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2022-07-05 23:45杨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姜夔

摘 要: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依托于汉字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不同朝代的书法艺术家都会将自身的书法审美、技法等加以探索与记录,姜夔便是南宋书法家的代表人物。姜夔影响力最大的书论是《续书谱》,此书论既是姜夔书法作品中价值最高的一部,同时也是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书论之一。在这部书论中,姜夔融入了个人书法经验和技法,体现了其书法思想观念及独特艺术特色。因此,对姜夔的《续书谱》展开研究,探讨姜夔的书法创作时代文化背景、书法思想观及其审美观念。

关键词:姜夔;书法思想;审美观念;《续书谱》

姜夔不仅是南宋诗人、词人,同时在书法、音乐等方面也有着极高造诣,被称为宋朝小楷第一人,是我国历史上的词坛领袖之一,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姜夔将书法技法、思想、学说等通通糅合进《续书谱》中,该书论影响着南宋之后的中国书法艺术,并且姜夔十分擅长总结与发明,在书法艺术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除《续书谱》之外,《绛帖平》《跋王献之保母帖》等都是姜夔的书法佳作,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一、姜夔的书法创作时代文化背景

(一)姜夔生平

姜夔出生在一个破落官宦家庭,父亲名为姜噩,在汉阳任知县时病亡。从小姜夔和父亲一同生活,父亲病亡时姜夔年仅十四岁,由于年龄尚小,失去经济来源的姜夔一直跟随姐姐生活到成年。姜夔一共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最后一次科举失败后,姜夔便前往扬州、湖南等多地流寓,后来与萧德藻相识,并成为忘年之交。庆元二年(1196年),姜夔从湖州前往杭州生活,并依傍于知己张鉴,姜夔用“十年相处,情甚骨肉”来形容他和张鉴两人的友谊[1]。嘉泰四年(1204年),杭州发生大规模火灾,姜夔所居住的房屋也被烧毁,包括家中所有的纸质书籍。这场火灾使姜夔的生活雪上加霜,进入花甲之年的姜夔为了生计再次游历于扬州多地。嘉定十四年(1221年),姜夔于杭州逝世,终年六十七岁。姜夔是少见的艺术全才,他精通书法、诗词、音乐等多种文艺技法,各类作品中包含抒情、写景、郊游等多种题材,在创作书法、诗词等作品时会融入个人游历江湖的所见所闻及所想。

(二)文化环境趋于雅化

公元1127年,北宋首都沦陷后,北宋灭亡,后将都城迁至杭州,由于大多数地区都已沦陷,南宋政权建立后通过妥协换来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此环境下,南宋文化环境逐渐朝着高雅方向发展,这给书法创作提供了一定保障。在该时期,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姜夔便是其中之一,再加上当地民风、传统及经济的驱使,杭州等地的文化环境趋于雅化。南宋时期,文人的文化追求已经有了一定提升,许多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大部分灵感都源于当时的物质基础,比如,陆游的诗歌作品中有多达上百首与茶相关的诗词。同时,造纸、活字印刷等技术的支持,为南宋时期纸质书籍的印刷、发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姜夔在这种环境下生长,深受社会环境的感染,在书法、词曲、音乐等诸多方面都深得造诣,其文化观念也在南宋雅文化背景下得到熏陶与建立。当时,姜夔的文学才能已经得到社会认可,从整体来看,南宋时的主流文化为雅文化。

(三)“尚意”书学环境

自唐朝后,“书统”观念便遭到阻断。宋朝对“书统”观念的传承发生较大变化,在这样一种残酷的环境下,宋代人对魏晋古法极其珍惜。在连续几年的动乱之中,大多数先贤遗迹被破坏,只有少数得以保留,但最终也上交给皇室,这给宋朝书法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欧阳修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人物,与蔡襄一起对先贤遗迹展开了修复工作,这才给宋朝书法艺术发展带来转机。苏东坡是欧阳修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在接受欧阳修教育时深受其艺术思想、道德观影响,在文学方面提倡“乐”“意”,对于传统文学法则持以反抗态度。苏东坡认为法则规矩是“死”的,但“意”是“活”的,他以文学作品抒发意趣,构建独特意境,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表达。唐朝书法更注重技法,而宋朝书法则相对更注重“意”的传达。这就好比绘画艺术从原本的写实变为写意,既为我国书法艺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原本固定、单一的书法思想[2]。这种书学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姜夔,姜夔在“尚意”书学环境中学习和创作,力求突破唐朝的书法创作思想,开辟出“尚意”新路径。

二、姜夔的书法思想观

(一)雅化意趣观

由于受宋朝文化环境与书学环境的影响,宋代人的文学思想逐渐趋于雅化与“尚意”。诗人冯班表示“唐人尽法,宋人多用新意”,这便可以体现唐朝与宋朝的书法创作差异。作为南宋书法大家的姜夔同样具备该思想。姜夔将“雅”视为书法创作的最终归宿,将“中正”视为创作诉求。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到“心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等,大致含义是指书法家的思想、意趣会影响创作。在南宋时期,除姜夔以外,其他书法家也会在书法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意趣,更关注自我情感是否与书法作品相融合。除书法创作外,姜夔在提及书法鉴赏、评价时认为,在对书法作品进行鉴赏时不应只停留在点画、笔墨方面,还要想象书法家创作时的心境。可将这一说法转化为视觉美,意味着在鉴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应将视觉与大脑相结合展开想象,领悟作品真谛,了解书法家的创作心理及情感体现。

(二)美学观

姜夔在创作《续书谱》时主张的是法度、古制精神,提倡自然、雅正等创作精神,该书法思想正好出现于宋朝书法写意风气低迷时期,此时复古书法风格兴起。唐朝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书法发展问题,《续书谱》在此基础上对书法发展问题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刻的批判,使当代人更加清楚宋人与唐人的书法差异,以此来确立个人书法审美及思想走向。受当时大环境影响,宋人对唐代书法进行批判,对魏晋古法以表推崇。姜夔认为,颜鲁公书法用筆和古法有着差异,这会导致魏晋古法走向灭亡。因此,姜夔在创作书法时比较注重光复古法,对魏晋楷书表现出极大热爱[3]。其表示,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在入门时必须遵循规矩法则,不能有所懈怠,且学习过程应当循序渐进、专心致志,在创作完整的字形时又要赋予汉字含义。姜夔在延续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理论基础上,技法同样取自王羲之。宋朝从欧阳修、苏轼一直到姜夔等人均经历了相同的书法转变过程,即从最初的崇尚唐朝书法转变为追随魏晋书法。这一时期的艺术审美也发生较大变化,从原本的创新演变至保守含蓄,从新潮演变为古典,这都在《续书谱》中有所体现。姜夔在《续书谱》中同时提到唐书法与魏晋古法,并对二者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后人学习及创作书法提供重要依据,发挥了极强的指导价值。《续书谱》中对宋朝书法轻视技法的原因进行阐述,增强人们对魏晋古法的关注度,该书论在元代时深受赵孟 推崇。

(三)本体观

从我国书法历史来看,姜夔的书法思想形成时间较早且较完整,受到后代众多书法家的重视和推崇。其书法本体观通过《绛帖平》《续书谱》等被世人所知晓。其中,《绛帖平》虽仅存六卷,但考据精博,以书法为叙述重点。《续书谱》则可以体现姜夔的书法本体观,姜夔在书法领域摸索多年得出的深刻感悟,是《续书谱》的精髓所在。姜夔通过言简意赅且易懂的文字,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系统介绍,促使后代书法学习者时刻遵循书法艺术的本体。将《书谱》和《续书谱》相对比可以发现,后者为前者的回应,虽然二者体例存在差异,但具体内容上却有着密切关联。孙过庭的《书谱》被誉为中国书法理论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书法技法、心得、经验、评价、书体等多元化内容。《续书谱》则采用散文形式,内容通俗易懂,每个章节前都会设立小标题,总、分论十分清晰,与《书谱》一样均有着完善内容与完整结构。姜夔的《续书谱》包含总论、草书、用墨、临摹、方圆、风神、迟速、笔势等内容,是一本完全站在书法艺术理论上进行撰写的论著,在对不同内容进行论述时,会采用实际点画、例证提供详细解析。例如,在书法用笔方面,姜夔表示不欲太肥或太瘦,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4]。在用笔方法上,姜夔一直采用以中锋为主、正侧互用等传统方法,例如,在真书用笔八法之中,姜夔引用魏晋古法的点画形态和位置比喻人体各种形态,以直观、具象的方式规范书法笔势。姜夔的书法艺术作品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在经过亲身实践、探索后留下的传世之作。

三、姜夔的书法审美观念

(一)将“风神”视为最高审美标准

从姜夔众多书法作品中可以发现,其将“风神”视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在《续书谱》中将“风神”设置为独立章节,且在其论著中多次提到“风神”。比如,《续书谱·草书》中提到“若使风神萧散”,《续书谱·行书》中提到“风神洒落”,《续书谱·疏密》中提到“书以疏欲风神”等。前两处“风神”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人的“逸”,后一处“风神”则有风采之意。将“风神”应用在书法艺术领域有着风采、风度、神韵等含义。姜夔认为,要想拥有“风神”,书法家需拥有较高的品格、险劲的笔意、高强的技法、新颖的创作思维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在书法作品中体现“风神”,达到较高的书法艺术境界。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如果拥有“风神”,便会赋予汉字活力。姜夔还认为魏晋风度最具古法,因此,其提出的“风神”条件也同样适用于魏晋书法。由于姜夔推崇魏晋古法,在“风神”理论上延续了魏晋书法家的脱俗精神,进入南宋时期,宋人又赋予“风神”理论特殊的艺术追求,即注重抒发意趣。在姜夔心中,“风神”理念在评判书法作品中占据极高地位。从具体来看,姜夔的“风神”理念主要体现在“逸”“清”“雅”三个方面,意味着姜夔将这三大层面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书法艺术只有全面落实这三个层面才能体现“风神”。其中,“逸”在书法中有着“安逸”“闲暇”等意[5],可将“雅”理解为“正”,在书法艺术领域也有着“文雅”等含义。

(二)将自然、和谐作为审美追求

春秋末期“道法自然”思想提出,自此之后“自然”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后来随着该思想逐渐朝文学领域渗透,随即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并成为大多数文学家的审美追求,姜夔亦是如此。姜夔的书法创作及思想均有自然、平淡之意,可以看出姜夔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追求。比如,姜夔认为,在书法字形结体上,不同汉字的字形存在差异,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能要求所有汉字都保持一致,而结体的肥瘦程度与笔画有关。魏晋时期的书法便是顺应汉字规律,以“自然”思想呈现汉字的自然姿态。姜夔表示,唐人在创作书法时更注重间架结构规范,整体来看缺乏创新。从中可以看出姜夔反对墨守成规、崇尚自然的创作审美追求。

《续书谱》等书法作品还体现着姜夔对和谐的追求。自古以来,国人对世间万物的看法便具有动态性特征,古代文学审美观在受到哲学宇宙观的影响下,更加关注整体动态变化,并从变化之中发现、感受及评价审美对象。姜夔在《续书谱》中采用“真态”“血脉”“兼美”“神妙”等多个词语,站在不同维度追求和谐美[6]。同时,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时出现了许多相对的概念,如“阴阳”“刚柔”等。这些词语虽然有着各自独立的含义,但必须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体现其内涵意义,在动态中追求和谐与多样。在《续书谱》中姜夔便阐明了大量存在对立关系的词汇范畴,比如,在用笔上使用多个“不欲”追求字体肥瘦、左右、上下等不同层面的和谐,反映出姜夔对自然、和谐的艺术追求。

综上所述,与唐朝相比,南宋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低潮时期,此时大部分文人开始反思不足,但与北宋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趋于雅化,“尚意”书学环境逐渐形成。姜夔深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从他的《绛帖平》《续书谱》等论著中可以看出,姜夔的书法思想为雅化意趣观、美学观及本体观,并且,姜夔把“风神”视为书法艺术最高审美标准,将自然与和谐作为书法审美追求。姜夔将自身几十年的书学心得、经验总结于其论著中,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有力参考,推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骨气劲峭 典雅俊润: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赏析[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8(1):30-31.

[2]譚宏熙.姜夔《续书谱》书学思想浅论[J].山东艺术,2019(3):36-47.

[3]熊雯洁.姜夔词调音乐美学思想与艺术风格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宋兴淼.姜夔《续书谱》中俗义之辨析[J].美与时代(中),2019(7):100-101.

[5]刘禹鹏.从《续书谱》看姜夔书论审美取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2):180-183.

[6]刘元良.姜夔《续书谱》对孙过庭《书谱》的改写和深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1):45-48.

作者简介:

杨洪,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姜夔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趣味教学——让学生拥有发现形式美的眼睛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教育 文
《红楼梦》读后感
姜夔,你咋这么牛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