钻孔施工—清孔施工等多项工艺,每一个施工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桩基础的质量,而桩基础质量的好坏和整座桥的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因此,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要密切关注及时处理各项问题。该桩施工中,常出现的是孔壁坍塌、桩身缩颈、断桩等问题,在满足设计使用的要求下,需根据施工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学会处理施工中问题是本次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难点,借助于学习通平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依照以下流程展开。
(一)课前熟悉任务点
课前,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通中《工程岩土与地基基础》课程本单元任务点(视频、课件等)的学习,对知识点进行预热,事先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了解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知灌注桩常见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灌注桩常见问题的处置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布置和准备
在熟悉任务点之后,利用学习通平台创建分组任务,把全班划分6组,每组6-7人,学生可以自选分组,老师也可以随机分组,考虑到后期团队合作的问题,本单元教学采用了自选分组的模式。随后,教师明确每个小组任务,每组随机选择主题,要求主题不重复。教师提出多种灌注桩基础病害问题,要求学生寻求案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剖析,完成课件的制作。任务下达之后,学生们自主寻找同伴加入学习通中形成团队,充分利用前一周课外时间,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收集灌注桩施工中病害案例,分析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等,团队合作制作 ppt(10页左右),为课中精彩汇报做准备。
(三)课中学生操练
课中的操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每组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病害案例,进行课堂展示和汇报,每组时间控制在10min,引入具体的工程案例,在课堂中模拟各类施工问题,情境再现,分析讲解灌注桩某一病害的危害、成因、处治措施。案例讲解以本组学生为主,其他各组可以对上台的选手代表随意提出质疑,本组其他成员对其他组的提问给予解答和补充。通过实际观察,10分钟的讲解时间对于有些团队来说意犹未尽,有的团队在知识点的挖掘上费了很大的功夫,有的团队在汇报的风格上做了独特的动感设计,有的團队在课堂的演示中有效的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有的团队在分工合作中细致的做了规划,让老师从新认识了每一位学生,发现了他们的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相信同学们经过这一环节后,对本组的选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倾听中,对其他组员的选题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四)总结提升
教师用心倾听每组学生发言,逐一对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每组点评5分钟,分析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指出学生作品的问题所在,案例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分析案例的同时,结合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归纳总结病害(断桩、孔壁坍塌、桩身缩颈、导管漏水、桩头浮浆、钢筋笼上浮或下沉)的处置方法。至此,从学生讲解——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由浅入深,知识主线逐渐清晰明朗,单元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通过分组研讨、任务驱动、课堂展示、教师提炼的流程逐一突破,本单元的教学氛围特别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主动权都在学生手里,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五)课后拓展
本次课程后,教师邀请企业成员参与课程的直播或者主题讨论,结合工程案例给同学们给讲解某项目工程中具体如何解决这些突发问题。学生直接和企业人员交流沟通或者进在线行讨论,实现对本单元的知识点的巩固和提升。因为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较复杂,常多种情况出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的学生这方面经验比较缺乏,需要企业参与共同教学育人,、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单元评价
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实现该单元教学评价,每项评价标准设置合适的比例。教师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学习通中每组提交的成果文件和课堂的参与度进行小组评价,实时打分;二是通过学习通中小组互评环节,实现参与小组互评,系统设置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得出每组最后得分;三是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客观的给自己打分。同时,借助于学习通投票活动评选最佳设计组,最佳团队组、最佳讲解组,颁发奖状给与一定精神奖励,这项非常受学生欢迎,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评价结合不同主体和教学阶段,能充分反映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完成效果,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课堂反响最好的一组也是知识点掌握的最好的一组,单元评价如表1所示。
三、教学效果
借助于学习通平台,进行单元知识点--灌注桩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调动了课堂气氛,改善了教学氛围,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知识推送能加强学生对于每次课程内容的掌握,学生反馈说知识点把握的更加牢固。
(2)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任务驱动、技能提升的教学步骤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3)在学习通平台创建团队,自选分组,通过任务驱动增加了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平台中提交的团队成果更直观易懂,加强了团队之间交流学习。
(4)相对与传统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更受欢迎,也更加灵活,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工具得到的有效的利用,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四、结语
利用学习通APP软件创建教学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有效的进行本单元教学设计。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小组研讨,单元任务驱动式教学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模拟各类施工现场情景,从课程内容引入——任务驱动——讨论归纳——解决问题——技能提高等环节,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移动学习生态系统,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开展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们强化知识的应用,在具体的实践、讨论中进行深度学习,完成学习内容、学习空间的突破,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自信心,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颖颖.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军队任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航空摄影原理》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7(10).
[2] 艾跃宗.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3] 高丽丽.郝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系统科学与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6(10).
[4] 王彩琴.任務驱动式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以《会计等式》教学设计为例[J].纳税,2018.
基金项目:院级课题优秀青年项目:基于云平台《工程岩土与地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JY18-1903;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平台课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GB2019094。
作者简介:杨侣珍(1983- ),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方面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