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城市雕塑语言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

2020-04-20 11:09岳航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语境

摘    要:重点阐述当前当代城市雕塑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忽视了从城市整体性、文化性、审美性角度考虑,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点缀临时肆意添加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侧重从景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城市雕塑建设,依据城市整体环境规划来进行符合本土城市雕塑的设计思路,并提出广西本土景观雕塑在将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本土化;雕塑语言;语境

城市雕塑本身所具有的多重文化性是人们所无法忽视的。随着城市雕塑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雕塑中凸显人文关怀的内涵特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了所在城市的象征和名片。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城市雕塑艺术如何在具有艺术美的同时又兼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当代城市雕塑创作与广西民族性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城市雕塑的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性的景观;相反,它是特定地域文化、人文因素和地理环境的特殊存在。把广西民族的特有元素应用在现代城市雕塑创作中,不仅是单独的表现某种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广西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发现其具有的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和底蕴。蕴含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才会有强劲的生命力,生命力来源于雕塑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城市雕塑能更好的体现民族文化在环境中的实体表现。例如:广西南宁市的五象公园内的城市雕塑“欢乐五象”,原型是以广西本土神话故事“五象传说”为主题进行创作,采用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塑造出吉祥物灵动的形象以及合理的构图与周边环境协调,并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完美融合,将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有机和谐的统一起来。

二、雕塑创作与周围自然本土人文景观结合的必要性

人的生命依赖于各种场所,而场所的各种不同的意义释读也便成为生命的具体的体验方式[1]。这种应用不仅仅要求与城市文化、民族元素、历史背景、地理特征、生活习俗等相关联,还要求具备独特的审美属性以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铜鼓作为广西民族元素符号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有特别的装饰图案和生动的造型,还将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包涵其中。在现代雕塑景观中,把这种特有的地域性民族符号进行创作,并进行再造和表现,突出与周围自然环境、本土人文景观相结合。例如,依据广西民族特有的迎接节日的形象搭配着铜鼓造型来进行设计的广西河池市的铜鼓广场景观雕塑,雕塑主体采用了壮锦纹样和几何构成的形式来表现,顶部采用了铜鼓元素雕刻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装饰语言。形式与形式的对比,大环境与小环境所形成的关系等方面看待审美唤醒和激发[2]。在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承担的是大环境中的无形表现,更要有城市雕塑创作的小环境的体现。如此可见,在城市雕塑创作中要符合本土文化符号和审美眼光,立足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挖掘,为城市雕塑与周围自然環境以及本土人文景观结合提供更好的表现。

三、地域文化在雕塑的创作形式、题材上的运用和融合

艺术的作用方式也由过去的神圣感、殿堂感和经典式的方式变为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众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向交流的关系[3]。在此也能看出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要更加考虑地域文化在创作形式、题材上的运用和融合,才能更加的去强调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强调艺术的现实关怀。广西作为东盟总部有着特殊的东盟元素,在东南亚文化辐射下和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下所产生出的特有的城市雕塑形式。例如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景观雕塑,城市雕塑群中的一幅“南宁市荣誉墙”通过独特的抽象手法表现形式,把树的形式进行重构和排列来展现出雨林景象,从而凸显出在此方面南宁市作为绿城的城市名片。树中悬挂上南宁市在全国以及国际上获得的各种重大人居环境奖项,使得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融入一体。在论述城市雕塑的意义与核心价值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人们所带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环境,是持续激发这种情感的重要象征符号。

四、城市雕塑中的公共属性、自身美学、社会因素的必然联系

城市雕塑创作者有必要深入理解城市环境空间和城市性格,但并不意味着他要丢掉自己的东西,简单地迎合外在[4]。这就是雕塑自身美学的一种探索,把公共属性和社会因素融合到一起。城市雕塑创作的创作者也是生活的参与者,不能游离在生活之外,共同交流和沟通关于社会生活的感受以及当地文化。这样能构成所谓的“公共性”通过雕塑本体的内容来把周围的环境联系到一起进行彼此的不断的对话和互动,使得与公众进行交往和互动产生了契机。例如:广西南宁市的一组关于南宁本地的饮食传统的景观雕塑坐落于邕江精品示范段内,这组雕塑中展现的是身着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古代服装的南宁百姓的日常生活面貌。地道的南宁本土美食元素也运用在了这组雕塑中,通过略带夸张的人物动作和表现手法来展现了栩栩如生的市井生活。这些景观雕塑中的人物本身就有自己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并且在符合地域文化中的环境中展现,承载着历史长河中世代生活在南宁人的回忆,使人感同身受,获得极大的共鸣。由此可以看出,切合周边环境和文化,使得城市雕塑变成了多元,呈现出更丰富的概念。

五、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民族元素和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中探讨如何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为的就是更好的在现代环境下如何用更好的手段去继续发展、继续传承。在深入的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符号并运用到地域性的创作中,对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广西地域性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城市雕塑的创作中去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去更好的结合和体会来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版。

[2]张在元,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

[4钱绍武、曾成钢等,城市雕塑需融入城市空间[J」,环境导报,2003年第12期;31-32页

作者简介:岳航(1996.1—),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雕塑。

科研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科研项目“城市雕塑语言的本土化研究— 以广西南宁城市雕塑为例”(YB20151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本土化语境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