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员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以2015—2019 年记者招待会为例

2020-04-29 16:3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招待会译员口译

贺 鑫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口译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流方式。它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1]。在口译这一重要的活动中,译员显得尤为重要。在口译实践中,为了能够出色完成口译工作,译员要在不同的场合中采取不同的口译策略,适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扮演不同的文化交流者、矛盾调停者以及交际促成者身份,选择适合双方的表达习惯,使译语最佳地再现原语的信息。

一、语用身份论

对于语用身份的研究始于2004 年,陈新仁教授在《论语用平衡》一文中首次提出身份是交际者可以利用的一种资源,可以帮助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

陈新仁教授在其著作《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中讲到:“语用身份必然是身份的一种类型或形态,具体来讲,是相对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即社会身份)而言的,可以看作语用学的一个概念。”[2]11-12陈新仁教授进一步对语用身份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为了与交际者在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区别开来,突出相关身份动态变化的交际属性以及相关研究的语用属性,将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 或identity in use)。

在能够体现出语用身份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的著作《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中,陈新仁教授将对语用身份的研究分为五条主要路径,也即五种资源:解读资源、施为资源、人际资源、阐释资源及评价资源。由于在无法得知译员身份的条件下无法对译员的话语特性进行任何评价,所以关于评价资源路径本文不作详述。本文对记者招待会上译员身份建构的研究将从前四方面展开。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语料

本文研究语料主要来自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The Corpus of Chinese-English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of Press Conference)。本文选取2015—2019 年中国两会期间总理记者招待会以及外交部部长记者招待会共6 次会议所有的中文提问、回答,以及相应交替传译英文译语的音频转写作为本研究的语料,其中英语译文总字符数为30 395。

(二)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记者招待会中译员的语言选择与使用行为进行剖析和解释。话语分析是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Harris)在1952 年发表的《话语分析》为开端,经历了韩礼德、海姆斯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发展,于1992 年趋于成熟。对于话语分析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Widdowson[3]84认为,话语分析是“对句子用于交际以完成社会行为的研究”,强调话语的交际功能;V.Dijk[4]和韩礼德[5]认为,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揭示人类如何理解彼此的话语。但所有对话语分析的定义无外乎两个层次:一是话语分析是对句子单位结构的静态描写,二是话语分析是对交际过程意义传递的动态分析。

(三)研究工具

利用AntConc3.2.0 对所搜集到的语料的词频进行统计,并结合陈新仁教授提出的语用身份研究路径的相关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探索记者招待会中译员构建的身份。

三、分析与讨论

(一)词频统计

词频统计是语料库检索中最基本的统计方法,能提供重要的数据,帮助人们识别基本的语言特征,了解专门语料库中的词汇分布情况,从而掌握语言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所选语料的词频进行统计,因为虚词the、and、of、to 等无论在哪个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都较高,没有实际语言意义,且其中不乏类似the、of、and、a、will 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的功能词,故在此不作统计。为选取频率最高的10 个实词,笔者根据软件AntConc3.2.0 得出的结果,对其中的实词进行了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实词词频表

从表1 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所选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是China(中国)(396 次),其次是have(有)、our(我们的)以及与国家有关的government(政府)、people(人民)、economic(经济)及development(发展)等,这不仅体现出了记者招待会有关政治经济等的主题,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说话者一心为民、为谋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国家领导人身份。

(二)语用身份研究路径

1.作为解读资源的语用身份

从语用身份角度看,语言选择经常因说话人或听话人身份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这里,就语用身份与施为用意进行解读。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在发出特定话语时包含了三个层面: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笔者这里说的施为用意指的是以言行事。

虽然政治外交口译由于政策性较强,其表达与其他领域的口译相比灵活度较低,但当我国领导人向外国领导人和公众介绍中国的国情、发展、历史文化以及介绍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时,他们会不断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这些特色词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概念及表达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就要对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短语和概念进行阐明。例(1):

原文: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

译语:To encourag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 ovation we want to help more people become better off and help more people achieve full potential in their life.

在例(1)中,译员并未将“双创”简单地翻译为“dual innovations”或其他,而是将“双创”的全部含义“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翻译了出来,做到了以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具有特色文化意义的概念,很好地让听众理解了说话者的意图。在这时,通过译员的话语选择及行事方式,我们能够发现,译员成功构建了其相应的语用身份,即“文化协调者”的身份。例(2):

原文:【李克强】我们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译语:We will continue to give very high priority to all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同样,在例(2)中,“三农”并未被直接翻译为“three-agricultures”,而是清晰地将“三农”所指全部翻译出来了。

对于晦涩难懂的中国古诗文这种更具文化特色的概念,译员在这种正式的外交场合下,更是扮演着文化协调者的角色。例(3):

原文:香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有利于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译 语:Hong Kong stands to be the first to benefit from such arrangement thanks to its unique strengths. We believe this will help maintain Hong Kong’s status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例(3)中译员对“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诗句的翻译同样显示出了译员对“文化协调者”身份的成功构建。

2.作为施为资源的语用身份

将交际者选择建构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施为资源,从身份角度研究说话人在话语中使用的特定词汇对其实施交际目标的影响。例(4):

译语:This is an important understanding reached byIt should be what unites both nations and what the two sides work together to accomplish.

例(4)中译员用一个“our”表达了“中美两国”之意,将中美两国看作一体,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使得目的语听众倍感亲切,也使交际氛围轻松活跃,促使交际顺利进行。这时译员成功构建了交际促进者的身份。

3.作为人际资源的语用身份

语用身份的人际资源或关系资源属性,指的是交际者通过选择、建构特定的身份来传达特定的人际意义,实施关系工作。例(5):

原文:【王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又在一年一度的两会期间同大家见面。

译语:Friends from the media, good morning.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host this annual press conference again on the margins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ession.

从例(5)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说话者说出的话,译员不仅能够做到信息完整,保证“信”,即对于原语的忠实,也满足了“人际意义的传达”要求。译员将“各位记者朋友”翻译为“friends from the media”,一是传达出了说话者旨在与记者构建和谐关系的用意,二是传达出了说话者的语气,符合当下环境交流的气氛,成功构建了“交际促进者”的身份。

4.作为阐释资源的语用身份

分析者之所以能够将(说话人)的语用身份看作一种理论性阐释资源,对交际中特定话语方式的形成原因提供功能性阐释,是因为语用身份与话语方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特定的语用身份是用话语建构起来的,不同的语用身份选择会体现为不同的话语方式;另一方面,一旦说话人作出了话语选择,也就同时作出了语用身份选择,听话人会依据相关话语进行其背后语用身份的识别和认定[2]182-183。例(6):

原文:【李克强】我们还是希望这个问题能够通过对话、谈判、协商解决。

译语:China hopes that there will be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of this issue through dialogue.

在原语中,“对话、谈判、协商”是一个排比结构,意思即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并且都是以名词形式出现。但为了能够准确传达原语说话者的意思,译员通过词语的重新选择,用一个形容词“negotiated”(可商谈的)来代替,简单明了地将原语说话者意图以一种目的语听众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对话语词语的重新选择,改变其说话方式,能够帮助译员构建一种“文化交流者”的语用身份,使其身份符合当下交际的需要。反过来,通过了解译员的特定语用身份,我们也可以推知译员为构建身份做出了哪些努力。例(7):

原文:【李克强】全球化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是一体的、不可分的。

译语:Globalization and world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are inseparable.

在东方文化中,我们常常用“重复”的修辞手段来表示强调,但西方文化中并非如此。原语中“一体的、不可分的”表达同一个意思,意即不能分开。在译员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是强调全球化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以及合作休戚相关、不可分开之后,基于其作为译员所具有的专业素养,为成功扮演“矛盾调停者的角色,使目的语听者能够准确把握说话者意图,译员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原语中的两个词即“一体的”和“不可分的”用一个词“inseparable”(不可分的)代替,既准确地将说话者意图表达出来,又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成功避免了文化间的冲突。

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语料的词频进行统计以及借鉴陈新仁教授提出的语用身份研究路径的相关理论对两会记者招待会进行话语分析,探索出译员在交际过程中主要建构了文化交流者、矛盾调停者、交际促进者这三种语用身份。在动态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建构的多种语用身份都发挥着一定的语用功能,具有特定的交际价值,是一种可供调用的语用资源[6]。此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译员在口译活动中对语用身份的选择与建构方式,也为我们增进对身份的认同和认识身份对交际的相互影响奠定了研究上的实证基础。

猜你喜欢
招待会译员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