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习题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也是必备素养与能力。教师研题有四重境界:第一,多思精解,比较不同解法的效率差异;第二,探求规律,理解试题内在的本质属性;第三,探寻题根,挖掘试题背后的命题思路;第四,有效迁移,开发试题蕴含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思精解;探求规律;探寻题根;有效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1-0033-05
【作者简介】曾荣,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习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深化,应当为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助力。优质的数学习题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习题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也是他们的必备素养与能力。笔者认为,教师研究习题,不能局限于会解、能讲,而应该依托优秀的试题,追求更高境界——多思精解、探求规律、探寻题根、有效迁移。教师研题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本文结合江苏省南通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第17题谈谈教师研题的四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多思精解,比较不同解法的效率差异
教师研题的基础是解题,用合适的方法、广阔的思维进行解题,要善于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解法提炼。一道优秀的试题往往讲究解法的多样性和不同解法效率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出解题人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的差异。教师研题时要从学生能力基础、知识本质体现、思想方法渗透等多角度进行思考,探求不同的解法,深入比较不同解法效率的差异性。在精解一道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举一反三,向解一类题、一组题方向发展。
题1(南通市2020年高三一模第17题):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E: [x2a2] + [y2b2]=1(a>b>0)的焦距为4,两条准线间的距离为8,A,B分别为椭圆
(1)求椭圆E的标准方程;
(2)已知图中四边形ABCD是矩形,且BC=4,点M,N分别在边BC,CD上,AM与BN相交于第一象限内的点P。
① 若M,N分别是BC,CD的中点,证明:点P在椭圆E上;
② 若点P在椭圆E上,证明:[BMCN]为定值,并求出该定值。
【思路分析1】第②问是一个“动中求定”的问题,在动态图形中研究定值问题。对于这样的图形,我们要思考图形因何而动,图形中的动态元素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因为动因决定了运算对象。本题如果理解为点P运动而引起直线AP,BP运动,从而导致整个图形在运动,那么我们不妨从设点P(x0,y0)开始。
【運算路径1-1】
设点P(x0,y0)[?KAP?AP?yM?BM][?KBP?BP?xN?CN] ? [BMCN](用x0,y0表示)[P在随圆上]求出定值。
【相似思路】考虑到点P为椭圆上的点,我们也可以通过三角换元的方式设出点P的坐标为P(2[2cosθ],2sin[θ])。这种做法,运算的路径和原来基本一致,但变量从两个变为一个,便于学生实际操作。
【运算路径1-2】
设点P(2[2cosθ],2sin[θ])
[?KAP?AP?yM?BM][?KBP?BP?xN?CN] ? [BMCN](用[θ]表示)?求出定值。
【思路分析2】如果把点P理解为AP与BP的交点,因为直线AP与BP运动导致点P跟着运动,从而导致整个图形在运动,那么我们不妨从设AP与BP的方程开始进行运算。
【运算路径2】
[设点AP的方程:y=k1(x+2[2])?yM?BM][设点AP的方程:y=k1(x+2[2])?xN?CN][ [BMCN](用k1,k2表示)][?k1·k2= - [b2a2] = - [12]][?求出定值。]
【思路分析3】从研究的目标出发,将BM和CN分别利用点M的纵坐标和点N的横坐标表示,故可以从设点M的和点N的坐标开始运算。
【运算路径3】
【比较反思】 以上几种方法是解析几何中的常见解法,但不同解法的效率有明显差异。在同一数学情境中,不同的运算思路、运算程序的设定,体现了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对于具体的数学运算,我们要善于结合运算情境,深刻理解运算对象的特征,挖掘其内涵。只有以数学思维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运算能力的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第二重境界:探求规律,理解试题内在的本质属性
多思精解,深入比较不同解法的效益差异,可以帮助师生优化解题路径,提升学科素养。同时,我们应该依托试题,探求其内在规律,理解试题内在的本质属性。在深入研究多种解法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思考,问题背后的知识本质是怎样的?解题方法蕴含着怎样的通性通法、数学思想?是否存在更一般的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对题1,我们进行如下思考:
【思考1】题1依托矩形这一背景,研究了与椭圆有关的问题。第①问是给定了两个特殊的分点,研究了对应的直线的交点在椭圆上。如果不是中点,而是三等分点、四等分点,……,n等分点呢?有没有更一般的结论呢?
【规律1】如图3,在矩形ABCD中,M,N分别在边BC,CD上,且[BMBC] = [CNCD],则AM,BN的交点在一个椭圆上。
【思考2】规律1中的交点形成的轨迹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椭圆吗?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椭圆?
【规律2】如图4,在规律1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性,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椭圆。
【思考3】第②问中,已知点P在一个特殊的椭圆上,可证[BMCN]为定值。若对于任意的椭圆 [x2a2] + [y2b2]=1(a>b>0),[BMCN]仍为定值吗?
【规律3】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分别为椭圆E: [x2a2] + [y2b2]=1(a>b>0)的左、右顶点。已知图中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M,N分别在边BC,CD上,AM与BN相交于第一象限内的点P。若点P在椭圆E上,则[BMCN] = [ba]。(证明方法可参考题1第②问)
三、第三重境界:探寻题根,挖掘试题背后的命题思路
对于一道试题,教师若能多思精解、由特殊到一般、把握本质属性、研透内在规律,已属不易。然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止于此,他们会研究问题出处,探寻题根,并深刻挖掘基于题根的命题思路。这种基于“问题从哪里来?怎么演变过来的?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的思考,力求站在命题者的视角审视问题,求本归真,更有利于提升师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本题题根如下——
题2(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38第14题):把矩形的各边n等分,如图6连结直线,判断对应直线的交点是否在一个椭圆上?
【题根分析】本题依托矩形这个载体,通过等分的方式产生了有限个点。等分的实质是“成比例”,通过“成比例”可以将“有限”转化为“无限”,由此进一步通过对应直线相交的方式产生的无数个点。研究这些点的特征,实质上是研究动点的轨迹问题。
【命题思路】在高考、模考中如果直接考查轨迹问题,那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高、难度大。为了让问题能更加适合于考查学生,命题者通过“特殊化”和“逆向思考”的方式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使试题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1)特殊化:在题1第①问中,命题者将分点特殊化,取其中一个特殊的分点进行研究。因为只取了一个点,就不再是对轨迹问题的研究了。命题者结合具体数据,给出特殊的椭圆,将求椭圆轨迹问题转化为求在特定椭圆上的特殊点。这样,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大幅度降低了难度,适合用于考查学生。
(2)逆向思考:满足某一特征的点在曲线上,曲线上的点都满足某一特征,这是解析几何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题1第①问研究的目标是点在曲线上。命题者在命制第②问时,通过逆向思考,告知曲线上的一个动点,进而研究相关点的几何特征。在这个“动”的情境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参方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素养。
四、第四重境界:有效迁移,开发试题蕴含的教学价值
教师研题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为了开发试题蕴含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教师将自己解题、探规、寻根的经历转化为一种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學生实现对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有效迁移,对试题进行改编、变式、拓展,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迁移、深化中体悟数学的本质和数学的系统性、结构性,感悟数学的统一之美、变化之美。
迁移1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48第16题):如图7,在矩形ABB'A'中,把边AB分成n等份。在边B'B的延长线上,以BB'的n分之一为单位连续取点。过边AB上各个分点和A'作直线,过B'B延长线上的对应分点和点A作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为P,P在什么曲线上运动?
迁移2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54第13题): (阅读题)在工程中,画拱宽为2a,拱高为h的抛物线,常用下面的画法:
(1)作矩形ABCD,使AB=2a,DA=h;
(2)分别取CD,AB的中点O,H,把线段DA,OD,HA各n等分;
(3)如图8连线得到各交点,将交点连成光滑曲线,就得到抛物线的一半;
(4)用同样方法画出另一半。
你能说明上述画法的正确性吗?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要在外在形式、结构的一致性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本质的一致性。
【思考1】你能研透上述题2、迁移1、迁移2的本质一致性吗?(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圆锥曲线在定义的方式、知识的结构、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设计这样的问题,意在引领学生举一反三,由表及里,深刻认识圆锥曲线的本质。)
【思考2】你能参考题1的改编方式,将迁移1、迁移2改编成形如题1的考题吗?(在深刻认识问题本质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再创造”,借鉴优秀试题的命制方式,“再创造”出更多的优秀试题,让学生有机会再练、再悟、再提高。)
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解题是人类最富有特征的一种智力活动。”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解题,我们要善于深度研题。通过“多思精解—探求规律—探寻题根—有效迁移”的路径,使得研题活动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智慧课堂的有效达成,也助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曾荣.优化解题路径 提升运算素养——以解析几何为例谈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4):46-50.
[3]曾荣.命题视角下的习题教学——以《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一课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