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鑫
(瓦房店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辽宁大连 116300)
脊髓损伤为脊柱骨折与脱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支配功能丧失,导致括约肌与膀胱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尿路感染、尿潴留等,肾功能也因此受到损伤,甚至引发肾脏功能衰竭,不仅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还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导尿管排尿方式,然而长期治疗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非常高。 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可以较好推动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并防止发生尿路感染[1]。 该文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月该院收治的60 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60 例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纳入标准:患者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腰骶段骨折且伴随骨髓损伤,有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等疾病者;其他疾病无法参与康复训练者,如骨折、严重感染等;重度意识、精神障碍者。 观察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1~58 岁,平均(39.5±3.3)岁。 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5~55岁,平均(40.2±3.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留置导尿管并定时替换,清洁尿道口,7 d 内开放引流;采用常规营养膀胱神经的治疗,要求患者多喝水,防止发生感染。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组建健康管理小组:设立健康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分别由康复医学科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以及心理咨询师组成,拟定科学合理的早期康复计划。(2)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小组中的医生需要向患者与家属介绍脊髓损伤有关知识,告知注意事宜,细心解答患者疑问,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 多与患者交流,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让成功治愈患者分享自身经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推动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嘱咐患者要卧床休息,采取措施预防常见疾病,如感冒等。 (3)早期康复训练:①膀胱康复训练:在开展间歇导尿前30 min,医生要指导患者进行手法膀胱功能锻炼,采用方法为耻骨上区轻扣法,用于上运动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 在逼尿肌对牵拉反射反应下,经骶髓排尿中枢引起逼尿肌收缩。使用手指于耻骨联合上进行有节奏的拍打,7~8 次,停3 s,然后反复2~3 min。还可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对患者大腿内侧、阴茎、会阴部形成刺激,寻找到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从而建立反射性膀胱。②膀胱康复训练1 周后,开展1~2 周的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强化训练,适当延长夹管时间,并增大对膀胱的按摩和按压力度,每次导尿量控制在300~500 mL, 嘱咐患者有意识地进行排尿动作练习。 ③膀胱功能强化训练3 周后,患者可感觉到膀胱充盈,尝试拔除尿管,嘱咐患者配合进行排尿动作。④尿管拔除后继续进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4)指导患者控制饮水量: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每天饮水量应控制在2 L 左右。(5)开展间歇导尿:依据脊髓损伤患者的残余尿量作为参考,拟定导尿方案。 首先训练患者自主排尿,监测膀胱容量与残余尿量。 对于自主排尿障碍患者,实施间歇导尿,间隔4~6 h 实施1 次导尿,在残余尿量不到80 mL、膀胱容量达到450 mL后,就停止导尿。(6)导尿管管理:留置导尿管,防止出现无张力引发牵引的现象,定期清洗、消毒导尿管。每周康复训练6 次,2 周为1 个疗程,共训练2 个疗程。
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情况,包括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留置尿管时长。 对比两组发生尿路感染情况。
评估两组疗效:显效:症状全部消退,膀胱容量超过400 mL,残余尿量低于50 mL,无不良事件;有效:症状缓解,出现轻微并发症,膀胱容量在300~400 mL,残余尿量在50~60 mL;无效:症状没有减轻,出现不良事件, 膀胱容量在250~300 mL, 残余尿量超过60 mL。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运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n(%)]
治疗后,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留置尿管时长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膀胱功能情况(±s)
表2 两组膀胱功能情况(±s)
分组 膀胱容量(mL)残余尿量(mL)留置尿管时长(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421.18±30.49 313.78±29.15 13.946 0.000 39.45±1.63 79.55±3.24 60.558 0.000 39.57±2.38 84.71±4.55 48.150 0.000
观察组有2 例发生尿路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有9 例发生尿路感染,感染发生率为30.00%(9/30)。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脊柱骨折与脱位疾病中,极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脊髓损伤(SCI)。患者发生脊髓损伤后,会慢慢丧失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从而出现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肌肉萎缩等症状。 而当患者脊髓受损位置为腰骶段时,就有可能出现膀胱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3-4]。 此时,膀胱排尿反射丧失,膀胱内的尿液无法排出而发生尿潴留。膀胱功能障碍通常发生在脊髓损伤2 周后,因此,早期进行适当的膀胱功能训练,可避免膀胱壁肌纤维挛缩,消除或缓解膀胱功能障碍[5],促进患者膀胱尽快恢复功能,压缩留置导管时长,降低发生尿路感染几率。
早期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型康复手段,临床研究发现,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其中枢神经系统已基本失去控制排尿的能力,然而,患者排尿时产生的反射弧基本上是完整的,因此通过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逼尿肌功能,而实施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可以加快恢复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减少血尿、尿道变窄、膀胱容量下降、泌尿感染等的发生几率[6-7]。
该研究对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训练。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留置尿管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可知,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排尿障碍,扩大患者的膀胱容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长,并降低尿潴留的发生几率。这是因为,在开展心理疏导、介绍成功病例、实施排尿干预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膀胱功能训练, 能够尽早排出尿液,确保定期排空膀胱,以及向膀胱供应足够血液,推动脊髓中枢系统联系大脑,重新构建反射性膀胱,形成规律性自主排尿,进而转变膀胱功能,降低留置尿管时长,减少尿路感染风险。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可以扩大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 该研究结果与黄冰等[8]的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加快康复进程,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