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碗月亮

2020-04-20 11:01顾晓蕊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稀粥金枝矮墙

顾晓蕊

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在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闲扯着田间的活计。

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個人看月亮。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一缕缕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一只鸟惊飞在月色中。

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母亲又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两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头,旋即兴奋地说:“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碗里有个月亮。”父亲又说。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皮的鸡蛋。”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抿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笑着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随着父亲转业,我们家搬进了城里。我是在多年以后,才懂得父亲的用意之深——心有明月自澄净。只是我至今未曾问过,坚守海岛的那些艰苦又寂寥的夜晚,他是否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思潮起伏。

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作家谈】

《半碗月亮》以月亮为主线,讲述了一段酸楚又美好的往事。写文章之前,我先在头脑中构思,从文章布局、写作技法等方面反复酝酿。文章开头讲我去参观画展;中间部分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一段童年经历,从对军人父亲的“怨恼”到最后的“懂得”,读者不难在其中体会到我微妙的心理变化;结尾照应题目,首尾圆合,引人回味。

【读美文·谈感悟】

子涵:这篇文章写得太美了!从古至今,月亮被人寄托了太多情感,而作者从半碗月亮中悟出了一份空明与清澈,它蕴含着一份深沉的父爱,也承载着一段难忘的时光。

莹欣:值得一提的是,碗中不见得有月,但作者一家却从那大半碗稀粥中“看”到了月,并利用这半碗月亮串联成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线,这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别具美感。

老师:没错,通过品读本文,大家可以收获到一点写作要领:精选意象。写作时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作品主题的意象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韵味无穷,引人回味。

猜你喜欢
稀粥金枝矮墙
白蝴蝶(外一首)
母语的牵引与表现的奇效——论魏金枝小说的方言运用
农家牡丹
各有其土 (外一首)
矮墙迷宫
浮 萍
论《伤寒论》桂枝汤将息法中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