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自从宋代文与可提出“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后,人们常把它借用到写作中来强调构思、打腹稿的重要性。到了清代,郑板桥还把它作为绘画和写作的“定则”,并提出了“胸无成竹”的主张。这“胸无成竹”的主张是什么意思呢?它与“胸有成竹”的要求是否矛盾?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认为,绘画和写作一样,下笔之前必须有明确的设想和意图。有了“意”,才能用“笔”去表现。这就叫“胸有成竹”。这是绘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是“定则”。可是,郑板桥还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在绘画和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在一刹那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情趣,这是造化的机遇。因此,他把这称为“化机”,是和“定则”同样重要而又更高一级的东西。这就是鄭板桥所说的“胸无成竹”的含义。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文章练得多了,头脑中渐渐就形成了“框子”,写来写去老是那么一个味儿。这既说明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又说明这种能力亟待提高,需要突破旧格局,写出新意来。如何才能提高呢?那就要对写作的对象与内容做更细致的观察,更深刻的思考,努力发现我们平时忽略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产生新奇的联想、独特的技法和活脱的语言。当我们对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因为产生了新颖的感觉而感到生疏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成熟。郑板桥在一首诗中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看来,“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并非矛盾的要求,二者不可缺少地统一于一个创作过程。前者强调了构思,后者强调了发挥,共同基于对写作对象与内容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同学们如果能把这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写作上一定能有明显的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