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
初中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元史料辅助教学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益,它可以多角度呈现历史细节和历史观点,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历史思维。关于史料教学,业内已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笔者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图文史料的互证角度进行史料教学的简要探析,以进一步促进老师对史料教学的关注。
一、对历史抽象性内容进行图文互证,形成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思维
历史演变的历程本来就是风云变幻、扣人心弦的。教材中对于史实发生的背景、影响、意义等内容以及一些历史概念的表达还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没有一定的史料支撑,作为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时间还不长的初中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那就会走上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轨道,这很明显违背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良性发展。对于教材文字表达中的抽象性内容,我们要想方设法使用形象化的手段进行弥补,历史图片就是辅助理解和佐证教材文字的一种直观手段。通过历史图片的结合,学生将对教材文字的抽象性思维转移到对图片的形象思维中来,迅速地提升教材解读效益,使学生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部编九年级教材第1课《古代埃及》中介绍金字塔的名称时这样说:“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为‘金字塔。”是的,这种表达已经非常清晰了。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教学方式,即呈现一下金字塔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金字塔的形状,思考“这个建筑为什么叫金字塔”,那么,学生的思维是不是更加内化了呢?图文互证的效果由此可见。教材中类似的例子比较多,如在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中,介绍古希腊的建筑特点是“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介绍古罗马的建筑特点是“吸收了希腊特点,并有所创新”。对于这样的抽象表达我们也可以呈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典型建筑,让学生根据图片观察并归纳其特点,达成对图片的感性印象和对教材文字的理性表达相融合的思维。
二、对历史深层次意涵进行图文互证,掌握史实与结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材中部分文字或部分历史图片中蕴含的意涵不像表面显示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史料实证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形成适当的深度学习。如部编九上教材中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一课中有“缔结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图,我们可通过这个图片,辅助于关于仪式内容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君封臣制中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契约关系等特点,由此进一步深化认知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其本质不在于上下关系,而在于有没有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承担,有没有明确的契约预定,有没有土地封赐的纽带,这样就能对欧洲封建等级制度进行适当深度的学习,既不是浅显的表层识记,也不是毫无控制的专业深度学习。再如我们进行部编九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内容的学习时,教材中有一幅《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的想象图。利用这样一幅想象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机器的纺纱数量,与原先手工生产纺织一根线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通过对珍妮机适当的文字史料的补充说明,从1根到8根,从8根到80根,引导学生对机器生产效率与手工生产效率形成形象认知,认识这种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中的“革命性”之意涵,形成历史结论不是空口说白话,必须基于史证形成相关历史结论的认识,一旦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历史结论必须基于史实,进行归纳概括的方法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对历史碎片化内容进行图文互证,构建系统与整体的史实知识体系
部编历史教材从前到后基本是按照时序进行通史形式编排的,但由于每一单元的呈现是以专题形式进行整合的史实,因此并不是教材都是以时序的前后进行编排的,而是一种碎片化、零散化的存在。作为一线历史专业老师,要善于将这种碎片化、零散化的史实进行整合,利用图文互证的手段构建系统和整体性的史实认知体系,充分体现历史时空观念的学习历程。如法国大革命前启蒙运动的相关图片与攻占巴士底狱的历史图片,表面上看上去毫无相关,毫无联系,是单独的、孤立的史实存在,但我们结合教材文字表达对启蒙运动的史实附上简洁的文字史料说明,就会对攻占巴士底狱的来由形成一个史料佐证作用。为了考查学生对此两幅图片的认知,我们还可以设置“两幅图片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利用图文互证的意识和方法,形成相关史实链接,厘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构建完整和系统的史实认知体系。再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针和探寻新航路的相关历史图片,我们也可以配之以恰当的文字解释,利用图文互证的手段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对探寻新航路的历史价值之所在。总之,教材中表面上碎片化的史实,通过我们图文互证的加工,总能与相关史实建构一定的历史联系和脉络,形成系统化和整体性的史实认知。
圖文史料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和必备的资源,我们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出发,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促进学生不断形成史料实证素养。也许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学生不会出现明显的改变,但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图文互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一定会不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也会在潜移默化下不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