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琪
内容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让家更美好》中,学生感悟到了要珍惜亲情。然而,“让家更美好”仅仅只需要孩子们的努力吗?今日的中国早已走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提供多元化家庭教育新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早在很多年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从哪些方面开展以及有哪些具体的途径却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希望从家长对孩子自我认知、与同学、老师交往以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影响力说起,并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供陷入迷茫的家长们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 影响力 实现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想要实现《让家更美好》这一课的愿景,除了孩子外,家长也需要看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了继续强调家庭是教育第一阵地的地位,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重视家庭教育。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那当前的家庭教育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有一定的关联,新媒体对家庭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创造了多元、丰富的家庭教育新模式,[1]发展了家校互动、数字化教育平台,网络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但另一方面,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对话更多地转变为人与物的对话,大人小孩通通沦为了“手机控”,并且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家长往往也难以控制。
因此,在这样一些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下,我国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家庭教育存在滞后性[2]。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放养式”管理方面。现在的家长十之八九被信息束缚,来自工作和孩子学校的大量信息铺天盖地,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忙于工作、应酬和娱乐,这类家长会把生活的关注点放到房子、车子等物质追求上,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滞后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一到周末这两天,基本上就是一种无人监管的状态,这也就是老师们口中经常说到“5+2=0”现象。[3]
第二种极端则是家庭教育会有超负荷性。这类家长大多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的学习时常感到焦虑。孩子结束了五天的学校学习后,周末时间被大量的课外班给占领,孩子一旦玩樂家长就会莫名得生气,于是这些被剥夺休息时间的孩子常常将课外班视为洪水猛兽,非常抵触。而在这些家长心中,孩子的成绩就代表了一切,所有的玩乐都是不务正业。而在这样的一手包揽下,孩子的发展却总是跟原本的预期背道离驰。
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家庭教育究竟在哪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在孩子的自我认知、与人交往以及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引航员”的角色。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一)帮助孩子自我认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最初往往是通过父母的眼睛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已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4]。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通过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值小学或初中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压力剧增,若是总在孩子做错题目或是没有考好时说出:“你怎么这么笨,一点都不像我们,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那么,这些负面标签久而久之会让自己变得自卑、胆小,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当孩子犯错后学校老师对自己孩子批评的时候,家长若是不闻不问,那么孩子会更加肆无忌惮。若是家长在教育的时候把孩子说得一文不值,那么孩子会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二)助力孩子与人为善
时常在微博中看到这样的新闻,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了,家长由于“哀其不争,怒其不幸”于是要求孩子打回去,甚至自己亲自出马把那孩子修理一顿才畅快。然而这样的“以暴制暴”之后,是不是孩子以后在学校发生同学间的纠纷都要用武力解决呢?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跟同学间相处的时间比父母和老师要多得多,因此学会与同学相处是他们要学习的一门大学问。在学校期间孩子跟同学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很多情况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的情况,因为失误或玩笑过头,这种情况下孩子被打的父母通过正面引导可以教会孩子学会宽容别人,而欺负别人的那个孩子若是父母能及时让孩子真诚认错,而不是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那施暴的孩子也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明白与人为善的重要性。因此,教会孩子善待他人,孩子未来的道路上才会有更多帮助他的人。
(三)鞭策孩子成为社会脊梁
如今的不少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一方面与人的本性以及社会大环境有关,但另一方面与孩子的父母也脱不了关系。如今,如果班主任把孩子们放学后留下了出黑板报,有的家长也会不高兴,认为孩子还不如多留点时间去学习。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社会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我们的自然属性,我们本能地可以多为自己考虑,但“社会人”、“中国人”是我们的社会属性,这是你所在的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重要标志。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这一点,那么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还是很容易变成损人利己的废青和败类。当代的中国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成绩,而孩子能否成为“社会脊梁”?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地方。
那么,既然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如何才能让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出作用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途径。
三.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孩子的一切都交给老师,自己只需坐享其成即可。甚至还有奇葩家长说过:“老师,我家孩子就交给您了,他不听话你打他骂他都行,他在家不听我们的,辛苦老师了。”试问教师真的能对孩子读书期间的全部生活负责吗?哪怕是学习,家长就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了吗?面对这样的情况,众多的一线班主任也是有苦说不出,以至于他们对放假尤其是放长假又爱又恨。一方面假期能让自己充分休息,并为后面更好地工作储备精力,另一方面每次放假回来,孩子们前期的好习惯都化为了幻影,每次假期刚结束的几天让人非常头疼,部分学生迟到打瞌睡的现象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家长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责任,进行家校共同合作,这样才能为孩子在校内形成的好习惯得以延续。
(二)搭建与孩子的沟通平台
有位教育家曾說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由此可见,有效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及时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互动,不但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而且还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信号准确地传递给孩子,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如果每次亲子间出现冲突,家长都是以暴力的方式回避与孩子的平等对话,那么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向父母袒露心声了。因此,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应学会尊重孩子,在信任的基础上用平等的语言,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而不是家长自以为是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样往往可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重视家文化,继承创新儒家文化
家文化是指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事之道。而家文化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国与新加坡同属儒家文化圈,新加坡的一些做法可供我们参考[5]。新加坡积极利用传统儒家文化来抵御消极文化的腐蚀。在家庭教育方面,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儒家文化做出取舍,保留精华,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终培养目标,以此培养孩子崇高的仁爱观、孝悌观、正义观。
聚焦我国,我国现也处在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与当年的新加坡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需要有一个文化主心骨。一方面我国国家层面应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建设,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习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包含许多家庭教育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6]。
四.小结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家长的职业,就是教育子女。”正如科尔曼调查报告中所言,学生的智能和家庭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家庭因素除了家庭的经济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家长有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据调查显示,我国大概有80%左右的家长是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指导,使得家庭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本文从道德与法治学科《让家更美好》这一课受到启发,针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一政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问题、重要性以及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希望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叶立群,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父母与孩子沟通少,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J].家庭教育,2003,(12).
[3]徐凤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教师论坛,2008,(2).
[4]陈家林.浅论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青年时代,2016.
[5]李芳,邓韵.新加坡家庭价值观培育的经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3):110-113.
[6]耿有权.儒家教育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黄山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