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课程基地促进学校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尝试

2020-05-06 09:19沈世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戏剧教育课程基地学校文化

沈世红

摘要:通过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促进戏剧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尝试。戏剧教育是学校德育文化多样化的新路径,是学校学习文化多样化的新发展,是学校品质文化多样化的新突破。

关键词:戏剧教育;课程基地;学校文化

“多样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命题,是自然界的进化选择和重要标志,有了生物界物种的多样化,才有了自然界发展的可持续化。学校教育亦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重点开始由规模扩张逐渐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来,从单一满足“有学上”的初级阶段向“上好学”的更高阶段发展。如何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积极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育人方式,消除育人模式“同质化”、“单一化”的弊端,促进学校文化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已然成为高中学校的共同追求。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戏剧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还能培养现代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个体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领导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了未来1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文件提出的八大理念中的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等,都与戏剧教育在高中教育中落地的理念是共融互通的。通过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促进戏剧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尝试。

一、戏剧教育:学校德育文化多样化的新路径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处在“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很无力”的尴尬境地,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但“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这一德育命题的实践仅靠教师说教和道德示范是不能解决的,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信念价值的养成主要还是依托个体的自主建构。高中课程基地这一内涵建设项目平台,可以为学校德育建设提供适合的载体和平台,借助“戏剧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优化德育教育效果。如苏州五中的“戏剧教育课程基地”就融合了德育和戏剧教育的要素,以培养“适应未来的合格公民,领导未来的社会精英”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发挥戏剧教育较强的个性化學习、体验式学习、交流式学习特点,努力使每个学生更加自信,更富有表现力、领导力,实现了学校德育方式的创新。

事实上,高中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实现德育教育的路径是多样化的,但有效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精神共享和直接参与的[1],它必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德育学习内容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与社会角色、生活体验直接关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二,德育教育的形式要凸显学习的自主性,不是“你要我怎么样”,而是我体悟到“正确的理解是怎么样”,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应更多地把静态的德育教材和案例转化为动态的表演、感悟和探究。

德育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内驱力量,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和学校德育的融合,可以实现德育和美育的无缝衔接,使高中德育得以入耳、入眼、入心,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去感悟和领会。戏剧是最能承载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的艺术形式,很多戏剧中都蕴藏了文化传统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艺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题,如《沙家浜》《茶馆》《雷雨》等,当学生借助课程基地这一学习平台,通过戏剧表演,用语言、肢体、表情等,打开自我,共同构建戏剧情境,体悟剧中人物的感情世界时,德育文化就不再是简单的道德教化,也不是强制的、灌输的空洞说教,而是精神的传递和融合。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用角色扮演、制造张力冲突等戏剧技巧,让演员和观众在戏剧表演中全身心投入,真正发挥出戏剧在道德培养领域的独特作用。

二、戏剧教育:学校学习文化多样化的新发展

学习文化是高中学校最重要的次级文化之一,传统的高中学习文化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教师“预设”学生的学习。来源于教师的经验、理解和认知,以教师的教学理解直接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认知。第二,以单一学科为学习对象。溯源历次教学改革由兴到衰的过程不难发现,仅仅对单一学科教与学的方式进行修补的教学改革是走不远的,因为它们从本质上难以实现从“教书”向“育人”的转型。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有别于一般的独立学科。它作为一门综合性跨界学科,涉及高中学习的多个领域。它的参与性、活动性和开放性,更加凸显了“朋辈群体”这一学习文化中最重要的“共同体”在戏剧角色扮演中的作用。在戏剧参与活动中,他们自发结成的沟通和理解方式,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角色认知,由学生自主建构、自主体验、自主完善,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逻辑。

传统高中学习文化结构中,我们常常只把学生作为学习文化构建的一个客体,而忘记了学生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们从社会大环境中所主动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要远远多于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对学习文化的最大影响,即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正如《2019年地平线报告》所指出的:学生不仅仅被认为是知识学习的参与者和消费者,而应是知识生态系统的积极贡献者。在戏剧教育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在学习文化的建构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赖于戏剧教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完善,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是学习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如苏州五中的戏剧教育课程基地则结合苏州地方文化特色,构建了四大学习模块,二十八项课程学习内容,将戏剧教育元素引入语文、英语、历史、音乐等课程中,进行跨学科融合,推动了学校大文科阅读的拓展和提升,形成了独具戏剧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图谱。他们从学科课程中挖掘资源,结合戏剧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英文莎剧赏析”“中国现代戏剧赏析”“电影音乐赏析”“校园剧”“历史剧”“心理剧”等校本课程,排演了《雷雨》《马关条约》《七国之乱》《变色龙》等一系列课程剧目,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为学习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通道。

学习文化的多样化建设不只是基于课程的,它同时还是基于学习模型的。同样专注于“教育戏剧课程开发与学科应用”的常州一中,注重“体验与创造的深度学习”这一学习文化的建立,在戏剧与学科融合、学习方式重建上作了更多的思考。他们结合学科学习,开发出诸如语文学科的《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茶馆》《孔雀东南飞》《鸿门宴》等,历史学科的《独立宣言》,英语学科的“The Emperors New Clothes”“Down the Rabbit Hole”等,地理学科的《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城市与城市化》等,物理学科的《电能的输送》,信息技术学科的《解密》,艺体学科的《春江花月夜》等校本戏剧资源。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学习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建构起基于戏剧教育课程的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的学习模型(如图1)。

就学习文化而言,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并不是为了“会表演戏剧”这项技能,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事实证明,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能够推动高中学校学习文化的优化和发展,让学习成为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共同行动。

三、戏剧教育:学校品质文化多样化的新突破

品质是一所高中学校质量、信誉和文化的综合体,学校办学品质的高低,不是靠外在的文化标签,而是靠内在的文化内涵。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属于学校高品质内涵建设项目,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支撑项目化学习的“物型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系统的可选择性课程和丰富的项目化学习资源为载体,转变高中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2],突破长期存在的同质化、标准化培养模式,倡导“适合教育”的理念,因材施教,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培养。学校品质文化建设的多样化需要管理文化、课堂文化、活动文化、评价文化的创新,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培养途径,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实践的倾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合作、创新等能力,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积极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

高品质学校的核心内涵包括高定位的办学目标、高品位的办学追求、高质量的办学结果和高认同的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学校的品质文化是根植于学校精神风貌和师生血脈中的特质文化,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为品质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了条件。高中学校品质文化建设的多样化推动着学校发展从传承走向创新,教师发展从敬业走向专业,课程发展从承载走向融合。

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还会改变高中学校的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其实说到教育戏剧,美国是戏剧教育开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小学有超过70%的学校设有Drama(戏剧)课程。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有着其独特的情境教育功能,它运用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让学生从平面化学习体验走向更鲜活、更立体的感官体验,通过运用场景、独白、情节、角色扮演、定格等手段,使教学模式从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被动感知开始向主动参与、主动感受的方向上转变。戏剧类课程基地的建设内容,可从在高中学校尝试开设戏剧课程,到用戏剧的方式、手段学习其他学科,再到邀请戏剧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为学生作短期指导,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度体验、合作创造,形成关键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戏剧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实现学校品质文化建设的新突破。

学校的高品质发展要依靠学校文化的引领和纠偏,这是学校发展从“必然”走向“自由”的保障。如苏州五中的学生通过《鸿门宴》这一戏剧课例,开展编、导、演、赏、创、制、研等实践,引发了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让学生在剧本创作、戏剧创编、戏剧表演、道具制作、舞美设计、摄影编辑的过程中,获得众多的实践和探索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丰富多样的感知和体验。这些围绕高中学校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戏剧教育课程,为学校品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样态。

学校品质文化是与品质校园生活相伴而生的,品质文化追求校园生活的向上、向善、向真、向美。戏剧课程基地可以建设一批学生喜爱、品格高雅的戏剧品牌节目,让学生在这样一些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增进学校生活的幸福感,激励学生的文化自信、学习自信和未来自信,突破高中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瓶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校品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范式。这其中还需制定好戏剧教育的教学评价模型,它是对戏剧教育的教学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等功能。如常州一中等高中课程基地在戏剧教育实践中围绕戏剧分工、课堂表现、学科渗透等,开发出学生表达力、思考力、创造力、想象力、鉴赏力、行动力、合作力等不同角度的评价标准,形成戏剧教育的学科评价模型,有力地推动了学习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戏剧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在外化艺术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内化体验与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教育是一种“主体唤醒”和“生命成长”。课程基地促进学校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从组织层面而言,是要建设一种价值驱动性学校,让学生拥有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努力实现“让学生站在学习舞台的中央”的教育理想和使命,通过学校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追求更多元、更优质、更幸福的学校生活。

《2019年地平线报告》指出,未来3~5年教育的中期趋势将是“推进创新文化”。基于课程基地的戏剧教育不但关注学生发展的方向,还供给学生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每一个学生相适应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与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形成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任务群”,这是学校所追求的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文化新样态。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应“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戏剧教育正是通过它的文化移植来响应了这句话。没有学校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是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戏剧教育是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的一种教育和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卫光.发挥戏剧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10):26-27.

[2]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关于开创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11(10):46.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戏剧教育课程基地学校文化
从美国非营利戏剧组织看观众培养
浅谈如何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戏剧教育
中小学校园戏剧探索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校园戏剧丰富中小学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