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贞星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并专门设置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是据调查研究,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策略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与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仍然需要改进。本篇文章针对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具体策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让学生们更多地接受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想让学生学习关于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教学内容的理论化教学,而忽视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各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多地培养社会应用型的人才,必须让学生在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之上还能够运用于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2.1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伴随着经济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才能够更好地成为社会上所服务,成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的并不够合理科学。没有真实的做到实践与理论完全统一,往往过分的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际应用操作。
2.2 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紧随潮流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往往只是枯燥地向学生机械性的传授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而逐渐地消耗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基本在孩子一出生,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这样一来,学生在很小就基本掌握了电脑的简单操作,但是各高职院校在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展教学中,仍然传授一些基本的word 、Excel的相关操作,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并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2.3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陈旧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陈旧。由于不同学生的信息化掌握水平是不同的,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却没有因材施教,往往更多的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打击了信息技术课程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对于那些基础較好的学生并不会起到激励作用。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没有根据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效果而适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只顾着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而且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3.1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安排上,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与熟练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
现在各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往往只是单纯的叠加,而忽视了其科学性和对于学生有所帮助。因此各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一切从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活学活用,灵活的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同时设置课程体系时,也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以此来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关键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与积极性。
3.3适时的更新教材内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对于教材内容时,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追世界潮流,不断的更新教材内容,以便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加具有时效性的知识。同时,在对于教材内容的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方面,而且也应该配有相应的实际操作。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配合,学生的信息水平才会不断的提高与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适用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代的进步。
3.4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统一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只是靠单纯记忆基础知识就能够学到精髓的课程,还必须让学生更多的上机实际操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际操作机会,使学生自己运用平日里所学的信息基础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与动力。
同时,授课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才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现在信息技术已将普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这也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对于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以及提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能够对日后课程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