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远贵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旨在增加“习作”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每个习作单元都聚焦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从而使习作教学更具系统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乐于表达,增强写作自信” ,让写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本文将从统编教材习作教学中如何从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入手,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让学生笔下生辉,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指导方法
“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的一大重要编排目标。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就是为了增加“习作”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每个习作单元都聚焦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从而使习作教学更具系统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即习作能力的训练。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表达,增强写作自信”,让写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写作教学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唤起学生表达兴趣,每次突出一个点,逐步连成一线”。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指导学生言之有物、笔下生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就应该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步唤起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主動的思考、探索中,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之前,老师把平时拍到的身边景点照片制作成课件,这里边有韶关本地著名的南华寺风景、马坝人遗址、人民公园、百年东街,让人兴奋不已的游乐场等,以及赏心悦目的乡村特写,还有校园一角,再配上轻松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感受身边的美景。看着学生们对美景发出“啧啧啧”的赞叹声,我抛出话题:“我们的家乡风景如画,如何向别人推荐你最喜欢的一处美景呢?”学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习作课堂一下就变得生机盎然了。最后我们还举办了“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大家文思泉涌,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二、重指导——笔下生辉
学生写作以及写作的教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让小学生喜欢写作、乐于参与、能说会写,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写作的系统训练,就必须依照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开展真实有效、鲜活生动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积累源源不断的素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教材实施“三位一体”,把“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运用多种方式手段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材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目的在于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体验广读博览的乐趣,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可以依托教材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例如“推荐一本好书”活动,“我是科学小博士”手抄报展,“我身边的阅读之星”等等,以多彩的阅读活动为载体,推动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为写作的“清如许”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来”。
(二)重习作过程指导
1.“片段式的训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非常丰富的“小练笔”,这些“片段式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积累生活和阅读中的材料,老师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例如,学习《白鹭》,在讲到白鹭“清水觅食”“清晨望哨”“黄昏低飞”这几个描写如此精彩的画面的时候,我抓住文章优美词句和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和感悟,接着利用这很好的“范本”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的心爱的动物,请你抓住它的某个特点,或者某个画面写下来,看看谁能表达心爱之意。这样的训练为单元习作做铺垫,帮助学生突破写作难点,有效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增强了写作的信心,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习作任务,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2.引导和落实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训练。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主题是“说明文”,教学《太阳》这一课我抓住单元导读——“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文章介绍太阳的距离“远”、温度“热”等知识,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把一个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介绍得形象生动,同学们都深刻感受到“说明白了”,我因势利导结合本单元的“初试身手”——“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点”,进行本次习作单元的写法指导。学生很快学以致用,尝试着把铁塔、文具盒、手机等物体进行介绍,各种说明方法轮番上阵,学生自我评价:咱也把事物“说明白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习作过程的分解指导,通过编排各种方式的训练,如,从动笔前的搜集资料,观察指导和写法指导,再到习作时的材料组织和加工,到完成后的交流与修改,都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编排,给教师提供教学上的策略,给学生提供习作的脚手架。这些可操作性的安排让老师和学生能够较好地保证习作过程的训练落到实处。
3.学生自评、互评活动。例如,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这一习作,学生对同伴们笔下的老师都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想一读在别的同学眼里某位老师会是如何的,是“怪招迭出”的语文老师,是“身材健硕的健身达人”美术老师,还是 “说话连珠炮似的数学老师”……我抓住这个契机,把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发给学生互相阅读、评议、修改,有些学生边读着伙伴文中的“漫画”老师后捧腹大笑;有的学生则忍不住竖起拇指大赞,纷纷要与别的学生分享;还有的则根据习作要求“抓住特点写”提出了建议……很明显,在这样的写作交流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地落实和提高。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有效的方法,让写作教学这片湖水荡漾起圈圈涟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