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席慕蓉《乡愁》教学为例,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应用,以教学实例的形式,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育戏剧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教学过程通常包括暖身活动、主题活动、延展活动和舒松活动等环节,同时教学要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要熟悉教学范式,课后还要复习和检查。
【关键词】教育戏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53-04
教育戏剧在欧美国家风行已久,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近年来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法研究的热点。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文本发展、口语沟通、肢体表达、社会互动、角色同理、视觉与听觉表现及美感欣赏等,而教育戏剧是融合戏剧扮演和教育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张晓华将其定义为: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简单说,就是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戏剧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及学习提升,而非训练善于登台的演员。当前国内不少中小学愿意尝试运用教育戏剧开展教学,因为它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具体来说,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关键能力。笔者在师范院校从事语文教学法研究,为了探索教育戏剧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近期到所在学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南宁市X初中,尝试进行了实际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次课,收获和体会却很多,现将此次教学过程以案例的形式分享给大家,以期为推进教育戏剧在我国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案例说明
(一)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教材中本课的这两首诗分别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而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了席慕蓉的《乡愁》。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教材特意将两位诗人的《乡愁》同时放在一起,意在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意象的多义性与意境的丰富性,以及体会诗人对故乡独特的思念之情。
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因而长久以来,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作为女诗人,她的“乡愁”不在思想深度上做更多的开掘,而是注重情感的抒发,通过独特意象将内心那份魂牵梦绕、缠绵悱恻表达了出来。
(二)教育价值
席慕蓉的《乡愁》全诗如下: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该诗运用比喻、顶针、通感等手法来抒情,具有诗境朦胧、主题深邃等特征。正是这种朦胧与深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编戏剧剧本,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学生在排演和展演过程中,不仅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自己所创编人物的动作神态,还可以借此进一步揣摩詩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探索欲望和学习潜能。
二、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并掌握“怅惘”的意思,揣摩并理解诗中“歌、笛、月亮、雾、挥手、年轮、树”等意象。(2)能力目标:体会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细读诗歌进行二次创作—— 创编剧本,锻炼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以及通过表演感受诗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2.关键能力目标:激发探索欲望,通过团队合作、角色扮演来锻炼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诗歌语言,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创编剧本和即兴扮演。
(三)学情分析
1.教师。教师熟练掌握教育戏剧教学的方法,并经常运用到大学课堂教学中。这次是首次尝试将教育戏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在课前向该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师了解班级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该班学生虽有在公开场合演讲与表演的经历,面对陌生的授课教师和公开课环境仍有可能不太适应现场创作与表演,因此,教师要做好预案,用语言激励学生参与,提前做热身活动,要有耐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教学,以便课程能顺利开展。
2.学生。这是南宁市X初中三年级某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好,平时学习认真,课堂表现较为积极。经常写生活随笔、读书笔记和作文,对于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熟悉,这对于他们进行故事创编非常有帮助。这是该班级首次在语文教学中接触教育戏剧,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戏剧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教学要求,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源:PPT课件、人教版初中第九册语文教材等。
2.场景设计:边远乡村的一户人家。
(五)教学策略
1.教育戏剧范式:故事戏剧。
2.戏剧技巧:角色扮演。
三、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3分钟)
把桌椅移到教室四周,留出教室中间作为活动场地。学生在教室中间自由走动,当听到教师敲击一声手鼓时,做出人们在路上跟熟人打招呼的定格动作(如招手、握手、拍肩……);随后继续在教室自由走动,当听到教师连续敲击两声手鼓时,做出离别的定格动作(如挥手、擦泪、紧握对方的手……)。要求学生每次动作和表情都要不同,教师每次挑选有创意的动作来点评。
设计该暖身活动的意图在于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转换身份定位,为下一环节进入故事情境做好准备。
(二)主题活动(27分钟)
1.学生研读诗歌。(5分钟)
步骤:(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2)每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讨论对诗歌理解和体会。(3)教师抽查小组学习情况,总结、点评学生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歌、笛、月亮、雾、挥手、年轮、树”等意象的含义。
设计该研读诗歌活动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这也是本课的知识目标,教学首先要完成这一基本教学任务。这几个意象都包含着浓浓的思乡情愫,理解了相关含义不仅有助于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也有助于将相关意象运用到后面的故事创编和表演中。
2.创作剧本。(5分钟)
步骤:(1)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剧本创作,要求有故事情节并尽可能运用诗中的相关意象。(2)组内交流本组的剧本。经过讨论,组长整合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剧本。各组创作的剧本示例:老华侨小时候因战乱漂泊海外,多年没有故乡音讯,每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吹起从老家带来的短笛,最后在子女的劝说下踏上了回乡寻亲之路;月明之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村庄夷为平地,村民虽然在政府帮助下到异地开始了新生活,但每当有月亮的晚上就有人吹起短笛纪念逝去的亲人与失去的家园;小女孩在城市长大,从小听祖辈说在故乡草原生活的往事,而自己却从未到过草原,长大后只能把对故乡的思念化为一首首诗和一支支笛子曲;因修建水库大坝,村民离开世代生活的村庄,在为国家奉献之时不忘对遥远故土的思念;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虽思念家乡,却身不由己在京为官多年,只能等到晚年才能告老还乡;因意外失去父母的主人公,是老家的奶奶把自己含辛茹苦地养大,当在外经过一番打拼功成名就时,故乡的奶奶却不在了,只能寄愁心与明月……
下面是其中一组的详细剧本(有修改)。
时间: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地点:边远乡村中的晓东家。
人物:晓东、几位乡亲。
叙述者:晓东出生在一个边远的山村,父母早亡,是左邻右舍的乡亲把他拉扯大,最后他考上师范大学。因为成绩优异,毕业时有一所城市小学要录用他,而他则面临抉择,是留下还是回到家乡任教。这时,他想起刚考上大学,准备离开家乡时,乡亲到他家给他送行的一幕。
(晓东站在舞台中央,其他人一个接一个上场)
大叔:晓东,信封里的钱不多,是我们大家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到你……不用客气,拿着!
大婶:这件毛衣是我新织的,以前织给你的那件应该小了。这个样式可能土一点,但是暖和,你拿着。
小嘎子:这笛子是我爸帮我做的,我不会吹,送给你吧。
老奶奶:村里的小学就缺老师,今年新来的那位老师没呆多久就跑了。晓东,毕业了你愿意回来教书吗?像小嘎子他们没人教,怪可怜的……
(晓东点点头,跟大家挥手告别)
叙述者:晓东读书期间一直牵挂着家乡的乡亲,而城市那所学校提供的各种优越条件让他在决定是否回乡任教时犹豫了。突然,他看到了书桌上放着的那只笛子,想起了家乡人民对他的厚爱和期望,回村!下定决心之后,他很开心,于是拿起笛子吹了起来。
(晓东做吹笛状。表演结束)
设计创作剧本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创编剧本,不仅开拓思维,拓宽诗歌的内涵,而且激发创作热情,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
3.探讨表演分工及内容。(5分钟)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表情和动作的处理,达到表达人物情感的目的。根据剧本需要及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力来确定各人所扮演的角色,并在排演中调整。
步骤:(1)讨论与排演。6人小组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每组设一个旁白。(2)边演边改进剧本。教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学生注意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探讨表演分工及内容活动的意图在于力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增加参与感,使人人都有扮演角色的机会。
4.分组扮演展演。(12分钟)
每组表演1~2分钟,师生共同观看,并给予掌声鼓励。教师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走动站位等戏剧元素,提醒观众注意台上表演是否到位。
设计分组扮演展演的意图在于将抽象的诗歌语言变成具体可感的故事,再将故事通过表演进行生动再现,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提高学生认知、合作、交流和审美等多种能力。
(三)延展活动(8分钟)
1.评价与建议。(5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评价其他组表演中的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剧本和表演。(3分钟)
教师不仅点评各组表演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而且介绍剧本创作中须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有“起、承、转、合”几个环节,尤其“转”是在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化解矛盾。比如其中一组,在面临该留还是该回的人生抉择时,笛子的出现让主人公下定决心回乡任教,就是很好地“转”。
设计延展活动的意图在于通过对比各组剧本的优缺点,让学生掌握剧本的基本创作技巧,积累表演经验。
(四)舒松活动(2分钟)
1.学生代表谈自己在戏剧教学课上的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
3.布置课后作业:(1)反复朗读这首诗。(2)多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来阅读,了解其他乡愁作品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设计舒松活动的意图在于讓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加知识积累,开拓视野。
四、教学效果、亮点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课堂活跃,学生热情参与,纷纷表示这是一堂生动的课,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教育戏剧却留下深刻印象,希望今后有机会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参与听课的教师也认为这次课教学形式新颖,是一次成功的课。通过戏剧表演这种形式让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可感的内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揣摩作者的内心活动。将教育戏剧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很有意义,他们有兴趣对教育戏剧做进一步的了解。
笔者作为授课教师,个人的收获和体会主要有四点:一是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好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之前还担心学生不会创编剧本,或者表演时只是走过场,但实际上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说明学生很有潜力,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大胆放手,完全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活力。二是要运用教育戏剧开展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很多,本课运用的是“故事戏剧”范式。故事戏剧是一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内容,并作交互式的戏剧回应,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教材内容,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教学方法。“交互式的戏剧回应”是指学生运用想象、故事创编、人物角色表演等方式来表现作品故事情节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其中故事创编要有想象力,应有更生动的细节和情节;表演时声调、表情、动作等要符合人物形象。“故事戏剧”是一种趣味性、益智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教学程序是:学生先了解故事,再将故事改为戏剧,接着是分组扮演,最后是总结与评价。教师要熟悉故事戏剧教学各环节的要求,这样才能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控。三是诗歌有含蓄性和多义性,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解读。本首诗的字数不多,限制的内容就少,就给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如果教师只给出一种解读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此次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创作,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他们特别感兴趣,特别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四是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次诗歌教学不用传统的讲读法、朗读法,而是采用教育戏剧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这些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教学,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角色扮演不仅能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还能提升关键能力。
(二)教学亮点
1.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结合根据诗歌题目和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诗歌的内容。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回到抽象,从而加深对席慕蓉《乡愁》思想内涵与情感的理解。教育戏剧的运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又可以培养关键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帮助。
2.教学方式:打破常规,采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剧本创作,内容丰富多彩,表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人物面对故乡、面对离别的表现,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能够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戏剧表演全面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借此能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从而树立对自己的信心,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这次教学没有用教材中正式的课文,用的是课后练习中的诗歌。因为教材没有对诗人席慕蓉有更多的介绍,课前可以让学生查一下作者的资料,也可以简介她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方便学生理解本课要学的这首诗。还可以对学生如何进行剧本创作提供多一些参考和引导,开阔他们创编剧本的思路。
2.教学方式。由于是第一次用教育戏剧上课,学生也是第一次尝试剧本创作,有些组的作品写得过于简单;在表演时,一些学生的表情、动作过于僵硬,声音不够大,甚至有学生忘词。学生上场时不会站位,经常背对观众进行表演。由于排练时间极短,总体的表演还不够流畅,显得有些拘谨。下次在开展教育戏剧时,可以多做热身活动,并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
五、教育戏剧教学注意事项
将教育戏剧方式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模式都是一种创新。但开展教育戏剧,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先要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之前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哪些基础和准备。可以提醒学生提前预习,熟悉教材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还没吃透课文內容就进行故事创作和表演。
(二)要熟悉教学范式
教育戏剧的实施有多种范式,要想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熟悉各种范式,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运用。例如,本次课采用的故事戏剧法,需要学生进行剧本创编。创编时要注意故事性,即故事情节要有“起、承、转、合”等几个环节,教师应提前告诉学生这些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提高故事创编的质量。比如,此次教学除个别剧本外,多数小组所编的故事较为平淡,主要原因就是“转”这个环节缺失,或没能集中表现出故事的矛盾冲突与化解的过程。另,“起”也很重要,这也是故事的起因。上课教师可以对不同小组的“起”进行对比,提醒学生一个好的“起”往往能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进程。
(三)课后要有复习和检查
用教育戏剧开展教学时,如果不注意,课堂是活跃了但却容易把学生该学的知识给忽略了。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和调整,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来补充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注意做好复习和检查,使学生能扎扎实实学到相关知识,获得相关能力。
总之,将教育戏剧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有益的尝试,对于中学教师解放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3]徐俊.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6)
[4]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课本剧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2019JGB498);2019年广西教育学院首届教学名师专项课题“教育戏剧在高师教学技能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JXMS2019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于钟民,广西教育学院教学名师,文学院教学法教研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