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爽 朱菊芳 买 器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证实,在一些城镇化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群体的发展存在着网络状的关系,城镇网络化逐渐形成和发展。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城镇规模群体,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1]苏南地区凭借改革开放政策红利和长三角区域优势,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走出“苏南模式”,其经济发展活跃,城镇网络化水平也比较高。同时,苏南地区体育小镇发展建设走到全国前面,小镇运营管理能力较强,产生的综合效应较大。借此,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作为前提,引用“点-轴”理论作为网络化体系发展的理论基础,构建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及其实现路径。
“点-轴”理论广泛运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中,是以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生长轴理论为理论基础,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并强调“点-轴”理论作为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它不仅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的作用,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2]1984年,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现状提出点-轴理论模型,即“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3]
以“点-轴”理论的空间结构形成主要包含四个阶段。[4]由图1可知:第一阶段是随机阶段,是“点-轴”形成的均衡阶段。第二阶段是孕育阶段,点轴同时开始形成,区域局部开始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动态时期。第三阶段,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社会经济演变迅速,空间结构变动幅度大。第四阶段,“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5]
当前,区域空间结构一直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数不胜数,许多学者运用“点-轴”理论对旅游空间结构等进行了相应研究。如程晓丽(2013)[6]在研究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时构建“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点-轴”理论在构建城镇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因此本文将以体育小镇作为增长极的“节点”,通过交通干线等轴线的连接,形成多个相同类型的体育小镇网络体系模式,最终形成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
1.2.1 初始阶段:形成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
增长极是由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5]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遵循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体育小镇发展建设也可以选择这种发展模式进行,这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平衡、交通建设不平衡、人口素质培养不平衡等原因造成的差距。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认为先发展建设体育小镇,再发展建设新型体育小镇,在此同时扶持普通小镇,整体从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既能逐步实现城镇化,还能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自身资源是体育小镇发展建设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政府是小镇发展建设的协调者与促进者,提供相应的政策福利和法律保障。企业是小镇发展建设的管理者与执行者,提供资金保障和体育小镇运营管理体系。自身资源是小镇发展的物质提供者,其区位条件、资源要素、自身存量、当地居民决定小镇的发展模式。消费者是小镇发展的体验者、反馈者与支撑者,通过消费小镇的产品并反馈满意度以供小镇建设决策的选择。
结合体育小镇发展建设的基本要素,构建体育小镇极化与扩散结构图(见图2)。建设初期,体育小镇凭借原生基础获得政府培育和企业投资,政府给予小镇政策的倾斜和法律的保障,吸引企业资本投入,并吸引周边小镇提供生产要素,通过建设与生产形成体育消费产品。消费者通过消费体验将满意情况反馈给体育小镇运营者以促进小镇的再次优化,由此形成循环优化系统。政府与企业在此系统中作为管理者与协调者,当小镇规模经济效应较大时,产生扩散效应。其扩散效应向两个方向扩散,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要合理分配扩散能量,同时向普通小镇和体育小镇扩散,以此促进区域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一是体育产业集聚扩散过程,对于普通小镇而言,企业与政府依据他们的具体条件,择优扩散,合理利用普通小镇的自然资源禀赋,开发体育产业产品,扩展体育小镇的产业链。二是公共体育服务集聚扩散过程,对于普通小镇而言,企业与政府以扶持的手段向周边普通小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资金与经验,不断完善普通小镇的公共体育服务,提升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逐步实现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对于新培育体育小镇而言,主要是提供资金、建设经验、管理经验等外部力量,而不是操控新型体育小镇的建设方针,打乱建设规划和战略部署,通过提供扩散能量促进新型培育体育小镇建设符合时代背景、具有体育特色产业、具备消费吸引力的小镇。在此阶段,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阶段属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孕育阶段。
图2 体育小镇极化与扩散结构图
1.2.2 发展阶段:形成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
依据当前体育小镇的产业形态细分,本文确定了培训型、休闲娱乐型、赛事型、制造型四种类型体育小镇。在形成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阶段时,具有类似产业形态的体育小镇由交通运输轴连接成四个不同类型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这种网络化体系是在体育小镇培育时就会形成合作交流的机制,以此避免小镇以个体为中心独自发展建设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客源不足等问题。
结合“点-轴”理论,构建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结构图(见图3)。第一阶段形成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的同时,政府与企业应当具备体育小镇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意识,明确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之和的合作观念,将具有相同产业形态的体育小镇通过交通运输轴连接在一起,组合成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实现区域体育小镇利益最大化。如将具有赛事活动的小镇组合在一起形成赛事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以此类推,形成多个相同类型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在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中,将不同内容相同形态的体育产业按照时间、地点进行规划融合,制定产品组合发展战略,以此形成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方式,还能打开体育旅游的端口。当然,不同类型体育小镇之间也应当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小镇体育产品无缝衔接销售,实现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资源消耗最小化。
在构建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的时候,要清晰认识体育小镇是以体育产业为主体而具备体育产业链的复合型小镇,是培训型体育小镇、赛事型体育小镇、休闲娱乐型体育小镇、制造型体育小镇根据发展建设需求而组合成多功能的小镇。以休闲娱乐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为例,根据消费者在休闲娱乐方面具有不同需求,将相同需求类型的体育小镇连接起来进行组装,相同需求类型的体育小镇可形成相同需求类型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最后不同需求类型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连接起来形成休闲娱乐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轴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体育小镇与体育小镇之间和相同类型体育小镇与相同类型体育小镇之间的信息交流速度,为其建立人才、资金、经验沟通的桥梁。
图3 相同类型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结构图
1.2.3 成熟阶段:形成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
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是一种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存在方式,秉承合作共赢、客源共享资源互补、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形成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按照“点-轴”空间结构形成的四个阶段概念区分,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属于空间结构形成的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的中间阶段。在此阶段的体育小镇网络化具有组织形态较为完善、信息交流较为便利、资源配置较为均匀、城镇化水平较高等特征,体育小镇的体育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体育产业发展载体成熟化运营,基本形成区域体育产业、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当体育小镇不再培育时,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将会成熟、稳定发展。
图4 区域体育小镇网络体系循环图
如图4可分析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形成后的发展规律。从体育小镇发展的角度出发,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最大的特征是体育小镇会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效应循环不断叠加,最终实现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产业均衡发展,这是区域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即体育小镇的数量逐年增加,这是人们美好生活向往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每培育一批体育小镇,区域体育小镇网络体系循环图就会形成一层外环,这层外环上的体育小镇将会接受内环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中的总扩散能量,然后与政府政策、企业资金共同作用下推动其发展建设。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节点逐年增加,从而形成相同类型的阶梯式体育小镇,这种阶梯式按照培育时间进行区分。新培育体育小镇网络节点会接受已有节点小镇的扩散效应,从而自身形成极化效应,在此同时新培育产业类似的体育小镇将会形成新一环网络化体系,以此类推。在如此循环的过程中,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具备的体育小镇个数不断增长,所带来的总效应也在同步增长,而这种效应犹如蜘蛛网不断向外扩张,体系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也在不断扶持周边其它小镇的发展。最终,区域内体育小镇都具备体育小镇的性质,全民健身的氛围达到了顶端,区域内真正实现均衡发展。
形成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以后,我们应该注意网络化体系的形成能够为区域发展带来什么效应,这种效应是如何体现的,小镇之间又存在何种联系?本文认为体育小镇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形成了小镇间的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存在小镇与小镇之间、小镇与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之间、小镇与区域体育小镇网络之间,具体体现在:一是体育小镇与体育小镇之间的存在双向辐射,这种双向辐射属于跳跃式辐射,因此在节约成本、加快经济效率方面,交通运输网显得尤为重要。二是体育小镇与普通小镇之间的双向辐射效应,这种双向辐射属于摊饼式辐射,体育小镇在极化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向周边普通小镇产生扩散效应,促进普通小镇的发展。在这两种不同的类型中,不同类型的两个小镇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都会通过交通运输网进行流动和传播。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本文选取苏南地区2017年培育的10个国家级、省级体育小镇,包括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京老山有氧小镇、南京高淳桠溪镇、镇江扬中极限小镇、常州上兴镇、常州太湖湾小镇、无锡新桥镇、苏州凤凰镇、苏州天镜湖小镇、苏州锦溪镇。由图5可知苏南地区体育小镇分布图,其分布较为均匀,这与体育小镇本身的自然资源、公共体育服务、经济存量与流量有着直接关系。
图5 苏南地区体育小镇分布图
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指出,体育特色健康小镇是以体育健康为主题,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宜居等多种功能叠加的空间区域和发展平台。以体育产业为支柱产业是体育小镇发展的根本,培育体育小镇首先要求小镇具备一定的体育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苏南地区体育小镇基本依托已开发的旅游景点进行二次建设,并形成多种形态组合的产业链,这对体育小镇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2.1 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
自然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完全依附于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以自然资源为起点,加以改变并且融入新的要素进行生产和交易,形成各自的产业。[7]区位条件优势明显的城镇本身具有发展优势,这是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自然资源方面,苏南地区体育小镇主要依托自然风景区或古镇进行建设发展,自身创造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消费者吸引力。在地理位置方面,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域,交通便利、人才聚集、消费人群存量大,体育小镇发展受到区域辐射带动较强,在资源聚集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2.2.2 体育文化特质的优势
体育文化特质是体育小镇发展的内在特征,而这种内在特征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最明显的文化积淀就是体育赛事遗产。一项大型的体育活动的举办不仅需要基本的体育基础设施,还需要有先进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等各种人才。如果说体育设施是“硬件”,那么组织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经验则可视为“软件”。如南京老山有氧小镇依托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户外体育为主导产业,已举办“有氧三项国际高峰论坛暨媒体名人测试赛”活动、“醉氧老山、万人行PARTY”大型休闲活动、“南京老山100公里国际越野挑战赛”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南京老山有氧体育小镇的发展积累了不少先进的活动运作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这也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体育文化特质积累的过程。
2.2.3 地区经济存量与增量的优势
从地区经济实力可知由知,苏南地区2017年人均GDP相对较高,地区人均GDP皆超过1.5万美元,说明苏南地区富裕程度及生活水平较高。从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可以得出,苏南地区资本存量与增量具有绝对优势。而体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财力的支持,强大的启动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加快体育小镇的建设。同时高收入的人群也将是体育小镇消费者的主力军,为体育小镇增添活力。
2.2.4 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优势
体育小镇的发展基本以体育服务业为主,极少体育小镇以体育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体育服务业为主的体育小镇发展要不断吸引体育消费者进行消费,才能激发小镇的生存活力。而实现这些的基础就是小镇基础设施软实力建设,以及以体育消费为主载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小镇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体育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譬如江阴新桥镇建设各种健身运动场55个,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1.54万平方米,人均超6平方米,同时新桥镇还在不断建设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马文化博物馆、马术表演馆、比赛馆和训练场等重要设施。又如如溧阳市上兴镇已有农民体育工程建设23个,建有1728平方米的上兴镇体育馆,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的市民广场和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的镇文化健身公园。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指出,苏南地区将形成南京和苏锡常两大都市圈。[8]都市圈是高阶文明阶段,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资本,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产生多种需求。体育小镇作为人们健身休闲的新型载体,它具备金融、通讯、交通、文化、旅游、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能够形成以“体育”为特色的休闲娱乐服务综合体,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小镇因人而诞生,只有人的参与才能推动发展。那么,如何吸引人的参与,如何将小镇打造成为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将是推动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建设的关键。
特色发展是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小镇形成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的关键点,从而避免千面一镇,缺乏活力,形成独当一面的区域性体育小镇。目前,苏南地区培育的10个体育小镇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体育产业软实力,都在区域内形成了独居特色品牌。如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温泉资源、无锡新桥镇的马文化、苏州天镜湖的电竞文化、高淳区桠溪镇的慢节奏生活,这些独居特色的基础奠定了体育小镇发展体育产业的根基,从而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那么如何打造苏南地区单个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建设,如何形成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南京高淳区桠溪镇为例。桠溪镇是国家4A级景区,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核心区慢城时尚生活小镇总面积23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16年接待旅客20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830万。由此可看,培育前桠溪镇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2017年,江苏省通过两方面进行政策扶持,一是对列入体育小镇共建名单的地区实行动态监测,对按期完成年度建设进度的,兑现年度扶持政策;二是以奖补方式支持体育小镇的建设,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向发改、住建、财政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同时,桠溪镇发布《高淳桠溪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体育产业专项规划》提出:重点建设慢城小镇项目、房车营地项目等8个项目,累积投入13亿元,体育小镇累积总投入20亿元,初步形成集体育、旅游、健康、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对此,桠溪体育小镇在区域内初步建立了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的雏形,已经能够吸引周边居民前来小镇进行就业或创业,同时也能吸引旅客前来消费,但是整体来说还未将资金、技术等要素扩散到周边小镇推动发展。原因有三:1)体育小镇交通效率较低,区域协调性较差。2)人们体育消费观念较弱,消费人群较少。3)体育小镇体育消费业态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体育小镇运营者还须时刻关注市场环境,合理调整战略,实事求是,逐步将体育小镇打造成为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
在苏南地区的轴线结构中,井字形的结构十分明显,形成了南京-苏州两个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苏南经济区,这种都市圈的发展机遇整体有利于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的建设。苏南经济区形成了以铁路、高速为主的两条横轴贯穿东西,以高速网为纵轴贯穿南北,快捷方便的立体交通网络,助力体育小镇经济活动的合作交流。加强合作交流是体育小镇的重要出路之一,如何利用小镇之间的双向辐射效应,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是当前政府与企业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依据本文的理论观点,体育小镇在形成单个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的同时,小镇之间为寻找出路,不仅要加强自身发展,同时还要寻求与体育小镇发展相关联的产业主体合作,最直接的是与相同主体的体育小镇合作,形成多种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1)赛事型体育小镇网络体系,以南京老山有氧小镇-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常州太湖湾小镇-无锡新桥镇-苏州凤凰镇-苏州天镜湖电竞小镇为构成小镇;2)制造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以苏州天镜湖电竞小镇-苏州锦溪镇-无锡新桥镇为构成小镇;3)培训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以无锡新桥镇-苏州凤凰镇为构成小镇;4)休闲娱乐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以南京老山有氧小镇-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镇江扬中极限小镇-南京高淳桠溪镇-常州上兴镇-常州太湖湾小镇-无锡新桥镇-苏州凤凰镇-苏州天镜湖电竞小镇-苏州锦溪镇为构成小镇。
那么如何围绕一级轴线展开网络化体系内的经济活动,实现体育小镇利益最大化。以赛事型体育小镇为例,各类赛事体育小镇都有独具特色的赛事活动,同时赛事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较大,对于小镇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小镇的赛事活动开展是单一的、局限的、独立的,并未在区域内形成系统活动,整个区域内的赛事活动又是相互独立的,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依据本文的理论观点,应当将苏南地区相同类型体育小镇通过交通运输轴连接起来建立某种联系,或者建立合作平台,将体系内的赛事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出不同的区域赛事系列,以此推动苏南地区体育小镇整体发展。首先,开展“节日性”的赛事活动,依据节日的人流量推动赛事活动的影响力、参与力、观赏力,如“五一劳动节”系列赛事;其次,开展“季节性”赛事活动,依据不同季节开展一些季节性的赛事活动,如冬季冰雪运动系列赛事。
当然,赛事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将单个体育小镇的赛事通过企业、政府的组织,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持续性的赛事活动,既能保证客源共享,又能保证赛事的质量,形成精品系列赛事。对于小镇而言,可以促进资源节约,推动人财物最大化输出。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满足不同需求,保持多元化的消费方式,提高边际替代率。以此类推,四种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形成有着共同的目的,既推动自身发展,又推动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满足消费者的综合利益最大化。
目前,苏南地区体育小镇还处于建设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的第一阶段,其极化与扩散效应不强,体育小镇的区域影响程度较弱,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值不高。因此,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继续加强现有的体育小镇,逐步将他们发展成为有较强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同时还要逐步加强体育小镇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第二阶段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建设。最后,由点带线即面推动体育小镇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但在整个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形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体育小镇建设数量要与市场容量相匹配,重点发展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产业供给要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依次增加。二是区域布局既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又要适度调整体育小镇的区域布局,扶持一些落后地区,避免过度失衡。三是体育小镇运营者要处理好体育小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既要保证体育小镇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同时也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国部分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与城镇之间,已经初步形成城镇网络化体系,如苏南地区已初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对此,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建设要合理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网络化发展经验,学习国外体育小镇建设经验,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开发现有的体育小镇,切莫盲目模仿,导致发展弯路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当然,小镇发展的核心在于特色发展,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优势与价值的结构,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完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产业竞争力,将其体育小镇建设成为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同时还要注意体育小镇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帮扶周边小镇生活环境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完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体现出体育小镇应有的时代价值。
交通网是连接居民点之间的纽带,是居民彼此之间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的重要通道。[10]道路交通网是体育小镇网络体系的动脉,完善的交通网络能够打开体育小镇之间的共享通道,有利于提高体育小镇之间资源共享的效率,促进体育小镇资源互补的快速转换,推动体育小镇之间合作与交流。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提升消费者进出体育小镇的效率,提升消费者的体验质量。整体来说,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能够打开体育小镇之间的合作交流通道,将共同需要的资源要素价值最大化,将人才、管理、技术流通等要素流通于小镇之间,形成相互辐射。同时还能打开体育小镇与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公司等第三方的合作,将体育产业整个产业链衔接起来,推动不同主体共同发展,继而逐步完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体育职务职能的有效载体。[10]体育小镇作为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型载体,为其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体育小镇必要的义务,也是政府实现公共体育职能的有效载体。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根本目的是使全民获益。[11]从体育小镇建设根源可知:体育小镇发展的目的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全民受益,而企业和政府只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推动者。因此,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增加体育消费人口。在此过程中,通过逐步完善的全民建设环境,体育消费氛围会愈发浓厚,体育小镇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将成为一种特色,既影响当地居民,又能影响前来游玩的消费者,从而推动体育小镇发展。
建设小而精、小而细、小而美的生活集聚体育小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对于每一个体育小镇而言,至关重要。体育小镇如何发展,是政府和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苏南地区尚未有政策与企业行为构架体育小镇之间的合作桥梁,体育小镇依旧处于以“个体”为中心单独发展建设的状况。从短期效益来看,体育小镇独自发展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但从长远效益来看,体育小镇独自发展会阻碍体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更多的生产成本,还有可能降低消费者的体验值。因此,政府应当做好引领作用,既要监督企业科学规划建设体育小镇,同时也要推动体育小镇间的合作平台建立,提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判断,提前对未来体育小镇的区域发展问题做好判断,为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建设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