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红
摘要:我国当前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素质需求拓展已经达到新的层次阶段,尤其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正在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评价指标。中学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在正确的人文素养中成长为符合国家需求的栋梁之材,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在这一锻炼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素养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循序渐进的培育过程,需要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法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将其概括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方法,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者首先应该自身具备这样的素质品质,才能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文素养精神。
关键词:语文;人文素养;教学渗透
我国初高中教育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位一方面将其作为学习语言知识能力的工具型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本身又是人文学科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类型,所以对弘扬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往过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难以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正确的渗透引导。新时代的教育应该重新将初高中教育的路径引导至人文教育的大道上,促进学生的处事方法以及社会交往层面的能力提升,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全面型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一、培养人文素养对中学时期学生的價值内涵
人文素养本身是对人文学科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表征性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人文领域的重要代表,体现的是人的内在品质,而这种品质简言之就是对文化的理解以及自身知识底蕴的综合体现。从个人的性格培育以及知识技能积累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一个人的社会评价以及为人处世方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培育中学阶段的学生时,务必要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做到对学生培育全面发展目标。这样也是对学生的积极生活,心态产生一种促进性效果,让学生能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障碍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突破障碍和壁垒,获得自身更高水平的成长。
所以,人文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务必要重视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的实现程度,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训导者的姿态出现,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准,但是却难以再有提升。同时严厉的教学态度有时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所以循循善诱以及对学生采取柔性策略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培养正确价值观以及处事方法的一种途径。学生在人文素养集中的环境下能够对自身的性格品德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让其在后续的社会生活中养成更加良好的生活作风习惯,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能获得更高的评价,语文学科的教育在这方面所要完成的目标也就得到充分的实现。
二、当前中学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状况
我国强调应试教育的状况现在已经得到有效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后对中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社会生活品质的提升都有着重关注,而在学科教育角度这种提升也有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在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在逐渐转变以往存在的空虚的教学标准以及缺乏实际社会应用价值的文章分析内容。实践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转向专业化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基础知识内容的培养,如对于历史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讲述。在中学教材中以《鸿门宴》为例,讲述了在秦末乱世纷争的年代,项羽、刘邦两位枭雄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的一次经典交锋。全文虽无干军万马奔腾厮杀的浩荡场面,但却在讲求文明与礼节的限度范围之内上演了寸土必争的不流血的战斗,鸿门宴在后世也因此成为先礼后兵暗藏谋略的代称。教师在讲解这一文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渗透时代背景,将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时期的特征向学生进行说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和了解,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在课下自我研究的兴趣,尤其对于两种类型的历史人物,学生产生的疑惑可以通过课下的自我探究完成。教师通过课上的引导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逐步加深,在满足课程标准对文章内容掌握需求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掌握效果。这也是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主要依靠自身的兴趣引发学习的动力,这一点无论是小学时期抑或中学时期都是如此。所以,教师如果能通过更具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内容,首先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那么在后续的讲解以及学习中学生自身就会自发进行探究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育成果,加强学科建设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情怀的积累效果。
三、掌握人文素养的培育特性,选择恰当方法
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还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因为人文素养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性,尤其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特点以及类型进行分析,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拓展课外延伸内容的选择。尤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享对语文课文的学习方法以及重点内容,让学生关注其中蕴含的人文素养的影响,使其学习过程具有更加完备的体系特性。
例如,中学课本中的《师说》以及《拿来主义》两篇文章分别是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理论。师说是汉语在古代社会中根据教育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应该完成的事业目标写就的尊师重道的理论具体体现,其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内涵,尤其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时至今日仍旧具有极高的教育内涵。教师通过课堂的讲解应该体现出传统文化在今时今日的应用方法,才能让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认知。
而对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种民国时期的批判性文字的解析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文学基础以及理论分析能力,对中学阶段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师应该首先从鲁迅的个人背景以及社会经历帮助学生梳理对其思想体系的理解方式,促进学生对鲁迅本人以及拿来主义的批判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对教育和文化接受思想的差异性。
四、人文素养教学中的细节关注点
除了教学方法的提升之外,教师对人文素养培育中的细节内容也应该有更加充分的关注。首先是对自身的提升加强,教师也并非完人,需要在不断学习中充实和补足自身在教学经验以及理论积累层面的不足,切忌在教学过程中故步自封、不接受新知识的引入,这样只会造成教学成果以及教学理论的固化和落后,在教育过程中还会引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意识,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循序渐进的为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也要重视情感方面的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以更为亲近具有亲和力的方式体现,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严厉教育。与学生成为朋友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更加有效的相处方式,如在日常班级活动中语文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剧目演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话题沟通性,同时也通过实践方式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如经典剧目《雷雨》就可以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获得更好的人文素养积累。另外,在课堂朗诵以及背诵考察过程中,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细节都直接决定教师能否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让这种教育模式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以春风化雨的姿态和润物无声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学习、自己身边的环境中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思想素质,在应对语文学科的理论研究问题时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同时在面对社会生活时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使其能够成为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人文型人才。这样也是对全社会民族人文素养提升的一种促进体现,为社会文明水平的强化带来根本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