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静
2020年初,武汉这座城市正在全国驰援下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一边是病毒肆虐,一边是众志成城。每一天,我们都在痛心和感动的交织中度过。作为一名初中校长,除了感觉自己生活在“灾难片”里,我也始终保持着异常的冷静和清醒,这个寒假,使命与我们同在。
农历2019年岁末,流感比往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更凶猛一些。从班主任每天早晨上报的数据看,我校个别班级因感冒不能到校的学生数已达十余人,1~3人请病假的班级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一些小学的部分班级根据防疫部门的要求已经“关班”了。时值期末考试季,尽管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再发出通知,不提倡带病坚持上课和考试,很多学生还是去医院看病后坚持回班上课、坚持参加考试。学校按要求每天对教室进行消毒,提醒师生开窗透气,有的班级还自己购买了空气净化器,但是流感人数有增无减,一些老师也中招了。
现在想起来,让我觉得后怕的是:一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得了“甲流”,也跟老师按普通感冒请假坚持参加期末考试,导致流感传播,而学校并没有鉴别能力;学校和卫生防疫部门都没有提示和强调戴口罩的必要性。寒假即将到来,幸亏教育局及时叫停了各校每学期末的例行“散学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医院的发热门诊已经有很多病人,这其中就有我正上九年级的儿子。给儿子看病的医生告诉我们:“恭喜!甲流!”那一天是2020年1月11日。现在回想起来,从医生对甲流的态度看,那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已经让医生们紧张不已了。
在这之前,2019年12月底网络上关于“SARS”的“截图”,也曾被一些老师在朋友圈和工作群里转发过,当时我虽然提醒他们删除了信息,但还是提醒大家买一些口罩。恰逢年终岁末,大家要忙着期末考试、年度考核,即便官方开始提醒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存在“有限人传人”的现象,大家似乎也没工夫理会了,都感觉这个病毒类似于流感,自己也不会“有限中招”。因此很多人在工作之余,都在忙着聚会和计划春节假期的行程。
2020年1月9日,学校有一位老师发烧,到17日感到病情十分严重时,医院告知她,“除非马上需要切管插管,否则没有床位”。这位老师只好向学校求助。这时,学校才知道有老师生病,而她在生病前曾给寒假社团的少数学生上过课。虽然这位老师始终没有确诊,学校依然被告知要回忆其生病前后几天的工作路径,上报所有上课学生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关注每位学生的体温和身体状况。
这件事在当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同样没有得到过多关注的还有其他学校的类似案例。正如那时网上的一个段子所说:世界人民觉得中国是“疫区”,中国人民觉得武汉是“疫区”,武汉人民觉得汉口是“疫区”,汉口人民在开心地办年货、约聚会、赶年饭,不想搭理你们。包括大多数知道这些病例的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成为那个“有限的人”,毕竟学校已经放假,既然“可防可控”,那么等开学的时候应该一切都过去了。但不可否认,已经有一些人紧张起来,他们退掉了年饭预定和旅行机票。当时从网上到实体药店,口罩已经很难买到。1月20日,“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被正式公布后,全国人民都开始对疫情十分紧张了,区教育局再次要求学校每天统计师生发热的情况,哪怕正值寒假。
1月23日,一名九年级的学生在“QQ说说”里留言:“爸爸平时对我淡淡的,可是昨晚我觉得不是这样,听说武汉可能封城的消息,他二话不说把已经睡着的我抱到汽车的后座上,就带着我出城了。”当天凌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一时间,诸如加油站停止给机动车加油这样的传言此起彼伏,朋友圈里到处是高速公路“大逃亡”堵车的照片,直到火车站最后一名乘客的背影被定格在照片里。至此,没有一个武汉人可以置身事外了。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关于疫情的报道和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消息,在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中,也有我们的学生家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显然遇到了大麻烦,身处其中的学校必须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当时,学校官微已经设计好了送给全校师生的新年海报“相信智慧的力量”“心有光芒,必有远方”,正等待除夕发布。在这个特定节点上,我们立刻新增了两张海报—“困难面前团结一心:病毒来势汹汹,需要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保护好自己,就是为保卫城市做贡献”“在我心里你最美:为医务人员祈福!责任在肩,让我熟悉的你散发着不同寻常的人性光輝!保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信息的转发,能够让全校师生了解当前形势,和我们的城市同频共振。
此时,湖北省教育厅发出了《致全省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虽然朋友圈开始出现有人病重无法就医的消息,有人病危甚至死亡的消息,但依然感觉那都是别人的朋友圈,我熟人圈里的三位老师都在恢复中了。我们希望一切都朝好的方向转变。在官微的倡导下,学校老师也都在创作一些美篇,内容大致是新年祝福、向医务人员致敬、同学们要努力学习的主题,爱在班级和校园里流动。那些夜晚,大家都在朋友圈失眠,我也是。
大年三十,学校的范文峻老师给我发来一篇文章《磨难尽收获》,其中写道:“亲爱的弟子们,不知为什么,今日特别想你们……我年年都给学生写除夕感言,却真的从未有哪一年像今日这般郑重!”范老师在文中鼓励孩子们要在闭关之日“修炼本领、修炼情感、修炼担当”,告诉孩子们“期待春暖花开、学校重聚之日,让我看到闪闪发亮的、最好的你!”我果断通知办公室:一定要让学校两个校区的全体同学在除夕这天看到范老师写的文章。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成年人尚且觉得心里堵得慌,那么孩子们呢?学校必须给他们方向,这是最美的陪伴。
这真是一个特别的除夕啊!春晚的第一个节目就让很多武汉人流泪了,但大家都没有心情看春晚。网络上的很多信息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武汉市民都承认封城是此时必须的举措,大家都在为这个城市感到痛心,内心满是悲壮。那天晚上,江岸区教育局率先发出《关爱医护人员子女倡议书》。于是,所有班主任立刻行动起来,开始在班级群统计学生家庭有医护人员的情况,并通过电话或者微信逐一询问他们的状况。一张张截图反馈到班主任群,我们才知道,那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坚守岗位不能回家过年,除了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许多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正坚守岗位的警察、社区工作者等各行业人员。老师们开始琢磨,为了让不同职业的父母都安心,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大年初一,只有疫情数字、没有了节日气氛的春节变得格外难捱,许多人不停地刷手机上的创伤性信息,被淹没在大量关乎生死及关乎城市命运的愤怒、焦虑和恐慌中。如何避免学生由此衍生的应激性创伤?我们组织心理教师开展了班级心理委员在线培训,要求大家保持积极的心态,关心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并公布了心理求助熱线。学校开始要求政教处组织班主任发布一些学生在家积极学习、锻炼的美篇,我们在各年级群不断转发。老师们立刻明白,他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知道,居家隔离,除了学习和难过还有很多可做的!
慢慢地,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在家学做美食、感受亲情;有的班级组织学生体育锻炼打卡;有的班级组织学生才艺展示;有的班级则让科任老师出镜,鼓励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做贡献;有的班级让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和火神山医院建设者们线上传声,鼓舞信心。封城不封爱,隔离不隔情,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老师们以各种创新性的举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了孩子们最有力的关爱与激励。
在灾难面前,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1月26日,朋友圈里的灾难开始跟自己有了更紧密的关联。这一天,表妹向我求助:她的妈妈发热十天,状态特别不好,双肺感染毛玻璃状,呼吸困难,情况危险。按规定的流程网上报备,分诊转诊到指定医院,但医院一床难求。于是我们托人四处打听买药。直到29日,老人的状况仍然很不好。我只好通过微信求助一个医院的朋友,哪知他本人此刻也是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正上着呼吸机,我才知道,连医院的医生都住不上院了。这段时间内,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有发热的情况,家长中病情最重的都是医生,又过了几天,学校一位副校长轻症住院了。
2月如期而至,但我们并没有迎来春天,死亡的消息却不断传来。在我身边,因新冠肺炎离去的,有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和退休校长,也有老同志刚失去老伴,又发现自己和孩子确诊感染。随着一些工作的开展,我接触了更多的老师,他们或者痛失亲人,或者家有亲人患病,还没有找到床位。第一轮的14天隔离封城并没有带来拐点,但是我们仍然在期待着春天早一些到来。
好在我们学校少数几位有发热现象的老师,要么在外地确诊得到积极救治,要么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确定没有大碍了。个别学生也属于轻症,在儿童医院得到专业的治疗。大家每天分头给他们发信息聊天,为他们的朋友圈点赞,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知道他们的身体一天好过一天了,便跟着他们一起开心。一个医生家长每天“精神抖擞”地发穿病服的自拍照,一个学生在同学群“显摆”自己躺在病床上不用学习……关心他人的人不说“爱”,被关心的人不说“怕”,大家都不说“病”,这就是热情、开朗、坚强的武汉人。
1月28日,我们接到区教育局的通知,2月4日起九年级学生开始课后服务,2月10日起七、八年级线上开学。线上开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常状态下的开学也存在人事安排、教材准备、教学计划制订、集体备课、师生动员等必要环节,现在又出现教师多在外地、教学资源缺乏、线上教学设备简陋、疫情严峻、师生家庭存在不可预见因素,以及三百多名教职工和三千多名学生难以协调动员等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小范围实验,边实践边推广;让全体九年级干部教师先动起来,再将经验在全校复制。
首先需要动员起来的两个部门是教学部门和德育部门,首先要动起来的两类人是九年级备课组长和班主任。前两者负责全校工作框架的搭建,后两者负责方案的落实、落细。事实上,学校方案和一线教师的具体做法始终是互动的,需要相互结合。因为部门的优势是掌握政策信息,一线教师的优势是了解师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市、区教育局关于线上教学的统一安排,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最后将教学模式确定为“上午市区平台网课+下午校本辅导答疑+班级个别辅导”的三级课程结构,涵盖心理健康、学科课程、体育运动等方方面面,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
1月30日,江岸区教育局下发《江岸区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指南》。学校随后迅速出台了《在抗击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和《在抗击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班级管理工作指导建议》,并准备了《给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封信》,清晰地说明了线上开学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
班级是线上教学的最小组织单元,班主任依然是班级工作的灵魂。各班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开始百花齐放地进行“网上班集体”建设,老师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美篇,帮助家长和同学们理解线上开学如何组织实施、如何建群、班规如何制定、家长如何参与、课代表职责等。学校选了几个“样板间”在全校推广后,方案不断被超越,每个“网上班级”都运转起来。与此同时,备课组长已经动员学科教师集体研究教学计划、准备学习资料、商讨线上教学的策略,分管学科的校级干部分别提供具体指导。在此基础上,学校再选择部分备课组的工作方案作为样本,为其他备课组提供参考。
2月1日,通过各种线上培训及平台测试,九年级的教师都已经熟悉了线上教学平台,并且指导学生准备好学习设备,做好账号注册。2月3日,老师们各显神通熟悉各种直播技能,部分九年级班级举行了线上开学典礼。2月4日,九年级顺利完成线上开学,老师们纷纷发朋友圈“秀”首播、“炫”技能。确实,在灾难面前,能够集中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从这一天起,儿子每天都有了欢声笑语,十几岁的孩子需要集体,哪怕是在一起学习。
我们在强调网课纪律的同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也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例如:对于个别家中有病人、实在忙不过来的老师,我们便让年级组直接安排其他学科顶上,并且宽慰他们,等家里问题解决了,再想办法提高效率补回来。有个别学生滞留在农村老家不能上网,家长开着车到处找信号,只能在有信号的地方停车学习。我们便安慰家长和孩子,网课可以回放,老师也可以个别辅导,并且及时将各种学习资料推送给他们,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自主学习。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和培训,2月10日早晨7∶30,两个校区62个班级、三千余名学生迎来了自己的新学期,德育部门精心策划的线上开学典礼如期举行,影响了三千多个家庭、近万人。我们也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校长办公视频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要“思想上线”“行动在线”,提出各职能部门要“在线正常运转”,指导“线上教研”有序进行。
武汉的疫情还是进行时,学校的工作还要随时根据疫情的发展而调整。我们知道,跟守护生命相比,学习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因此,在开启在线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看重这次开学典礼的主题“大家在一起”!更希望看见每天班主任群里的疫情汇报“全班家长和学生安好”!更希望由此带给老师、学生和家长与疫情抗争的信心和力量!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学校的干部教师团队实现了高效运转,经受住了考验,这得益于近几年学校以智慧教育为价值引领的办学积淀。学校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激发了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氛围。梳理这一时期的学校工作,我有如下两方面体会。
其一,疫情考验着学校管理的应对能力。为了实施好特殊时期的特殊之策,我们在各项工作开展中主要把握两个原则。
首先,减少“行政命令”,注重工作中的有效沟通。硬性的工作要求往往会让教师觉得工作难度较大,影响大家投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差异,在布置工作时要跟执行者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其理解工作的意义和特殊要求,这样执行就会相对顺畅。例如:在排课表时,基于跟老师们的沟通,我们将每天下午的线上辅导按两大节课安排,既能保证辅导效果,又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具体实施效果也比较好。
其次,既要有细致的工作指导,又要鼓励个性化创新。我们要求所有校级干部关注自己分管的年级和部门,对于长时间没有在群里说话的老师一定要电话问候,关心其身体情况和家庭困难。一方面,对于线上辅导的平台,学校只提供推荐版本,尊重教师们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为了帮助教师们解决具体困难,我们不断推出各种形式的“样板间”,还搭建了教师线上教学技术交流平台,引导老师们学习提升。例如:学校组建了一个线上教学经验交流群,针对有些老师的困惑,一些擅长开展线上教学的老师会毫无保留地耐心答疑,帮助同伴们解锁新技能。虽然网络信息纷杂,但是在我们的工作群里除了工作交流,还传递着很多充满希望的、正能量的信息,这也算得上教师在疫情中的“精神方舟”吧。
其二,疫情提醒我们反思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一方面,这次疫情让我们不得不为人类的命运担忧,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如果我们仅仅战胜了病毒,而没有战胜自己,那么当同样的灾难再次降临时,历史可能还会重演!经历着这场劫难,我们更加能够理解教育的初心必须是“立德树人”,因为在关键时刻,我们需要那些面對问题有办法、危难时刻有担当、勇于为真理发声、乐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这也是未来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另一方面,学校应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尽管我们在疫情中提倡“尽力而为”,但并非看不到自己的短板。面向未来,线上教学的硬件投入、教师的技能培训、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