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斌,谢治菊
(1.贵州民族大学 教育评估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2.广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伴随高校同质化、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1],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备受质疑[2]。“提高质量”成为我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大学生学业评价是判断大学生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反映了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3],蕴涵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的更新,涉及教学管理、学习动机和行为引导、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4]。基于BOPPPS的学业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及教师客观评价学生成绩,成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新导向。
近年来,高校围绕“改善本科教学质量”进行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但不少高校教学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不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够;教师讲课讲得多,学生自学的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老师积极地上,学生被动地学。这反映出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疏于过程评价、缺乏激励等不足与弊端。BOPPPS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启发,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导入(引起学习者好奇心和学习动力)、目标(明确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水平要求)、预评价(了解和提醒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参与式学习(促使学习者全程深度参与)、后评价(总结本次学习的成果,以及教学目标的总体达成度)、总结(使教师和学生在反思收获和不足的基础上,计划下一阶段学习内容)。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过程公开化、评价结果公开化等融入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可以为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不足和弊端提供整体性应对框架。
国外大学多注重过程评价,以美国的大学为例,一般不采用一体化的试卷考核方式,而是在每一阶段都进行考核(案例学习论文、学期论文、两次考试、小组讨论以及课堂参与),从而以多样化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其中,笔试只占30%的成绩,而论文占50%,小组讨论占10%,课堂参与占10%。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不只关注最终的笔试,还关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形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国内不少高校开展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如清华大学引入等级制成绩体系,鼓励学生弱化对分数的关注度,促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5]汕头大学采用测验、问卷、项目、作业、报告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产出”进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6]北方民族大学提高过程性评价的观测点和分数比例,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综合成绩由学生课堂模拟、日常考勤、作业训练、小组实训及期末知识技能考核组成。[7]宁波大红鹰学院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三维评价模式,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知识、能力、素质在该校学业评价中的权重分别为30%、50%、20%。[8]
近年来,国内针对大学生学业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业评价模式与方法研究。既有侧重学业评价激励作用的研究,比如在学分制框架下构建基于Z分统计的评价平台[9],设计可以实现学分存储、汇兑及统计的学分银行机制[10],建立学生成长百分等级模型。[11]也有侧重学业评价效率提升的研究,比如设计基于校园网络的本科生学习质量评价信息系统[12],开展大规模学业评价[13],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学业评价系统[14]。还有侧重过程评价的研究,如构建现代学徒制四级评价体系[15],建立学业产出变化发展趋势的边际评价法[16];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学业评价方法[17],以及基于评价三角理论(认知、观察和解释)构建的学业质量评价框架。[18]
二是学生学业评价实证研究。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业成就的统计分析表明,地方普通高校应该从知识传授向认知能力培养转变[19];采用相同样本前后对照试验,学业评价体系与学习积极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20]
三是改善学生学业评价的对策研究。针对我国高校学业评价存在评价目标片面、评价方式和标准较为单一、评价过程缺乏反馈机制、评价方法粗糙和评价体系局限等不足[21],既有综合性的对策建议,比如提出更新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系统考评反馈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及注重评价过程[2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过程评价为主体、以能力评价为根本,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业评价体系。[23]也有评价标准和内容的建议,提出评价标准与内容应体现素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区分知识、能力、素养三要素[24];针对不同课程和培养环节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学业评价标准。[25]还有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建议,提出应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26]
以上研究成果肯定大学生学业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目前传统大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不足,提出新的评价模式与方法,以及对策建议,为笔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基于理论分析或经验总结,研究视角和方法单一,缺乏实证分析,基于整体性思维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方面的研究则更少。笔者针对传统大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借鉴BOPPPS教学模式,提出基于BOPPPS的整体性改革策略,并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BOPPPS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整体性改革策略。
个案分析围绕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了解情况、实施情况、改革效果评价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已实施BOPPPS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G大学作为调研对象。基于调研材料和数据,对该校改革实践情况、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对改革逻辑进行梳理,提出对策建议。
G大学是我国西部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自2014年开始的学期模式改革(从原来的两学期变成现在的三学期,每学年的夏季学期原则上只安排实习、实训、实验环节和学术讲座)将教师的上课时间从18周压缩到16周,课程教授内容没有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新的学期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另外,“自媒体”时代让课堂讲授的内容成为网络上易获取的信息,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了厌倦情绪,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必然。按照G大学的顶层设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此背景下,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G大学就进行了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1.改革框架
改革的主题是“让学习发生”,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改革的特点是:在尊重课程特色和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本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公开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结果公开化”的原则,强化BOPPPS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如图1所示。
图1 G大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核心要素
2.G大学BOPPPS教学设计及特点
G大学BOPPPS教学设计分为“导入、目标、预习、参与式学习、考核(含平时和期末)和总结评价”六个环节。如表1所示:
表1 G大学学业评价体系中的BOPPPS模式及做法
G大学BOPPPS模式具有四个特点:一是通过培训和集体教研活动来制定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关注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通过网络课程、手机APP以及教材知识让学生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让学习发生”;三是通过多元评教、移动教学和形成性测评,关注教学过程的反馈及持续改进;四是建立个性化考核方案,通过平时考核、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综合评价学生。
3.G大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上,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结果更为客观。为了解学生对改革成效的评价,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调研涉及该校四个年级学生,共回收问卷3480份。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问卷调查对象按性别划分,女生占65%,男生占35%;按民族划分,汉族占43%,少数民族占57%;按专业划分,文史类占39.74%,理工类占31.38%,艺体类占28.88%。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得到以下评价结果:第一,在学生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了解度上。认为了解“学业体系改革”的占受访学生的66.24%。在回答是否了解学生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初衷、改革内容、改革形式、改革意义时,选择不清楚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0.89%、42.96%、43.39%、36.12%。尽管选择比较清楚和清楚的受访学生占多数,但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不清楚的学生比例较大。第二,学生对实施过程的满意度上来看,90.78%的受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是十分满意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按照持积极观点的受访学生比例排序):对授课老师的课堂设计(89.81%),组织以能力为导向的测试(79.02%),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72.36%),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环节(68.88%),认真执行学业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68.36%),教师的知识水平(66.52%),在课堂中经常介绍学科前沿知识(49.42%)。第三,在学生学业收获上,有82.6%的受访学生认为实施学业评价体系以后有收获。60%左右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主动性、学习目标清晰度、上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得到改善,对专业知识了解更加深入,并且在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撰写小论文(或实验报告)的水平、参与学校的各类专业比赛积极性、视野、班级同学获学校各类奖项的人数等方面得到提升,认为整体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对减轻期末考试压力具有正向作用的学生占受访学生总人数的37.19%,认为没有变或增大了的学生占62.81%。
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G大学实施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教”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风得到改善,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了解度、对实施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对学业收获持明确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仍然有待提高;二是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增加,存在少数学生在临时性测评、过程性测评中表现优秀,但总结性测评表现较差的情况。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对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不足,教师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未能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降低了学生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了解度、满意度及相应的学业收获的评价。此外,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存在相互脱离的情况,即虽然在平时增加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期末考试仍以“知识”测验为主,测验方式大多为闭卷或半开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内容脱节,让部分学生感觉压力较大。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G大学结合本校实际和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的新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改造了传统BOPPPS模式,对本校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设计,即以OBE为导向,强化学习过程,注重平时考核,倡导PBL和CBL教学,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G大学的改革实践不仅符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教育改革原则和导向,也对各校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G大学基于BOPPPS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针对上课时间缩短,G大学将传统BOPPPS模式“预评价”设计为“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灵活、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让学习发生”。“预习”环节与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涵义有重叠,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校内外网络课程、书本及手机APP进行“表层学习”,获取以记忆为目的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理解、讨论、探究、实践、反思等“参与式学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增多。第二,通过开展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艺术实践、课程实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课外学术和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问题式学习(PBL)以及案例剖析(CBL)的机会增多,加深了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认识。第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平时考核,对期末考试只设定卷面成绩最低分数线,这种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学生可以根据阶段性评价反馈进行学习调整,促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激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在压力与激励中自我成长。
第一,G大学基于培训和集体教研活动制订学习目标,提高了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为教学的精准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教师由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带着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感受走入课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课中参与式学习、多元化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内部装修”,发现自身潜能,并带着一定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水平走向社会,达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第三,教师减少了以记忆为目的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介绍和传递,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从“学而知之”进入“感而知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第四,依靠教务管理系统,跟踪分析班级群体和个体学生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对学习成绩下降较快的群体和学生提前预警。第五,采用期中测试、考勤、作业、课堂讨论发言、研究报告、实验技能等考察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师生课前、课中、课后互动交流机制,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
第一,凸显了教学在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基于BOPPPS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有利于将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工作评价向教学倾斜。第二,发挥了整体性思维在改革中的作用。教学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体性思维可以将改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基于BOPPPS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反馈及持续改进,涵盖教学各环节,不仅涉及学生,还涉及教师、学院及学校,体现了整体性思维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减少改革阻力。第三,促进了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基于BOPPPS的学业评价体系为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即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反推学业评价方式和重点,再反推培养方案。有依据、有总体思路、有方案、有共识,具体措施和做法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就更强。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社会需求,催生多样化的大学,每所大学都应更新观念,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培养需求出发,在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提供人力资源”中间找到平衡点,进而思考如何立德树人,既传承与发展学校办学历史文化、指导思想,又体现时代气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法》赋予各高校使命和职责。各高校应围绕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科学衡量,引导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
二是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实施基于BOPPPS学业评价体系改革,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评与监控逐渐常态化,需要教师对临时性测评、过程性测评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更加关心,关注其志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任务仍然较重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要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以及量化的标准,比如:基于BOPPPS学业评价体系如何备课,如何讲课,如何开展临时性和过程性评价,经验丰富的名师应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只有这些方面都落实到位,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三是增加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学业评价中的融合度。知识是“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基础,“高素质”和“高能力”反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差距较大,容易导致学业评价的不公平以及学生的侥幸心理,影响改革目标的达成。在学业评价过程中,既要保持对知识、素质和能力评价的融合度,又要保持评价内容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实现总结性评价、临时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四是建立制度保障,以及常态监控反馈和改进机制。基于BOPPPS的学业评价改革体系需要学校层面的制度及标准做保障,部分高校的学业评价改革体系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面,没有系统性的制度性设计以及具体督察措施,不开展相关信息反馈,改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