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
摘要:我针对中职音乐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以《走进民歌》为例,浅谈我是如何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从而让学生爱上民歌、爱上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职音乐;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民族民间音乐;弘扬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081
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我一直深信我国的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民歌,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歌。我国的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有悠久的历史,是民族艺术遗产的瑰宝。几千年来民歌一直表达着人民的思想和愿望,忧愁和欢乐,在民歌中也一直闪烁着人民智慧的光芒。但是现在的中职学生一般都热衷于演唱流行歌曲和崇拜偶像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地说出现如今最流行的歌曲歌名及歌星,却对音乐课上教师反复教唱的歌曲和竭尽所能讲解的音乐知识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
从这些现象反思我们中职音乐课,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音乐课,语言解说的多,音乐表现、挖掘情感的少;音乐课,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少;音乐课,教师做够做足“教”字功夫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少;音乐课,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学生朋友的少。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大大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是与音乐教育相悖的。我们在构思一堂课,从开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经常考虑的是我该怎么做、怎样教,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唯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我们只想课堂40分钟该怎么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复杂多样的,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没有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气氛,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调节学生的情绪,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的情感。针对学生音乐基础较弱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今后我准备从四个方面入手。1.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教学内容做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2.在乐理知识的教学上,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我个人感觉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坚持下来,学生的进步应该还是比较快的。3.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这样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应该会有明显的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应该是比较明显的。4.适当补充一些相对经典的流行歌曲,帮助学生掌握对歌曲乃至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下面,我就想以《走进民歌》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中职学生基本上没有音乐基础,我在重组教学内容时,选择了耳熟能详,学生听赏后就会唱的民歌,让学生能真正意义上走进民歌。
首先,我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老师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邀请同学和我一起演唱,同学们放声高歌,载歌载舞,仿佛沉浸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相亲相爱、欢声笑语的气氛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我引导学生,我们要热爱伟大的祖国,就要热爱五千年中华文化,那就先从欣赏各个民族的民歌做起,就此引出课题《走进民歌》。
然后,我在讲授新知环节中,先播放歌曲《赞歌》,引导学生分析出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主要是通过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来歌唱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是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同时也通过简单介绍歌曲中的主奏乐器——马头琴,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蒙古族民歌独特的魅力;我再播放歌曲《达坂城的姑娘》,先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的特点是节奏欢快、旋律明朗和热情奔放。学生通过歌曲特点总结出这首歌曲是维吾尔族民歌,我再总结维吾尔族民歌节奏感很强,具有舞曲特点,快时热烈欢腾,慢时深情婉转。然后继续播放新疆舞片段,和学生一起感受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
接着,我在达标检测环节中,先后播放四个旋律片段《阿拉木汗》《鸿雁》《卓玛》《阿里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得出结论,《阿拉木汗》是维吾尔族民歌、《鸿雁》是蒙古族民歌、《卓玛》是藏族民歌、《阿里郎》是朝鲜族民歌,我引導学生总结出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悠长,朝鲜族民歌的特点是旋律优美、自然流畅、热烈欢快。我觉得小组合作形式新颖有趣,具有创新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我给学生播放了壮族民歌《多谢了》,让学生体会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亲人”的优美意境,我还给学生播放了彝族民歌《赶圩归来阿哩哩》,让学生感受了“姑娘十八一枝花,欢声笑语羡煞人”的愉悦心情。
最后,我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播放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新民乐《茉莉花》,我告诉学生,民歌现在也与时俱进,也向多元化发展,它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加入了很多新鲜元素,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这首歌曲便是时尚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
民歌离不开本土特色,同时也离不开创新,民歌发展的重任,不仅仅在音乐家身上,也在我们每一位同学身上,所以我们要听民歌,唱民歌,还要爱民歌!爱上民歌,从走进民歌做起!弘扬传统文化,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作为一名中职的音乐教师,我有决心也有信心让我的音乐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行动起来,我也会加倍努力成为学生学习音乐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信息技术学校0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