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昱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的重要衡量方式。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认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实际发生的场所多在课外。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仍然以参加分科课程学习为主,综合实践时间较少,即使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文章简单梳理了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现实困境,挖掘出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有偏差、对实践活动的策划不足、为中小学生服务的意识不强等原因,并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群团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提升校内外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知识及教育技能,提升服务意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策划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及认知规律的课外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的重要衡量方式。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學生必修课程,可见校内教育已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学生认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性活动,实际发生的场所多在课外,开展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依靠校内教育系统的力量,更有赖于数量庞大的校外教育机构。然而校外教育机构考虑经济效益,往往重课程、轻活动,重知识、轻实践,重分科、少综合。在中小学生减负减压的呼声中,校外教育机构如何借此机会,以《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以课程研发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策划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实现校外教育的转型升级,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现实困境
纵观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现状,可以发现学生活动时间不足,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过于简单。从笔者单位长沙市青少年宫近三年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来看,在周末参与活动的学生中,80%以上为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在寒暑假参与活动的学生中,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参与率才有所提升,甚至也有个别初中生参加。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安排了培优课程或特长班,很少有时间参与实践活动。从活动形式和内容方面看,符合学校要求的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能够在学校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表上盖章的活动较多,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表现出明显的应试化。
二、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困境原因初探
1.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偏差
在教育也要讲效率的全民焦虑下,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由此对综合实践活动也表现出过高的希望,希望学生能够马上学到看得见的知识,希望权威专业人员组织指导。这种狭隘的认识不仅严重依赖组织人员,更对组织人员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种对学校教师的变相依赖,极大地限制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综合实践活动寄希望于学校老师全权负责,不仅不切实际,也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这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下,尤其家庭内的体育类或家务类的实践活动更加容易被忽视,较少被纳入到综合实践中来。
2.为中小学生服务的意识不强
为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不少校外教育机构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时盯住学校的实践表格依样画葫芦,或者依旧瞄准考试中的加分部分,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任务量,更有应试化倾向,是一种对校内教育的延伸,而不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文化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场馆更多的也是为青少年提供课外艺术、科技培训为主,活动开展较少。即便这些单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考虑到家长让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尽量迎合学校需求,与学生兴趣及学习能力未必相符,难以激发学生本人的参与兴趣,不能表现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3.对实施实践活动的策划不足
在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巨大。正是火热的需求催生的买方市场,让校外教育机构往往注重经济效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复制成功经验。这样复制的课外实践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了家长应试化的需求,但形式单一,内容雷同,对学生而言反而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并非学有所获。这种脱节,一方面体现在活动策划的前期准备不足,不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课内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实现活动与课程、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专业老师的专业有余而策划能力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相结合,策划实施学生喜欢、家长欢迎的活动。
三、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策划路径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需要广大校外教育机构以课程研发思路策划在前,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群团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提升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及教育技能,提升服务意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策划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及认知规律的校外实践活动。
1.界定课程内容,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这样即使在家庭中,也随处可以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并不限定是室内还是户外,也并不一定要有教育者来分解成知识。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儿童在家庭中成长,家庭生活就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情境之一,家长要充分支持儿童在家庭中的各项活动,其中就包括在家庭中可以实施的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活动。儿童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我们要摒弃一定要老师教,一定要在课堂学的观念,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中自主地活动,把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家长对学生实践的引导,最好就是跟随孩子的脚步,以家长的经验,帮孩子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梳理生活中的各种知识,练习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在了解孩子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即使家长个人知识能力有限,只要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的自由探索,就是帮助孩子开展实践的最好方式。
2.明确课程管理,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统筹
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教育部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组织可以联合起来,在更大范围统筹课外实践活动的管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知识水平的提升、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善,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指导。教育管理部门还可以联合群团组织,加强这部分组织下属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提升,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为中小学生服务。同时,社区作为管理家庭的一个突破口,校外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嘗试利用社区来组织生源,校内、校外专业教育机构负责研发课程,社会场馆、文化旅游景点提供实践场地的三位一体的策划模式开展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3.凸显教育服务,提升课外活动策划的质量
校外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义务教育的一种补充,本质上应该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家长与学生可以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选择不同的活动提升自己的特色。因此,校外教育机构要紧紧围绕突出自身特色,紧贴现实生活,服务于中小学生。
突出自身特色,需要各校外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综合为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将自己的特色资源、特殊的教育教学经验融入活动中,打造特色活动。
紧贴现实生活,意味着活动要与时俱进。以劳动实践为例,要策划符合时代发展的劳动方式,思考新时代的劳动意义,用新时代的技术来组织学生了解及实践各行各业的劳动,而不是形式化、模式化地开展体力劳动。
服务于中小学生,归根到底还是要以青少年成长规律为基础,学习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认识到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水平的学生要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促进提升感受力,体验现实情境为主,反思总结为辅的活动,如观察总结类的探究活动,角色互换的职业体验活动,模仿学习的制作的活动;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开展以思考探究为主,现实检验并重的活动,如调查研究、设计发明、职业规划等。
四、结语
社会是个大课堂,人生是个大课题。策划高质量的课外实践活动也需要从小处着眼,做深做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只有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的认知调整,通过教育工作者更有服务意识和研发意识地策划更好的活动,才能真正助力中小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旭.提高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5):78-80.
[2]张福臣.探析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多样性[J].内蒙古教育,2016(20):79.
[3]王正富.浅谈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16.
[4]陈传锋,万霞,潘丽琴.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研究概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7(12):44-49.
[5]袁原.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5(08):86.
[6]陈传锋,李成齐.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社会性学习状况堪忧——基于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活动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5(08):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