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探讨

2020-04-20 10:43王第瑞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农村地区

王第瑞

【摘要】本文对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普遍存在的三种心理健康问题,并根据这些健康问题提出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辅导策略:开展感恩教育,鼓舞学生士气;进行耐心辅导,加强思想交流;与课堂教学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环境,为学生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村地区 弱势群体子女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20)01A-0021-02

农村地区存在着一批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弱势群体的子女。弱势群体本身就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也更加容易出现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其心理健康必然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心理辅导,让这些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成长,避免其因心理问题的加重而步入歧途。

一、对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界定

(一)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是在社会经济利益和权力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科学、不和谐的背景下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弱势群体指的是在整个社会当中处于底层的弱者,这部分弱者需要社会中其他人群给予特殊的关爱,与一般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社会与经济层次的差别。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自身通常存在某些方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会导致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具有与其他人同等的机会,这就导致他们在社会上经常处于劣势地位。

(二)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界定

从现阶段的划分情况来看,弱势群体子女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贫困人口的子女,没有工作的家庭或者是低保、残疾人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都可以被划分到这一类当中;第二,文化程度低下的人群的子女;第三,长期患有疾病的人群的子女;第四,特殊人群的子女,如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单亲家庭、存在犯罪人的家庭的子女都可以被划分到这一类;第五,部分临时遭遇重大灾祸的家庭的子女;第六,留守儿童。如果符合上述六种情况,都可以被界定为弱势群体子女。

二、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自卑感和自尊心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子女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是比较大的,对他们来说,同年龄段其他人群的生活环境要远远优越于自己,即使不存在他人对自己的歧视情况,他们也仍然会出现自卑感,导致个人的生活态度比较消极,一旦受到歧视,这种自卑感会发展到更深的层次,使得内心过于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二)孤独感和焦虑感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子女在性格方面通常更为内向,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他们不擅长与其他人进行人际交流,有些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性格甚至已经达到了孤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负担,所滋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也会更为强烈,这些不良情绪甚至会对他们的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三)不安全感

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这种身份会对自己的子女产生很大的影响,农村弱势群体子女长期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是成长过程中直接缺失父母的陪伴与关爱,令其产生自己也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错觉,与优势群体之间的各种差距也会导致他们自卑、焦虑、不满,负面情绪长期无法排解将会导致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子女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三、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策略

(一)开展感恩教育,鼓舞学生士气

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不单单体现在经济上,其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也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他们的子女可能会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而产生焦虑感,加上缺少应有的关怀,会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并因此而出现愤怒和自闭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来自外部的力量对他们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他们就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患上心理疾病。对此,教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宏观上,让他们了解国家所推出的对他们免除学杂费、发放生活补助和营养餐的政策,让他们意识到国家在时时刻刻给予他们这个群体关爱。教师还要通过讲解历史文化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牺牲了自己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微观上,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在经历过自己的生活之后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他们会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通过劳动或者是打工等方式获取更多的报酬,让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跟其他人同等的教育。教师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些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给予过他们关心和爱护,都值得得到他们的感谢。在懂得感恩之后,他们可以从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与勇气。

(二)进行耐心辅导,加强思想交流

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对自己子女的约束力不足,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甚至无法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管理,长此以往,子女可能会出现顶撞教师、不按照要求完成课后学习任务甚至是旷课逃学等情况,这种问题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大多数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会选择与学生进行谈话,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所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进行谈话之后仍然有许多学生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这也反映出他们没有对教师打开自己的心门,许多学生甚至无法对教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最直接快捷,但在某些情况下收获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不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如通过小纸条、评语、日记或者通信软件等进行交流。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将自己心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向教师倾诉,使教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方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与课堂教学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就是课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课堂上营造健康轻松、民主平等的氛围,发现学生的亮点进行鼓励引导,既能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对其心理健康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从而给予他们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对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接受度更高,所以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态的过程中,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用童心来领会他们的所思所想,而非将自己限制在成年人的思想空间内。教师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的同时,要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交流,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听学生诉说心中的烦恼,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为他们建立起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异常的表现,对出现的早期心理问题及时加以引导,避免情况恶化,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创设良好环境,为学生保驾护航

为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建设更整洁、文明、校风优良的校园环境。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校園内部发起三项建设,分别是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四风”建设。首先,要对校园内的环境进行改造与建设,做好校内的清洁工作与绿化工作,建设整洁美丽的校园,绿化面积加大之后,学生在校园内自由活动时心情也会变好,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其次,在校园内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让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子女从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对课堂以外的某些技艺产生兴趣,陶冶自己的情操。最后,在校园内部开展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四风”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风貌,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外界对学校的评价。校风校貌所发生的良好改变会对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弱势群体在社会各层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子女也因此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因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家庭的差距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自尊心因此受到打击,又正是因为这种自卑感,其与他人之间进行人际交流的频率大大降低,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感,而这两种感觉越明显,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越弱,导致其心理问题恶化,产生对社会的怨愤情绪和不安全感。由此看来,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且这项工作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才能看出效果。针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对他们开展感恩教育,让他们找寻生活中的温暖,燃起对自己未来的希望,使他们产生奋斗的勇气,还要在课堂内外进行耐心的辅导,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疏导学生内心的苦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诱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心态。学校也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寇利海.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偏差矫正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8(21)

[2]苏鹏举.例析西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

[3]江豪.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7(10)

注:本文系玉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9C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第瑞(1972— ),女,广西玉林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农村地区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