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问题、理论争议与体系建构

2020-05-08 08:55徐家林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术科维度体育教师

徐家林

(安徽科技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 凤阳 233100)

职前体育教师选聘工作是普通高校体育师资培养计划的开始,涉及到体育学科教育质量。高学历是选聘的基本条件,高能力是选聘的理想目标。然而,高学历的资格设置与高能力的内涵追求在现实中的结果并非一致,经常令人大跌眼镜。事实上,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各种病态现象已经引起用人单位的广泛注意:学历“虚胖”性与能力“贫血”性悖论并存,同时,高学历难引进、高能力引进难[1];招聘过程中存在渠道狭窄性、生源近亲性、面试与试讲缺乏科学性、评估形式化、观念陈旧[2];定量评价一刀切,忽视非理性与理性的不可分割性等等问题[3]。诚然,对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一些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为实践工作提供了镜鉴。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比如学历要求逐渐走高,选聘程序趋向结构化,人才流动趋势频繁化等。因此,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审视选聘过程中出现的争议,探索普通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规范体系,其意义不仅是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诉求,也是对人才培养单位的有效反馈,更是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性回应。

1 高校职前体育教师选聘的实践问题

1.1 职前体育教师博士学历资源的缺乏

职前体育教师的“高学历”难以用普遍规范的标准来衡量,缘于职前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中“博士”学历的紧缺。我国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始于1991年,目前每年招生人数为约300人[4]。而我国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截至2017年5月31日)。粗略计算,一所普通高校若聘用1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大约需要9年,这还仅是理论上的时间。实际上,考虑到博士毕业率、就业方向等影响因素,普通高校引入博士学历职前体育教师周期更长,结果自然是普通高校引进体育学博士“难上加难”。显然,我国的博士研究生高学历体育师资属于紧缺资源,“海外博士”更是凤毛麟角。因此,高校选聘高学历的职前体育教师的现实,多数只能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至少依据目前的现状,二、三线城市高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1.2 体育学实践能力考评的特殊性

体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课程目标多通过“身体活动”实现,实践性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命题[5]。因而,选聘职前体育教师,必然不能缺少围绕“实践能力”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职前体育教师自身的身体活动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二是职前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的教学能力,对学生身体活动的组织能力。这种内外兼修的“实践能力”是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决定了选聘的方式不仅仅来自普遍规范的“内部”材料考察,还需要更可信的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实践能力作为考察路径。比如“一级运动员”证书是否能真实反映应聘者的运动实践经历?这需要选聘团队通过主观定性判别,要求选聘团队立足于统一、合理的选聘体系平台,对“体育教师的实践品性”具有深厚的洞察、认知、辨析和定性。

1.3 优中选优选聘依据是什么

优中选优是选聘高能力人才的普遍原则。“优中选优”的第一个“优”通常指“高标准、少而精”,这是前提,是基础。从普遍规范对职前体育教师资源的规定来看,这第一个“优”很难达到“高标准、少而精”水平,勉强“少”,但绝非“精”。从少数人员中选取“最好”的,这是第二个“优”,是结果。那么,这个“最好”的判定依据是什么?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湛的运动技能”的卓越标准[6],还是按“态度、知识和能力”的分级指标[7]?如果这些可以算是职前体育教师“高能力”的粗略框架,那么,更精细的评定依据如何执行?尹志华研究认为,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标准应具有“维度→领域→标准→基本要求”的框架,具体为3个维度,8个领域,24个标准和242个具体要求[8]。该项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职前体育教师选聘在标准上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但是该研究的目的主要针对中小学基础体育教育,仔细研读其“具体要求”后,就会发现这里的标准显然有别于高校职前体育教师需求的标准,尤其是在科研能力方面,鲜有参照。可见,“优中选优”需要适用于“高校的体系”来解决现实问题。

1.4 专业品行评估失效

专业品行,指应聘者对职业工作的态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是选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内外对职前体育教师能力构成的维度来看,态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是人才标准的首要维度[9]。但是,现实中对这一维度进行评估的难度却很大。其一,应聘者的材料同质性、实习评语无差别性,为考评者设立了障碍:这种同质性基本都属于二元逻辑的“好”的层面,“坏”的评语基本零出现,因而,靠筛选简历来审视材料、判定应聘者专业品行的行为基本无意义;其二,应聘者精心准备与努力表现,让评估者偏向高度认可,即使明知含有“表演”成份,也无可奈何;其三,评估时间过短,“一面之缘”难以对应聘者真实的专业品行进行诊断,少数设计的评估环节,也都被现代信息社会识破,稍加培训,已无区分度。因此,在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工作中,虽然“专业品行”的考核很重要,但评估失效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秘密。

2 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理论争议

2.1 高能力的构成维度:选聘理论的核心争议

高能力是所有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理想追求。职前体育教师高能力的内涵由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决定,其外延由选聘单位的价值取向决定。目前,职前体育教师高能力构成维度的理论存在诸多疑虑:既有人才专业标准的争议,也有人才培养理论的争论;既有历史客观的争执,也有现实价值的争辩。针对职前体育教师的高能力现实窘境,国内外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答案。

国外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的研究,重点偏重体育学科知识体系(Physical Education-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E-PCK)。伊特和代特(2015)通过对42名土耳其大三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学科教学知识培训,发现实验组的教学知识及应用能力与对照组出现显著差异,证明PE-PCK干预训练对职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成长是有效的[10]。这一研究成果,认定PE-PCK是职前体育教师高能力的核心。瓦罗尔等 (2015) 使用“技术态度量表”和“技术教学内容知识量表”对529名职前体育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知识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职前体育教师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他们的教育技术态度和教育技术知识水平[11]。桑加里杜,妮基(2002)则认为,职前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学设计、教学理解和教学手段运用的能力[12]。可见,国外对职前体育教师的能力评价,注重“知识”、“技术”和“态度”三个核心维度组成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或其中部分核心指标表现。

国内对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或能力的研究,成果表现在PE-PCK和核心素养研究上。张磊(2016)研究认为职前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PE-PCK)由六个结构要素组成,即“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的知识、安全教学环境的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其中"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在P-PE-PCK各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能代表P-PE-PCK的水平[13]。张晓玲(2016)认为,教育实习、课例研究、模拟上课,动作示范能力、技术要领提炼与讲解能力是职前教师重要的关注点,是体育学科特性。这一成果显然突出了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14]。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全面指导体育教学改革,之后,核心素养概念研究趋热,对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有成果出现。杨丹(2017)参照欧盟核心素养理念,构建了我国的职前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其中一级指标为:态度、知识和能力,二级指标为:体育工作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体育教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八个方面[10]。

2.2 “学科”与“术科”:人才培养重要性的理论争执

职前体育教师能力高低判定的依据,受到人才培养理论争执的影响。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科和术科都是课程,简单地说,学科是理论知识体系构成的课程,术科是以体育运动技术或项目构成的课程。在体育教育领域中,“学科”与“术科”的划分由来已久。最早在《重庆体育学堂简章》(1908)和《中国体操学校章程》(1914)中,体育课程就有按“学科”和“术科”划分的记载[15]。一百多年来,学科和术科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孰轻孰重,一直处于辨析中。尽管有学者认为,学科与术科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有机整体,学科与术科之争可能是个伪命题[16]。但是,学科和术科在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凿实存在地位之争。学科中心者认为,“培养只知跑跳,不明学理遗害青年的体育教师,不如造就一个修身为业,学有深究、术有所长的真实同志。”[17]“术科化将会使体育越来越远离学科和学术,(体育学科)将会变得越来越浅层次”[16]。但是,反对者认为,应“从体认的角度来看,体育教育应以术科为主体安排教学内容”。马约翰论述体育时说:“体育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学,要掌握好各项运动技术,要不然,想深入研究,根本深入不下去”[17]。这种观点坚持:只有在运动实践中,才能体会和领悟体育学科的理论。

实践中,“学科”与“术科”在人才培养理论中的争执,直接引起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与术科内容比例的变化,导致体育师资的品格出现相应的变化。高校在职前体育教师招聘工作中,也受到争执的影响,选择“学科”能力强还是“术科”突出的人才,也存在争议。前者的依据是:高校承担科研重任,体育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科能力是科研、教学的基础能力,选择学科能力强的职前教师,是看重其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后者坚持: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立足之本,是传播体育文化、完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资本,术科能力强的职前教师,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提高教学、学术能力,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因为已经错过了运动技能的最佳敏感期,很难再提高术科能力,甚至不是真正的体育教师。可见,学科与术科的理论争执一直存在,并且,在职前体育教师选聘工作实践中难分高低。

3 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体系的规范建构

3.1 选聘的结构化程序

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是在学校整体普遍规范下执行,同时,体育部门又是考核的主体。从现状来看,选聘程序越来越结构化,即整个选聘程序由一些固定的程序构成,每一个程序严格按照预设内容进行。具体规范程序如下:1)每学年初,体育部门根据实际教学工作需要,提出引进人员计划与规格:职数、专业方向、学历要求、师源结构等条件,上报人事处审核。2)人事处审核后,上报学校主管单位批准。3)人事处统一网上选聘公告。4)体育部门具体收集应聘材料,经初选后按相应比例(一般1:5)提出面试初步人选,上报人事处审核。5)经人事处审核的面试初步人选,由部门通知面试时间。6)由体育部门牵头成立考核小组并组织面试,科研、教务部门参与,纪委部门监督。7)体育部门拟定录用人员初步人选(排序),上报人事处。8)人事处审核后上报学校,学校主管部门统一确定拟录用人选。9)人事处负责与拟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协议。从时间流程来看,从每学年初,体育部申报计划到最终签订录用协议,一般在3-4个月完成。但是,最关键的面试时间一般只在1天的时间内完成,并且面试环节是这个体系中最核心的程序。

3.2 选聘体系的维度与方式

通过对高校选聘职前体育教师体系建构的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参阅已有关于“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文献,结合对全国学校体育学相关专家、学者的访谈及笔者实践工作经历,最终确定:在学历等同的基础上,经过资料审核和初步人员筛选,选聘体系为教学、术科、科研、职业品行4个维度和理论测试、微课试讲、术科能力评价、谈话交流4种方式(见表1)。

表1 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的时间安排、维度和方式示例表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除了包含正常的教学语言组织能力、普通话水平外,还包括运动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讲解分析能力、练习组织能力和教学效果等。高校体育教师有义务把最新研究动向和成果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考察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主要有“微课”试讲或临场教学。术科,即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考察的方式有:竞聘者互相竞技、同台表演等。科研能力的测试,一是通过已有成果进行判定,二是通过理论测试进行评价。测试的内容包含“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等基本理论和撰写一节体育课教案,此教案供职前教师本人教学试讲使用。最后,通过审查材料、谈话交流的方式,对拟选聘的职前教师进行职业品行了解和观察,谈话交流的内容涉及职前教师未来的工作、生活、家庭等领域。在以上选聘的任何环节中,面试者出现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或不当言论等,都应对其职业品行进行一票否决,取消其资格。

3.3 选聘体系维度的权重分配

选聘体系各维度的权重决定选聘人才的规格。选聘体系由4个维度构成:科研、教学、术科和职业品行,其中职业品行,不参加权重分配,但是实行“一票否决”制。科研、教学、术科这3个维度构成选聘体系的一级指标,由于高校选聘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来自于教学,因此,在教学、科研、术科的三项维度的一级权重分配上,教学占据0.4,科研和术科分别占据0.3(见表2),最终形成“科研”和“术科”支撑“教学”的人才选聘体系。

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体现了测评者的目的和价值观。如对“科研”维度的二级解析,两个子维度“体育基本理论”和“已有科研成果”的权重分别为0.8和0.2,说明测评者重在观察应聘者的学术基本能力,而不是侧重于已有成果,这就倾向于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了硕士层面科研成果的基础性。在“教学”能力测评方面,坚持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同时,对教师的“态度”、“基本素质”和“教案编写”等基本功进行考察。教学能力的观测点较多,既注重考察应聘者已有教学素养,又兼顾预测应聘者的教学潜力,比如:应聘者的“示范面”可能不合理,但是其示范动作的美观性、动作质量水平高,教学能力可挖掘性则更强。在“术科”能力考评方面,除了通过观察其“运动表现”水平,还包含“身体形态”等基本运动条件观测,这是基于“教师”示范性的职业特性。如数名乒乓球专项的教师参加应聘,“运动表现”(竞赛)水平有了排名之后,还应该对其“基本运动条件”进行分析和计分,最后综合评价。总之,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更具有目标性,体现了用人单位的特殊意志。

表2 选聘体系维度的指标体系权重分配

4 结束语

高校人事选聘工作具有普遍规范,职前体育教师的选聘工作必须遵守这个特殊的要求,同时解决自身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下,建构选聘职前体育教师特定的规范体系,实质上,是人事选聘工作中的一种结构化范式,具有高效性、规范性;以用人目标为价值导向,注重能力与素质的选拔,是确定职前体育教师选聘体系维度的基本原则;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用人单位实践需求,是确定选聘体系各维度权重的基础。未来,随着高校职前体育教师在学历、履历方面的日趋拔高,竞争必将更加激烈,选聘体系必然会出现重新调整,通过非结构化选聘方式或将成为可能,即特长选聘或绩效选拔。

猜你喜欢
术科维度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基于“术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研究
高职教育中的“术科”教学新模式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术科现状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