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的思考

2020-04-20 10:43陈祥庆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学习能力古诗文

【摘要】本文基于部编教材中古诗文篇幅增多的背景,提出由“读”到“吟”、由“疑”变“明”、由“单”思“多”、以“学”致“用”的教学建议,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文 学习能力 思考 部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124-02

古诗文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2017年9月,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古诗文篇幅的增多。这一变化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加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预示着语文学习要会回归本源,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目前,部编教材的出现意味着语文教学难度变大,而古诗文要想跟上时代要求,教学难度更大。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而言,可能面临难懂、难背、难考的困境。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是当下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对此,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从“读”到“吟”

读是古诗学习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千百年来古诗学习的重要抓手。读既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目的。古诗作为汉语言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体,合辙押韵,旋律优美,读只是它最浅显的呈现方式,让孩子最有成就感、愉悦感的是“吟”。“吟”是读古诗的高境界,是一种高层次的呈现,其特征是节奏分明,抑扬顿挫。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读”顺利上升为“吟”呢?首先要扫除学生朗读古诗的障碍。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但为了押韵诗人往往会用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因此,读出诗韵的前提是读准每一个字音。比如,《观书有感》一诗中就有“鉴、徘徊”这样的生字和“为”这个多音字,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当然,也要强调一些古音的阅读,因为没有古音就难以感受韵律之美,更难以体悟诗人写诗的心境。

其次是把握好古诗的节奏。无论是五言句还是七言句,都是有节奏的。诗句中一般都是以两字为一顿,语言学上称它为音步。五、七言最末一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节奏。这樣,五、七言诗每句就有两、三个双音步、一个单音步。如《观书有感》是一首七言绝句,它通常的停顿是上四下三。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为古诗画上节奏,再引导学生根据节奏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古诗的画面有了初步的感觉,感受到古诗的节奏和音韵美。经过反复吟诵,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声情相随,声情相生,逐渐有古人吟诗之味。

二、由“疑”变“明”

学生对古诗学习有畏难情绪主要是因为难以理解古诗,对诗意有疑问,对意境有疑惑。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用问题引路,用方法点拨,可以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享受。

(一)紧扣诗眼,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通常采用“换”“调”“连”“补”的方法。“换”即置换古今意义不同的字词;“调”即尝试调整诗句词语的先后顺序帮助理解;“连”即将诗句中已解释的词语按现代汉语语法译成通顺、连贯的语句;“补”即补充、增添在诗中留白或省略的成分。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古诗,选择合适的方法辅助学生理解。比如,《观书有感》一诗蕴意深远,富有哲理,对于这样的古诗,应该引导学生紧扣诗中字眼“清”“调”“连”理解诗意。

这样对古诗意思的解疑,追求一个适度,即适合儿童能理解的程度,就不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学生理解古诗有困难时,教师要因文而异,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如理解关键字词,利用选择、猜测等形式理解诗意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无疑设疑,体味诗境

古诗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所创作的诗都体现一种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诗的意境,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如《观书有感》在课后提出问题:《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诗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指导学生品读诗文,感受诗人借物喻的“理”。学生通过串联、想象,悟出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比喻人的心智,源源不断的活水比喻读书获取的新知识。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更加聪明。寓情于景,喻之以理,正是这首诗意境的精妙所在。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享受诗的意境中放飞自我,让学生感受“水”的不一样的特性:抽刀断水水更流——(愁绪),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君不见黄河天上来——(高度)。

三、由“单”思“多”

群文阅读是促学生广泛阅读、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语言文字呢?较佳的方法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笔者认为,群文阅读同样可以延伸出群诗阅读,其实质是由“单首”到“多首”阅读。而群诗阅读以其诗词篇幅短小、凝练,跳跃见长,凸显教学价值,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诚然,以“一”带“多”是很好的方法,但要因文而异,可以同题材链接阅读,也以可同作者链接阅读,还可以同文化主题链接阅读。例如,《观书有感》和前篇都是跟读书有关的,采用“一首”带“多首”的教学策略,不仅考虑了其读书主题,还带出诗人创作的系列篇章,这不只是知识的叠加,而是对诗人创作这类古诗意图的深度剖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探究欲望。

四、以“学”致“用”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后,心中便有诗趣。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聊以学生对诗的情趣。比如,学完了《观书有感》一诗,教师就可以设计写诗的主题活动。朱熹由水想到读书,其实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蕴含着读书的道理,都指导着我们读书学习。教师还可以抛砖引玉,从竹子身上悟出的道理,仿照朱熹把它写成了读书的诗句:问竹哪得高如许?为有拔节生长时。为了体现体裁的多样性,教师还可以把这两句诗改成现代诗:竹子呀,你为什么生长得那么高?是因为不断积蓄力量,拔节生长呀!读书呢,想要攀登知识的高峰,就要不断积累知识,努力成长呀!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说起了自己得到的启示:“问松哪得绿如许?为有傲雪生长时。”“问梅哪得香如许?为有凌寒开放时。”……这些精彩的对话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哲理诗,又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受。这是古诗教学的一种超越,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生活中,学生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思想与境遇也会产生共鸣。如在中秋节时,想到自己的父母因生活在外打拼不能回家时,自然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然,学生把诗句运用到作文中的话,会令表达增添不少文彩,如看到小孩在父母农忙时添乱,学生可能会写“最喜小儿无赖”。在旅游时,如看到诸多古寺庙时,就会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

南怀瑾先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古诗文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之根、精神之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让部编教材中的古诗文发挥作用,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文教学,在今后一个阶段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它必将成为教师研究、关注的重点。

作者简介:陈祥庆(1971— ),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淮安市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学习能力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