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摘要北京教育系统立足疫情变化的复杂性和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牢牢盯住孩子生命健康和成长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供给体系调整。在“初期联动磨合”阶段,主要采取前置问题诊断和分析研判、延期开学、双“特”战“疫”等策略;在“中期适应调整”阶段,主要采取混合式学习、长短周期结合、居家分散考试等策略。下一阶段将适应疫情发展变化调整供给体系,推动北京教育走向“需求吹哨,供给报到”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教育供给体系;前置问题;延期开学;双“特”战“疫”;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3-0009-0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十六字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北京教育系统立足疫情变化的复杂性和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深刻认识到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的首要标志是生命健康,决定因素是“人”。首要标志源于疫情,决定因素基于教育,两者高度融合、有机统一。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北京教育系统抓住与疫情斗争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牢牢盯住孩子的生命健康和成长需求,迅速作出有针对性的供给体系调整部署,进一步巩固“初期联动磨合”战线和成果,逐步完成向“中期适应调整”阶段的转化,最终实现新周期的高质量发展,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一)确保孩子生命健康是首要标志
教育之所以生动而丰富,就是因为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特点和无限可能。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既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全程特征,又具有空间维度上的场景特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生命健康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提升对孩子生命健康的认知高度和思想境界,是“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只有确保孩子生命健康的“绿水青山”,才能赢得未来成长成才的“金山银山”。
确保孩子的生命健康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需求,也是根本要求,是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的首要标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抵御侵袭孩子思想和情感的“病毒”,是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另一个战场。为孩子提供正确看待生命,科学理解防疫,感受党领导下的统筹协调、祖国的力量、民族的精神等精神层面的“防疫”供给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教育系统的独特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同时战斗在生命健康防疫和精神思想防疫的一线,通过特有的方式为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二)满足孩子成长需求是决定因素
尊重孩子成长需求的可持续满足,是教育满足“人”的发展这个决定因素的具体化。孩子已有的居家生活、学习提升、答疑交流、社会交往、兴趣爱好、复习考试等需求是同时并存的,从学校场景转换到家庭场景,班集体的归属感、长时间居家学习环境的适应感、教与学分离出现的失焦感的应对等,都是孩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是教育供给的最直接“消费者”,孩子们方方面面的新需求与其原有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带有明显新“消费”特征的成长经历。
对于孩子而言,成长是人人、处处、时时都在发生的客观事实,没有停顿的说法,更不会存在延期的概念。从表面上看,新冠肺炎疫情看似带来了“行为”和“距离”上的开学延期,学生与已熟悉的学校学习生活“遥望相隔”;但从实质上看,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成长因为外界环境干扰而变得“无所适从”,相反,却激活了孩子成长中难得的、宝贵的窗口期和机会期,让孩子收获居家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核心素养和重要能力,并逐步内化为支持未来生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方式。
疫情是“重大突发事件”,但同时也是孩子人生成长的“衣冠镜”和“试金石”。北京教育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多措并举的“组合拳”,关键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条优质资源,开了多少节网课,而是在疫情防控伊始就牢牢盯住尊重孩子成长需求的可持续满足这个“靶心”,通过不断调整现有供给体系,逐渐聚焦“靶心”,实现快速转型。
疫情期间学生需求的可持续满足是对现有教育供给体系的便利性、多样性、安全性的检验,也是对其靶向性、灵活性、稳健性的考验。供给体系不是临时拼凑就能形成的,特殊时期出现供给摆动是正常的事情。面对新的突如其来的需求,主动调整现有供给体系的相关要素,并不是否定现有供给体系的功效。调整现有供给体系就有把握应对突发事件,恰好说明了现有供给体系的广度、厚度和韧性,这也是供给体系逐渐定型并凸显优势的重要体现。
疫情防控期间,北京教育系统供给体系的调整具体表现在这样几方面。在供给策略上,改变现有供给中远程实时直播重构课堂的状况,支撑居家环境中基于任务(或问题)的自律自主学习;在供给内容上,改变现有供给中即供即用、供用齐量的状况,构建超量供给、限量选用的基本格局;在供给方式上,改变现有供给中线上大篇幅满堂灌的状况,形成线上高密度短时长指导、线下自主化多样化学习的混合式学习;在供给节奏上,改变现有供给中按天数课节固定线性呈现的状况,形成按照学科项目特征長短结合的弹性变化模式。供给体系的调整经过了“初期联动磨合”阶段,自2月17日起,进入“中期适应调整”阶段。
(一)“初期联动磨合”阶段的主要策略
1. 前置问题研判:下好供给体系调整的“先手棋”
前置问题诊断和分析研判是调整供给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在复杂形势中超前判断矛盾主要方面的重要依据,是缓解家庭社会压力焦虑的主要抓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出的极端特殊性,等待问题出现后再分析判断肯定延误战机,跑在舆情的前头,未有先判,当机立断,即前置问题诊断和分析研判是此次舆情分析的重要特色,也是一步“先手棋”。
北京教育系统充分利用12345市民热线、信访、主任信箱、市教委官方微信微博、各区各学校反馈等,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的问题诊断和分析研判系统,确保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为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师生家长的集中诉求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前置问题诊断和分析研判为供给体系调整的时序性提供了判断依据。同样的微调手段,哪个先出,哪个后出,所带来的社会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赋予时序性丰富及时的数据、空间、语境等信息,就为及时调整供给体系赢得了时间窗口和机会窗口,也使得复杂条件下的矛盾转化朝着良性可控的方向发展。
2. 延期开学: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停顿
北京是全国较早发布延期开学通知的省份之一。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延期开学就是在原有预定开学的日期上继续推迟,是个时间节点的概念,但是其真正意义却是敏锐地提出了每一位教育系统工作者和每一位家长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学校教育系统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暂停运转时,我们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应该怎样运转,以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停顿、不延期呢?
从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出发,短期内的居家学习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而该途径的潜在理论语境是学生要接受教与学行为的短暂时空分离,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居家开展远程学习。与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停课不停学”不同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延期开学时间要长得多。延期开学策略不仅仅是为了支撑时间上的延迟,更为重要的是要供给延期后孩子居家学习的理念、模式、策略,以及孩子在大量教育资源中筛选、加工、分析、共享甚至创新的素养和能力。
3. 双“特”战“疫”:及时有效引领公众舆论
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队伍建設,原本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优质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属于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硬招。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北京却将双“特”队伍活用到解答困惑、缓解社会焦虑、增强公众信心上。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是供给体系中属于风向标式的优质资源,他们在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上与公众见面,及时有效地引领了舆论导向,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双“特”战“疫”策略,之所以能不断调整供给体系,聚焦满足孩子成长需求的“靶心”,并不是因为双“特”们全都出自名校,也不是因为他们全都来自强区,而是因为这些特级们在“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的落实”“推动立德树人的理念做法”“推动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贡献”等方面的高水平和大作用,他们“接地气”的发声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家长的认可。双“特”是构建“超量供给、限量选用”基本格局的“定盘星”。
(二)“中期适应调整”阶段的主要策略
1. 混合式学习:借助互联网实现师生关系重构
由于此次延期开学的时间较长,支撑短期停课的在线教学模式受到网络技术、年级学段、学生在线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影响,作用和效果大打折扣。混合式学习的关键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指导下,在教与学行为时空分离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地取材,变疫情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居家环境中开展常态化学习。所以,混合式学习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间长短,也不是教师制作微课、录制视频的水平高低,而是借助互联网重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正是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已经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作用已经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活动更多的是用来讨论分享、答疑释惑,线下的时间和空间完全属于学生自己支配。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和初高三毕业年级较为特殊。学前教育开展线上活动,绝不是针对幼儿提供数字化课程与资源,而是为年轻的家长供给育儿经验和良方,引导家长分享,互相启发借鉴;初高三年级开启的双师辅导活动,是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诊断和答疑,确保百日冲刺阶段复习不能断、节奏不能乱、联系不能泛。
2. 长短周期结合:形成良好有效的供给节奏
在供给体系中,供给节奏的把握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大规模在线学习中,一位教师要远程“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一位学生要远程“面对”上课的所有教师,这种“多对多”的在线学习状态,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师生双方的“在线倦怠”。长短周期结合的项目学习是通过调整学习内容的长短、推出间隔的密度、学习主题的大小、小组协作的规模等要素,形成适宜的供给节奏,提升学习效果。良好有效的供给节奏是学校各年级各学科协同分工、有序推进的结果,关键在于校长。只有校长牢牢把握住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清楚了解大规模在线学习和常态化面对面学习的异同,才能领导且有效把控供给节奏,应长尽长,应短尽短,长短相宜,让家长和学生在居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 居家分散考试:解决学与考的场景转换,打通育人边界
教、学、考是常态化教学的三大主要环节。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基本解决了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问题,但是,由于延期开学的时间较长,学与考的关系处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居家分散考试是鉴于疫情期间的特殊考虑,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由家长作为监考人员,学生各自在家完成考试。居家分散考试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次应急措施,其实本质上是对学与考关系的实践回应,即基于互联网的居家分散考试正在尝试解决学与考的行为从学校到家庭的场景转换问题,这种尝试对远程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居家分散考试引发的深层次意义也值得关注:在居家分散考试中,家长扮演了“监考老师”的角色,无论是考试科目、试题结构,还是考试安排和考试流程,都会使家长亲身体会到北京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实效,促使家长真正理解高考改革的初心和使命,真正读懂孩子成长的内在需求,真正反思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从而打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把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家庭对孩子的期望结合起来,构建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
北京教育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措施,总的来看,就是抓住了孩子的生命健康和成长需求这两个核心,在前置问题诊断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供给体系,让调整后的供给体系不断释放出新的能量。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北京要通过渗透学科内容、引导带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式,逐渐丰富扩大“适应调整”阶段的各项成果,继续提升供给体系的适应性,供给“靶心”将会更加聚焦,供给反应将会更加快速,供给网格将会更加密集;面向师生家长服务的新的教育增长模式和治理体系必然应运而生,发挥出更加贴心、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效能,推动北京教育走向“需求吹哨,供给报到”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