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2020-04-18 23:29张碧铿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粤港澳大湾区

张碧铿

摘 要:“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推动下的校本课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設的背景下探讨“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为“港澳子弟班”特色学校的建设、特色项目的进行与特色课程的教学提供实施依据,同时促进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的教学交流。

关键词:“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粤港澳大湾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文件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该纲领性文件为广东联合“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打造国际教育化局势,起到关键性引领作用。

根据《纲要》的政策精神,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于2019年率先设立了全国首个公办性质的培正、朝天“港澳子弟班”。“港澳子弟兵班”的开设,一方面是广东省执行国家政策,联结粤港澳三地中小学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广东基础教育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措施。

一、“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体系定位

为开展创新实验,探索大湾区基础教育发展新模式,广东省分别在广州市越秀区选取了两所区属百年名校——广州市培正中学和越秀区朝天小学,各开设一个“港澳子弟班”,为港澳籍适龄儿童在越秀区就读提供多元化且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

广州市培正中学建校于1889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百年名校之一。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培正中学曾在香港、澳门建分校,为粤、港、澳三地的培正学校的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粤、港、澳培正三校加强了联系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至善至正”是培正中学的校训,“善”和“正”是做人之基,立世之本。学校孕育着深厚的“善正”文化,致力于培养敢于担当、塑造美好、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围绕着这个人才目标设立了“至善”和“至正”两个系列的特色课程,每个系列各8种课程(如右图所示)。其中“至善”教育分为“善知教育”和“善行教育”,课程以礼乐文化为主,如:“悠悠培正史话”“中华传统礼仪”“管乐基础入门”“乐理提升辅导”等特色课程,以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至正”教育分为“正义教育”和“正道教育”,以追求真理和科学为教学目标,因此设置了如“法律通识培训”“模拟法庭体验”“机器人技术秀”“环保大气监测”等特色课程。

培正中学的“善正教育”特色课程兼顾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力于通过“善正教育”特色课程为社会和国家输送有个性、有品位、熟识法律与艺术,热爱科学与探索的综合型人才。

二、“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意义

(一)建构适应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颁布被教育界认为拉开了一场“转型性”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从价值取向、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综合性,越来越关注生活性、实践性,越来越追求多样性和多元性,课程也越来越多地与情境性相结合。简而言之,概括起基础教育的改革特点,是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追求多样性。

培正中学的“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以“至善”和“至正”为主要纲领,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课程目标设置上,追求多样化、多元化。“善正教育”的特色课程与校园文化融合,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兼顾校园文化熏陶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多样性特点。

(二)增强港澳子弟学校的交流与学习

“港澳子弟班”顾名思义,是连接内地与港、澳两地学生交流与学习的“桥梁”式班级,为内地学生赴港澳交流学习以及港澳学子来内地接受教育提供了一个适应平台。三地学生可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各地文化,加深三地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文化的交融。

广东毗邻港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也担负着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港澳子弟班”所建立的课程体系,兼顾粤港澳特色,如岭南特色课程、国学课程等。粤港澳人民本是同根生,一衣带水的同胞,但在长期的人员流通和交流方面,粤与港澳同胞之间仍然存在文化隔阂。而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港澳子弟班”的创设就是把握机遇和挑战的一次实践。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港澳子弟班”能够为三地学子的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能够引领三地学子迈向国际化的教育阵地,也能够为港澳传播粤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培养粤港澳学子的国际化战略思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推动对外开放的创举,是对外开放新门户,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和步伐。《纲要》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纲要》也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进行三地交换生安排等。经济在走向全球化发展,教育也不甘落后,人才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为此,为基础教育建设发展设立的“港澳子弟班”项目正是为培养具有国际化战略思维的学生。

通过整合学校资源,“港澳子弟班”开设的特色课程涵盖了如STEAM教育等综合性国际化的教学课程。一些国际学校在初中和高中,会设置专门应对英美中高考的IGCSE课程、Alevel课程、IGCSE课程等国际化的课程,这恰好为建设“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带来启示和借鉴。“港澳子弟班”课程的目标不再是为了能通过英美学校中高考的应试课程,而是为培养拥有更宽广视野,更前沿教学资源,更创新的新世纪的人才。“港澳子弟班”的课程既融合本土传统文化又能与国际文化对话,粤港澳学子的国际化战略性思维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埋下发展的种子。

三、“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广东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州市培正中学率先开设“港澳子弟班”,如何利用好这次发展机会,加强与港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三地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值得思考。

对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基础。对学校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也可以称作“校情分析”。显然,粤港澳三地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在进行合作协同的时候,要对各地及其学校的文化、办学思路、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进行了解,有利于构建“港澳子弟班”多元的教学氛围。积极整合三地各校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长远化。

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师资队伍。“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师资力量是“港澳子弟班”培养成果的决定性一环。为此,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该由教师共同参与。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为“港澳子弟班”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特色课程的设置是教师群体共同构建,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影响学生,因此,具有前瞻性思维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整合粤港澳三地学校的优质资源,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港澳学子来粤学习交流,让教育影响每位“港澳子弟班”的学子,粤港澳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07).

[2]夏新宇,汪润,徐佩佩.学校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9(59).

[3]陈帆.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黄俊.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内涵、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管理,2019(04).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一般项目《“港澳子弟班”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WQYB05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粤港澳大湾区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整合音乐课程的研究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