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TLC1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感觉自主神经病1例☆

2020-05-08 02:55陈光栾兴华曹立张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丝氨酸双下肢基因突变

陈光 栾兴华 曹立 张梅

遗传性感觉自主神经病(hereditary sensory autonomic neuropathy,HSAN),是一组以感觉障碍为主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感觉减退、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2]。遗传性感觉自主神经病1型(HSAN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HSAN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功能障碍[3-4]。本文探讨一例SPTLC1(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long chain base subunit 1)基因突变所致HSAN1的临床、病理、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给予L-丝氨酸口服及足部正畸治疗随访观察,对其基因突变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发病情况 患者,男,20岁,主因“双下肢感觉异常4年余,双足畸形3年”入院(图1)。4年多前,患者因泡脚被烫伤致水疱,发现双足温度觉、触觉及疼痛觉明显减退。自觉小腿下半部无任何感觉,小腿上半部麻木感。双小腿逐渐出现无力和萎缩,双足背屈无力且足弓增高。近3年来,左侧足部皮肤反复溃疡(图2-A),行走费力,足尖划地,逐渐进展,独走不能。下肢无疼痛、皮疹,双上肢无疼痛、麻木、无力等不适。3年前外伤后左足骨折,保守治疗后愈合。自幼体育成绩差,跑步慢。否认早产史、发育异常史。否认相关家族性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图1 家系图和SPTLC1基因测序图

1.2 体格检查 MMSE评分30分。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查体合作,颅神经正常。上肢姿势性和意向性震颤,右侧显著。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3级。双侧小腿肌肉萎缩,双侧马蹄内翻足,左踝皮肤溃疡(图2-A),不能独走。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伴桡骨膜转化,双侧膝反射(+++)。双手尺侧两指针刺觉减退,双侧足踝上3 cm以远痛温觉、触压觉消失;右侧足踝上3 cm至膝针刺痛觉减退;左侧足踝上3 cm至膝下3 cm针刺痛觉减退,振动觉正常,足趾位置觉消失、振动觉减弱,双侧病理征(-)。指鼻实验稳准,跟膝胫试验完成欠佳,闭目难立征(+),直线行走不能。

图2 双足手术前(A)和手术后(B) 双侧高弓足矫正,左足踝外侧溃疡缩小,手术和溃疡创面愈合良好。

1.3 辅助检查 肌酸激酶 143 U/L(正常值 18.0~198.0U/L),乳酸2.54 mmol/L(正常值0.5~1.7 mmol/L)。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风湿免疫、血尿M蛋白、皮质醇、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叶酸、维生素全套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腰椎穿刺:潘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定量643.34 mg/L,余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均正常。心脏超声、胸部CT、颈椎MR平扫、头颅MR平扫和MRA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示周围神经广泛损害,双下肢较严重,以轴索损害为主,累及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右腓肠神经活检(图3):神经束内大直径和小直径有髓神经纤维重度减少,提示重度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变,无髓神经纤维密度也显著减低。

图3 右腓肠神经活检 半薄切片显示神经束内大直径和小直径有髓神经纤维重度减少(A,甲苯胺蓝染色)。电镜发现胶原袋形成,无髓神经纤维密度显著减低(B,铅铀双染)。

1.4 基因突变分析、治疗与随访

1.4.1 基因突变分析 对先证者(图1:Ⅱ-1)全外显子测序发现SPTLC1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c.C992T杂合突变,导致该基因阅读编码框自第331位氨基酸发生S→F突变,对SPTLC1基因进行Sanger测序,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家系共分离验证,发现父母均未携带该杂合变异。

1.4.2 治疗与随访 先证者一年半前开始病情加重,行走时依靠足背持力,从而导致足部疼痛剧烈,因此住院治疗,于2019年1月和2019年6月分别行右侧和左侧后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术,术后恢复良好,行走疼痛明显缓解,可独自行走。出院后长期口服L-丝氨酸治疗,剂量为200 mg/(kg·d)。现随访复查,可以正常完成大学功课,行走呈轻度阔基步态,左踝上方皮肤溃疡愈合,再无新发溃疡,手术创口愈合良好(图2-B),双下肢痛温觉、触觉以及神经电生理较前无明显变化。

2 讨论

HSAN又称遗传性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sensory neuropathy,HSN),主要累及感觉神经[1]。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A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AR)。 AD临床症状通常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和第三个十年,常有明显的感觉受累,很少累及自主神经和运动功能;AR常为先天性或儿童期发病,伴有明显的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目前根据基因突变、遗传方式及临床特点将HSAN扩展为8种类型[4-6]。HSAN1为HSAN最常见的类型,至今,已经发现 6 种致病基因(SPTLC1、SPTLC2、ATL1、ATL3、RAB7 和DNMT1)[7-8],其中 SPTLC1和 SPTLC2基因的错义突变最为多见,早期出现下肢远端痛觉和温度觉丧失,逐渐扩展到下肢近端和手,电生理表现为感觉运动轴突变性[9-11]。本例为SPTLC1基因11号外显子c.C992T(p.S331F)碱基杂合突变,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远端感觉丧失,双侧小腿肌肉萎缩、双侧马蹄内翻足及左踝皮肤反复溃疡等。该突变为已知突变,与ROTTHIER在2009年报告的突变位点一致[12],故认为SPTLC1基因c.C992T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

SPTLC1基因位于 9q22.1-q22.3,包含 15个外显子[13],SPTLC1也称为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长链碱基亚基1(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subunit1,SPT1),催化丝氨酸与棕榈酰辅酶A的缩合,是催化鞘磷脂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和限速步骤,L-丝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及生长等,为鞘磷脂生物合成的前体。SPTLC1基因突变降低了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对L-丝氨酸的亲和力,增加了SPT对丙氨酸或甘氨酸亲和力,从而导致形成毒性脱氧鞘氨醇,在周围神经中积累并影响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突的生长,导致远端感觉功能减退或丧失[14-21]。GAROFALO等[10]对 SPTLC1基因突变的HSAN1患者补充L-丝氨酸治疗,结果显示脱氧鞘氨醇水平降低,运动和感觉功能改善。FRIDMAN等[3]研究发现L-丝氨酸浓度的增加会抑制突变体细胞中脱氧鞘氨醇的产生,长期口服L-丝氨酸可以降低脱氧鞘氨醇的水平,延缓HSAN1患者的疾病进展。本例为已确诊SPTLC1基因突变的HSAN1患者,伴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障碍,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在长期口服L-丝氨酸一年半后病情进展得到减缓,未继续加重,无任何不良反应,表明L-丝氨酸对该病的治疗是安全的。患者先后行双侧马蹄内翻足矫形术后,走路姿势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可以独立行走及上下楼梯等,由此可见足部矫形术对个人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这是国内关于SPTLC1基因突变引起的HSAN1患者治疗方面的首次报告,对今后该病的治疗研究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SPTLC1基因突变可能会干扰必需氨基酸、脂质或Ca2+从内质网到线粒体的传递,在SPTLC1突变体中重链结合蛋白(heavy-chain binding protein,BiP)和内质网氧化物蛋白(endoplasmic oxidoreductin-1-like,Ero1-Lα)表达降低,引起内质网稳态受到影响,内质网和线粒体都结合到微管和肌动蛋白丝上,肌动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会使线粒体无法转移到轴突末端,从而导致SPTLC1基因突变患者的感觉神经受累,因此纠正线粒体缺陷未来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22-23]。研究发现肾细胞癌组织中SPTLC1的表达显著降低,SPTLC1的过表达可以抑制体内和体外的细胞生长,进而影响疾病进展,这表明SPTLC1可能具有抑癌作用,或可能成为肾细胞癌潜在的治疗靶点[24-25]。

我们通过该患者的随访观察,口服L-丝氨酸一年半后,患者的病情进展得到明显减缓,足部矫形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提示我们对于SPTLC1基因突变引起的HSAN1可以尝试口服L-丝氨酸来治疗,尤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进一步减低对背根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的损伤。结合以往的基础研究,联用改善线粒体的药物也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虽然罕见病少见,但是对于每个患者病因的寻找,对症药物的探索和尝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丝氨酸双下肢基因突变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水相法合成磷脂酰丝氨酸体系的优化研究
褐飞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lserpin2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丝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D-丝氨酸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